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辯證關係,是做不了好中醫的!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辯證關係,是做不了好中醫的!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辯證關係,是做不了好中醫的!



摘要

中醫認為,人得天地之全氣,物得天地之偏氣。在萬物中,只有人具備反過來認識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萬物之靈,得到天地間最精華的物質。西方醫學很多實驗是從低級生物做起,從老鼠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們認為這些實驗可以接近於人。其實,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於人,但它們絕對不是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被史學界公認的。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中,五千年來唯一沒有文化斷層的民族就是中華民族。要講今天的文化,就必須從我們的歷史講起。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最根本的思想,我認為就是「以人為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把人放在第一位。


大家都知道「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三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開創者,同時還是高明的醫生;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著《內經》。

這充分說明,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把「人」放在第一位。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中華民族五千年來能夠如此繁衍昌盛,與我們的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是分不開的。


是人主宰著世界,還是神主宰著世界?是人本主義,還是神本主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傳統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也是我們要講的「天人合一」的前提。


1「仁」與「義」


道家和儒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內涵不太一樣。道家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合一,儒家講的是人與天命的合一。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在中國古代是怎麼出現的呢?


人首先和自然的關係最密切。遠古時代,人類對天地山河等自然界產生崇拜,導致人去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

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道家講的,自然與人的合一。


老子的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道德經》裡面講「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從來不講暴力,為什麼?從歷史的角度,我們知道,老子的思想實質上是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思想的高度結晶。


媽媽,在自然界中是最偉大的、最公平的,她從來不因為這個孩子美、那個孩子丑,就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母愛是最包容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講包容。


儒家講的是對祖先的崇拜。


我們中華民族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其他的類別,是因為祖先給了我們人的生命。祖先雖然去世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然在撫慰著我們。這種祖先崇拜,逐漸演變成了人與天命的合一。

孔子的這種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父系氏族思想的體現。在外講「君君、臣臣」,在家講「父父、子子」,是父系氏族形成以後出現的等級觀念。


當等級觀念造成爭奪和矛盾的時候,孔子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他提出了一個字:「仁」。


二人為「仁」,實質上就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對方的角度去想,這樣你的善良之心、仁慈之心就出來了。


在等級森嚴的父系社會中,要解決等級之間的矛盾,當領導的要想想部下,當部下的要想想領導。這種善良之心、仁慈之心,是緩和社會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孔子思想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幾千年中,始終是維繫著社會安定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如果一味地為對方著想,也會出現問題。


《史記》中有一句話叫「婦人之仁」,指一味施行仁愛而不分是非,這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在孔子「仁」的前提下,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思想:「義」。


「義」的繁體字,上面是個「羊」,下面是個「我」。羊,在中國古代是最美好事物的象徵。那麼,「義」的涵義,就是「我為了美好的事物,可以獻出自己」。這就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構建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兩個最重要的支柱。中醫學傳承的是什麼?中醫學解決的是「人」的問題,解決人在自然中如何完成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


因此,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老子主張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二者可以完全結合在一起。


唐太僕令王冰為《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作注,就引用了很多《道德經》的話,來說明中醫學的道理。如果我們對老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再去讀《內經》,就不會覺得很陌生了。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道德經》中講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什麼意思?「道」是一個混混沌沌的物質,這個物質在不斷運動中產生了「一」。


中國古代沒有「零」的概念。「一」就是一個點,把這個點延伸開來,就產生了「一」;「一」,嚴格地講可以說是太極,太極是陰和陽的完全統一,這就是老子說的「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這個太極在不斷運動中,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就形成了天和地兩個方面。


有了天、有了地,是不是就有萬物了呢?還不行。只有進入「三」的狀態,才有萬物的產生。什麼是「三」?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天地間運動著的氣就是「三」。我們聊天的時候說一個人有沒有「運氣」,這個詞實際上就源自於「三」的運動過程。


火星上有天、有地,為什麼沒有人?因為它沒有「三」,缺少這種運動著的氣的存在,缺少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這樣一種天地交泰的狀態,所以火星無法產生和地球同類的生物。


所謂「三生萬物」,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運動著的氣產生的。無論人還是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是天地運動的產物。「沖氣」在中國古代指陰陽氣的交會,只有陰陽之氣交會,才能產生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生物。在這個意義上講,人和其他生物是完全一樣的,都是氣運動的產物。


「氣」是什麼呢?我們站在山上,會看到一些有形的物質在不斷上升,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氣」的存在。


咱們到道觀里去參觀,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字:「炁」。這個字上面是個「無」,下面有四個點,這是道家的「氣」。上面的「無」,不代表不存在,是代表看不見。下面的四個點,在中國古代具有「火」的涵義,「火」代表運動。


所以,「炁」字的意思就是,有一團看不見的東西在不斷地運動,這就是中國古代「炁」的涵義。不管是「一」也好,「二」也好,「三」也好,實質上都是「氣一元論」,即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氣所化生出來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莊子》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自然界的一切東西,當氣以某種形式聚合的時候,事物以一定的形態出現;當氣以某種形式分散的時候,就再也找不到它了。人就是這樣,人活著的時候是氣聚;人一死,氣散了,有形的生命個體就消失了。


西方文化現在才開始逐漸走向天、地、生,而我們的老子講的很清楚,「三生萬物」,早就強調了天、地、生的三種關係。


生、長、壯、老、已,是地球上一切生物遵循的法則。人活在地上,地的運動是跟著天的運動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後面緊接著說「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講到「道」,大家可能會感覺虛無縹緲,老子用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告訴我們:「道法自然」。什麼是「自然」?春天過去是夏天,夏天過去是秋天,秋天過去是冬天。春、夏、秋、冬的自然運動的變化規律,就反映著「道」的規律。


《內經》中講:「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我們怎麼理解呢?舉例來說,人體有一個穴位叫「人中」。為什麼叫「人中」呢?大家可能覺得只是個名字而已,其實不然,它是有深刻涵義的。


人是天地的產物,是天地形態的一種高度的濃縮。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人有九竅。當嬰兒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九竅不通一竅通,只有臍帶跟媽媽連通著,媽媽形成的屏障在保護孩子。


一旦嬰兒落生,是一竅不通九竅通,臍帶割斷了,這個獨立的個體就與自然界形成了一種相關性。我們看看,人的九竅是怎麼分布的?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隻耳朵在上面,下面是口、前陰、後陰。


在口之上、鼻之下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說的「人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上面三個偶數,代表「坤」,代表地;下面三個奇數,代表「乾」,代表天。


人的九竅分布,體現了地氣必須上升、天氣必須下降,所以地到天上去了,天到地下來了,這樣才形成了一種天地交泰的狀態,才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存活的狀態。


當人昏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要掐人中,為什麼?因為這裡正是天地相交的地方。昏倒,說明地氣不上升,天氣不下降,陰陽絕離了;那麼一掐這裡,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人就清醒了。所以,人法天地自然而生,不是一句空話。


3「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中醫學非常強調人對自然的依賴。


《內經》講:「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並且提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說,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必須與自然之氣、水谷之氣相結合。人的生命之氣由三部分組成:先天之氣、呼吸之氣、水谷之氣。


《內經》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爸爸媽媽把你生下來,是人而不是小狗,是因為你得的是爸爸媽媽的真氣;所以中國古代有「母壯則子肥」的說法,即爸爸媽媽身體好,小孩子身體就好,先天稟賦就好。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生下來之後,如果沒有呼吸之氣的供給,最多活半個小時;如果沒有水谷之氣,最多活七天。所以中醫講「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只有吸收天地之氣,才能維持人的生命,中醫學在這個問題上與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中醫學更強調的一個問題是:「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這是《內經》中的原話,意思是說:天在上面,地在下面,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天地之間,其中最為寶貴的是人。中醫認為,人得天地之全氣,物得天地之偏氣。在萬物中,只有人具備反過來認識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萬物之靈,得到天地間最精華的物質。


西方醫學很多實驗是從低級生物做起,從老鼠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們認為這些實驗可以接近於人。其實,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於人,但它們絕對不是人。


在整個地球上,只有人類可以反過來認識天地,這個能力是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都不具備的,這是動物和人的根本區別。中國傳統文化常常將天、地、人並舉,就是將人放在「萬物之靈」的地位上。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中醫認為,男同志以陽氣為主,女同志以陰氣為主。男同志以陽氣為主,我們平時看得不明顯;女同志以陰氣為主,可以看得很明顯。女性的月經,在中國傳統叫做「月信」。


「信」是什麼?誠信。「月信」的意思是說,女同志的生命跟著月亮走,每一個月準時來到,時間在二十八天左右,這和月亮的圓缺是休戚相關的。月信在女同志的生命中非常重要。


當月信要來的時候,她會覺得非常煩躁,因為這時候血向下行,氣向上升,她的氣血不平衡了,就像月底和月初的月亮,這個時候世界非常黑暗,所以女同志動不動就發脾氣。兩次月信中間的時候,就是女同志氣血非常旺盛的時候,是月亮圓的時候,這時候世界非常美好。


我們從這種生命現象中可以體會到,中醫學說的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是有道理的。正是因為我們強調人在天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決定了人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與天地之間形成一種緊密的相關性,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論基礎。


4以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


我們生病的時候,比如感冒,西醫要檢查是感染了什麼病毒或細菌,中醫則要辨別是風寒、風熱還是風燥。為什麼?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氣候變化,春天就應該溫暖,夏天就應該炎熱,秋天就應該涼爽,冬天就應該寒冷。


自然界的六氣,和人體內的六氣是相通的。當人體內的變化和自然界的變化同步的時候,人就不會得病。相反,夏天自然界中以熱為主,而人天天在空調的房子里,製造出一個寒冷的小環境,那人就要得病了。


所以,中醫學講的非常清楚:「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舉個例子,SARS的時候,大家都覺得SARS非常可怕,因為西醫遇見這類問題的時候,首先找的是致病因子,然後再尋找武器殺死它。但SARS病毒到底是什麼情況?不了解。


得了病以後誰死誰不死?不知道。再一個就是,大量的醫務人員躺在了病床上,這是造成大家恐慌的根本原因。但是從中醫角度看,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SARS最橫行的時候,北京的氣候出現了異常的表現。


北京本來是一個多風的城市,但是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一次沙塵暴都沒有,反而出現了一種寒、濕、熱三者共存的氣候的異常組合,而這個氣候條件應該說是SARS病毒產生的自然環境。


以往流感的時候,計程車司機的感染率最高,因為他們的防護條件最差。但SARS來的時候,計程車司機的感染率幾乎是零。為什麼?因為在北京三月到五月的時候,計程車的窗子始終是開著的,風是最好的祛濕劑。


當風把「濕」這個條件撤掉的時候,SARS病毒在自然界生長的條件和環境就被阻斷了。相反,醫院的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地板不停消毒,醫院裡邊的寒、濕、熱邪氣共存的條件最齊備,所以再好的防護服也沒法阻止在這個環境中給SARS病毒創造的客觀條件。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寒、濕、熱其實是正常的氣候變化,但當它「太過」或「不及」,出現了異常組合的時候,就是我們《內經》講的「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了。


中醫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不去找它是誰,也不去殺死它,而是把環境和條件改變了。如果自然界是寒、濕、熱共存,而人體內也是寒、濕、熱共存的話,這樣的人無疑就是易感人群。我們可以看到,SARS來到的時候,老人和小孩得病不多,體弱的人得病不多,而身強力壯的病人最多。


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的生活規律、生活環境,使得體內寒、濕、熱最容易存在。中醫預防這個疾病的方法是散寒、清熱、祛濕。外邊的環境沒法解決,但如果體內的寒、濕、熱三個條件不能共存,那SARS病毒能奈你何?


兩丸銀翹解毒丸加上藿香正氣就行了。為什麼?寒邪用銀翹解毒丸就可以解決,濕熱用藿香正氣就可以解決,把這三個條件調整過來了,SARS病毒就沒辦法生存了。由此可見,中醫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們的疾病觀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基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在治病的時候更強調的是治人。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疾病在人的身上產生,一定有它的病因,這個病因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大自然給人以生存的權利,給細菌病毒同樣生存的權利。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一個純之又純的環境中生存,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氣,喝的是自然的水,誰也不能保證自然界的致病因子不侵害你。另一方面來說,是不是致病因子存在,就一定會產生疾病呢?非也。


借用佛教的一句話,叫作「因、緣、果」——因緣相合方為果。病因是客觀存在的,得病就是「果」,如果說西方現代醫學的治療是從「因」入手的話,中醫治病就是從「緣」入手、從條件入手;切斷了致病因子賴以發展的條件,這個「因」是不會變成「果」的。


中醫在治病的時候,為什麼強調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就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在疾病產生的過程中,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理環境、人的不同狀態,往往會形成不同的疾病;所以,在治病的時候,中醫一定不是用一種定法去解決所有的問題,這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樣,基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認為,人的正常脈象隨著四季變化,有弦、洪、浮、沉的不同。春天的時候,人正常的脈象應該帶有弦象,夏天的脈象應該帶有洪象,秋天的脈象應該帶有浮象,冬天的脈象應該帶有沉象。


為什麼?春天的時候,所有的物體都是從內向外生長,比如植物春天就會發芽;弦脈,就是手按在脈上,感覺像按在琴弦上;彈琴的人知道,手按在琴弦上,有一種端直而長、繃緊的感覺。


為什麼春天出現繃緊的感覺是正常呢?因為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春天人的氣血從裡向外走,但外面的毛孔還是閉合的,沒有完全開放,因此就會出現弦脈。夏天,自然界的植物枝繁葉茂,人的氣血也都到外面來了,這時的脈象應該是洪大的,用手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就像洪水一樣。


相反,如果使勁按才能按到,那說明陽氣不足,夏天應該升發出來的時候,反而升發不出來。中醫的脈象理論和四季的關係,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法四時而成」;人的氣血、藏象、脈象,都是天人一致的。


當人的狀態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完全相符的時候,人就沒有病;或者即使有病,也不會是大病。


人是萬物之靈,得天地之全氣,物得天地之偏氣。


中醫整個的治病過程,就是用藥性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人本來是得天地之全氣,陰陽之氣、五行之氣都是調和的、平衡的,沒有疾病;有病的時候,就是人所具備的這種平衡被打破了。


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當完全調和的狀態被打破的時候,中醫用草根樹皮來解決什麼問題?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即用藥物的偏性把人體被破壞的平衡重新調整過來。


所以,中藥裡邊金石草木什麼都有,隨手拈來全是葯。比如豆子,有黃豆、綠豆、赤豆、黑豆,雖然都叫豆子,但在中醫理念里完全不一樣。我們說「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就是黃豆做的,黃豆的顏色是黃的,可以調補脾胃。


黑豆的顏色是黑的,入腎經。綠豆,外面是綠的,可以入肝經。赤小豆的顏色是紅的,入心經。同樣是豆子,由於大自然賦予它們不同的性和味,所以在治療時,這些豆子可以產生不同的作用。


中藥的使用也是這樣。從《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味葯,到《本草綱目》的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葯,中華民族沒有走藥物化學的道路,而是根據中醫的理念來加以利用。


食和葯都有偏性,中醫正是利用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從這個角度上說,中醫隨手拈來全是葯;因為凡是偏性的東西,只要用得合理,都可以糾正人體被破壞的平衡。


大家都吃過鴨子,鴨子因為總在水裡,所以性質是寒性的。在南京,吃嫩鴨子的時候要用鹽來腌制,叫鹹水鴨;北京吃鴨子的時候吃烤鴨;到了廣東,做老鴨湯。為什麼用老鴨煲湯?


因為老鴨已經不下水了,在地上呆的時間長,它的寒性已經被佐制了,可以用來煲湯。如果把嫩鴨子煲了湯,喝完人就要拉稀。用烤制或者鹽腌的辦法,把鴨子的寒性佐制之後,就變成平性的食物了。葯食同源,用藥的理論、吃飯的理論,都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轍。


5「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叫「無為則無不為」。


「無為」,絕對不是不做事,什麼事情不做,天上掉餡餅的事是沒有的。在我看來,《道德經》講的「道」,是世界自然變化的規律。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去做事,看似無為實有為;如果不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做事,看似有為實無為。


比如說,春天過去之後,必須經過夏天,才能進入秋天。如果你在春天這個季節,就想做秋天收穫的事,那只能拔苗助長,結果是適得其反。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一句話,人應該「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自然界存在著它固有的規律,人所做的只能是輔佐著自然,按照萬物自然的規律去做事,不要試圖改變規律,否則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


現在很多人做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我認為就是不尊重事物運動的規律所致。比如,夏天人本來應該熱,因為天氣炎熱,人的氣血也是熱的。人的氣血從裡面向外走,在熱天的時候,人必須要出汗,出汗是把體內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然賦予人的一種本能。


古人認為,夏天最好的東西是扇子,因為它可以「小大由之」——天特別熱的時候扇一扇,不熱的時候可以不扇。而且,古人不是不會蓋樓房,但更多的是蓋平房,因為平房接地氣。


住在北方的平房裡,你會有種感覺:再熱的天,坐北朝南的平房裡也有一股清涼之氣,不會那麼酷熱。我們現在生活好了,夏天家裡是空調、汽車裡是空調、辦公室里是空調。


毛孔應該張開的時候,人為地讓毛孔閉合起來,這肯定是違背規律的;因為我們違背了規律,所以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


現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夏天患上了冬天的感冒,這個不能賴老天爺,古人有一句話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好像是生活得更舒適了,但是違背了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大自然就必然會懲罰你。


處於疾病狀態的時候,人體一定會產生一種對抗的辦法。


比如受寒了,於是人體調動體內的氣血向外發汗,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中國古人非常注重順應自然,中醫治療的核心大法就是「因勢利導」。中醫在治療風寒的病人時,為什麼要用辛熱、辛溫的葯?


因為當風寒束於體表的時候,人本身就有一個想發汗的反應,但發不出來,這時候給一點輔助的力量就解決了。被雨淋濕了,媽媽說「喝點薑湯吧」,幹嘛呢?因勢利導。一般小的問題自己可以解決,解決不了,你找到中醫大夫的時候,用點麻黃桂枝,汗一發,病就好了。


因勢利導,就是利用人體自然向外抗爭的力量,給予輔助。「體若燔炭,汗出而散」,這就是中醫治療的根本大法。如果不能因勢利導,不能順應疾病的趨勢去治療的話,必然會適得其反。


所以,中醫說該發汗的時候要發汗,如果該發汗的時候用攻下了,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了,肯定好不了。中醫的這種思想和老子「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是完全一致的。


中醫的養生理念,更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內經》有一篇「四氣調神大論」,告訴我們春天應該怎麼養生,夏天應該怎麼養生,秋天應該怎麼養生,冬天應該怎麼養生;它得出的最後結論是:「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四氣,就是春、夏、秋、冬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如果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規律來養生,人就會長壽;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我們現在對自然的破壞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不一樣,中國文化講的是「和諧」。從歷史上看,我們的祖先在宋代就已經發現了石油和煤炭,為什麼不去用它?因為中華民族非常注意對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尊重,這是中華民族的特點。


西方講的是鬥爭、弱肉強食,所以他對所有問題的解決都是對抗性的。比如說疾病,西方醫學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研究抗生素,現在已經研究出的抗生素有七千多種,但臨床上可用的只有幾十種。為什麼?


你想殺死它,大自然不讓它死;你越想殺死它,它的變異速度就越快,這就把現代醫學帶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醫學是如此,人們對自然的破壞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科技發展的代價是殺死我們的地球母親的話,那麼我們一定是子孫後代的罪人。


總之,「天人合一」在中醫學裡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它是有理論依據的。中醫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和自然界休戚相關,所以在治病的時候,中醫的參照係數是天、地、人。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參照系統。《內經》中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意思是,不知道今年是什麼年份,今年什麼氣旺盛、什麼氣衰弱,哪裡是虛、哪裡是實,就做不了好大夫。


換句話說,一個醫生,如果上不識天文,下不識地理,中不懂人事,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辯證關係,是做不了好醫生的。這是中醫學非常重要的思想。《內經》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孫思邈說:「善言天者,必治於人;善言人者,亦必本於天。」


中醫學是以中國古代道家「天人合一」「天人同構」思想為指導,運用《周易》的陰陽五行象數理論,研究人體生命運動規律的一門學問。這就是我給中醫學下的定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還能這樣看病,六個你沒見過的辨證技巧!
骨髓堅固,氣血皆從,我們該如何養髓?
古人「六不治」和今人「六不治」精彩好文
道醫書中的符咒祝由術!
小小魚腥草,這麼神奇,吃了這麼多年居然不知道!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辯證關係,做不了好中醫的
如果做不了你的唯一,我連最愛也不要做。
如果做不了你的唯一,我連最愛也不要做
經典——如果做不了你的唯一,我連最愛也不要做!
出事了!不注意這個可能讓你做不了母親!還不快來看!
如果你做不了這10個動作,說明你的身體很不行,需要鍛煉!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對不起,我做不了你的朋友!
做不了愛人,我們做什麼?
他做了呂后想做都做不了的事情,也因為這個丟了性命
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做「關雎爾」,做不了「曲筱綃」
做不了爱人,那我们做什么?
男人如果不會做飯,連鹹魚都做不了
健身這麼久,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這豈不是最尷尬的事兒?
做不了愛人,那我們做什麼?
保持好習慣不難,難的是你連一個俯卧撐都做不了
面對癌症,真的什麼都做不了嗎?
「有一種想做卻做不了的愛,叫異地戀」
连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對不起,我做不了那種大家都滿意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