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華夏文化的寶貴遺產
市面上,很多人認為《易經》就是《周易》。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作為華夏文化的寶貴遺產,《易經》的誕生大概在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由於中國的歷史原因、研究斷層一度讓這部群經之首的著作精髓盡失。僅僅留下了《河圖》、《洛書》、先天卦、後天卦,以及六十四方陣等。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易經》是什麼時候成書的,它的作者又是誰,是伏羲氏還是周文王?
我們說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是錯誤的。是因為《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係,實際上《易經》包含了《周易》。
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的,諸子百家之說都源自於《周易》。那《周易》又從何而來?
眾所周知,文王拘而演《周易》。說的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那麼顯然,《周易》是源自於《易經》,並根據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演變而來。
因此,也就有了《易經》有三易之說。
《連山易》——夏
《連山》相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立的,成書於夏朝,以「艮卦」為首的三易之法之一。
《歸藏易》——商
傳統說法上,認為它是商代的《易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可惜的是,魏晉以後已經失傳。
《周易》——周
相傳是周文王姬昌所作,主要有8卦,是為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它的內容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方面主要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各的說明(卦辭、爻辭),被作為占卜之用。
《傳》是包含了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相傳為孔子所撰,習慣上統稱《十翼》》。
關於《易經》,現存於世的也只有《周易》。
所以,無論古代現世,《易經》也稱《周易》或《易》,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憑藉著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它都給予了帝王、政治家、軍事家、商家寶貴的財富。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山海經》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異數
※女兒國,存在消亡的秘密竟是如此
※60幅圖像預測了近1800年到2000年歷史
※《推背圖》被譽為中華預言第一奇書
※《紅樓夢》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
TAG:清秋吟史 |
※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呀諾達雨林葯膳
※歷史的文化遺產北洋省光緒元寶
※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大英博物館
※韓國又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明會典·皇帝宗廟祭禮和禮樂
※文化遺產大市的洛陽擔當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微訪談: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
※南韓教授:韓民族哺育了黃河文明,要將「拔河」申請文化遺產
※乾隆王朝能文昌治盛,靠的是康熙雍正的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中心
※五台山佛樂等山西忻州文化遺產精品將在北京展示
※華佗五禽戲_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南亞文化遺產——婆羅浮屠寺廟群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網路傳播活動在京啟動
※在撒丁島探索史前文明: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努拉吉」
※日本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法華堂慘遭韓語塗鴉
※《故宮》:世界遺產,歷史古迹,歷史博物館
※大足石刻,東方藝術明珠,世界文化遺產
※正宗文橋醋血鴨做法(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潮文化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