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在封建王朝時代,常常會因為最高權力移交問題發生政治動蕩。在大清的前期,這種問題也一直存在,但從雍正以後,特別是乾隆帝時,沒有爆發這種陣痛,大清國最高權力順利交到嘉慶手中。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乾隆帝傳位給嘉慶帝,是歷代封建帝王中交接最高權力的典範。事實上,乾隆帝讓出皇位,含有敬畏天命的因素。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帝在即皇帝位時曾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歸政退賢。」

玄燁坐龍廷時還不到八周歲,做了六十一年皇帝,死時近六十九周歲,不僅在清代此前皇帝中最長壽,在有史以來歷代帝王中也是屬於長壽的。弘曆登上皇位時已二十四周歲,他若能當六十年皇帝,虛歲就是八十五了,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是常人不敢奢望的。

弘曆雖說不敢於祖父攀比,實際上想活的比祖父更長壽。他即位稱帝比祖父晚十六年,還想當六十年皇帝,對上天所求已經夠多了。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八月十三日,弘曆度過五十歲生日,一個多月後皇十五子永琰出生,他因感到自己身體十分健旺,而且崇慶皇太后也很健康,於是改變了當六十年皇帝便退下來的想法,表示只要崇慶皇太后健在,他即使當滿六十年皇帝也不交權歸政。

看上去弘曆改變許下的諾言是為了孝敬皇太后,在母親健在的情況下不敢自圖清閑,實際上是貪戀寶座。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乾隆帝雖當著各位皇子的面首次公開提出退位歸政之事,並於次年秘密確定了永琰為皇太子,但在實際行動上,對退出皇位、交出最高權力,一直持消極態度。

然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崇慶皇太后撒手而去,使乾隆失去了改變諾言的借口。同時,這對深信皇位天授思想影響的乾隆帝來說,心靈一定經歷過一次震顫:天命難違,要悔改即位時對天許下的誓言,上蒼是不答應的。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乾隆帝敬畏天命的思想,在正式冊立皇太子發布的上諭和次年正月頒發的傳位詔書中也有所流露。這兩個重要文件中,都有一句一字不差的話----「但天聽維聰」。對天許下的誓言不能悔改,這深深地烙在乾隆帝的意識深處。

然而,不管怎麼說,乾隆帝在自己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主動交出至高無上的權力---即便是名義上的。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創舉。就這方面而言,他可以毫無愧疚地去見他最尊敬的祖父康熙帝了。

十八世紀,東方和西方出現了兩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個是大清國的弘曆,一個是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華盛頓。乾隆帝比華盛頓早出生二十一年,也就是說,乾隆帝登上皇位時華盛頓還是穿開襠褲的三歲孩童,但兩人都死於1799年。

但是,弘曆和華盛頓,都是東西方的兩位權力人物,在對待最高權力和繼位人問題上,所作所為大相徑庭。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弘曆生前讓出皇帝位置的動機,主要考慮是其執政的時間不能超過祖父康熙,並且為早年對天發過誓所約束,出於對天的敬畏,不敢負天。他的讓位之舉,,帶有濃厚的敬畏天命、敬畏先祖的蒙昧主義色彩。

華盛頓則不迷戀權力,身體力行,是為了確立一種進步制度,從根本上廢除最高統治者的權力終身制,支配其行動的是其清澈的理性主義。

值得回味的是,1885年美國首都建成的高達五百五十五英尺的華盛頓紀念堂的內壁,鑲嵌的一百九十塊石碑中,有一塊系當時大清國政府所贈,上面竟有這樣一番頌詞: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即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立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浸浸乎三代之遺志。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謂人傑矣哉!」

乾隆讓位雖說不得已,但不可否認此舉堪稱名君風範

大清將華盛頓稱為「人傑」,那麼該將乾隆帝及其繼承者們稱做什麼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雍正的心機太重,死後留下一道遺旨,其中暗藏玄機
關羽為何混得好,而且得封帝王號,這和康熙一道聖旨有關
第二代恭親王窮困潦倒,溥儀不願接濟,竟死在了旅館

TAG:左都御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一筆交易解危機,騎士經理此舉堪稱神來之筆
此人壯舉堪比鄧世昌,是近代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犧牲的首位高級將領
神回PK:哪一集動畫里的選舉堪比美國大選?
交稅4020萬!為簽一哥勇士拼了 KD一舉堪稱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