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烈,記唐朝節度使反抗朝廷的真正原因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安史之亂結束後,安祿山的地盤上崛起的三位節度使李寶臣、田承嗣和李懷仙,他們曾經是戰友,在安祿山和史思明麾下對抗中央,投降後成了同事,官一樣大,管理著一方百姓。
因為同樣的經歷,住的地方相隔不遠,有共同語言,三人走的很近,甚至兒女也會相互結婚,成了親家。
結盟的意義是為了增加與中央的談判籌碼,朝廷奈何不了他們,這樣的平衡持續了近二十年,直到新皇帝登基,節度使們也老了,把權力交給了下一代,在那個權力交接的敏感時期,皇帝決定將河北三鎮的權力收歸國有。
在這一波動亂里,有一個節度使的身份很特殊,因為在一群北方漢子中他來自南方,是襄陽節度使梁崇義。
今天歷史崔要介紹的人物是唐德宗派來專門對付梁崇義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他是按照聖旨辦事的忠臣,在平叛的過程中卻忽然調轉了槍頭,搞獨立做皇帝了,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河北的李惟岳打響了唐朝藩鎮割據的第一槍
2、來瑱,唐朝的節度使為什麼陞官都不願意回朝廷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河南許昌,這裡曾經是曹魏時代的首都,剛剛打完勝仗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三萬部隊就駐紮這裡,李希烈接到命令,要求他北上,鎮壓淄青節度使李納。
在李希烈的辦公桌上放著三封信,一封是來自皇帝唐德宗的聖旨,一封是來自淄青節度使李納的求和信,還有一封是來自范陽節度使朱濤的。
前面的兩份用意李希烈很清楚,李納的盟友李惟岳已經被殺了,自己被圍在了山東出不去,只能等待救援,李希烈在意的是第三封信,信的主人曾經也是奉命征討叛亂的先鋒,然而卻是他救了李納。
這個人,叫朱濤。
李希烈從小生活在遼寧省的西部,是叔叔李忠臣帶著他加入了安祿山的部隊,755年參加了安祿山的叛亂,身份是待在叔叔身邊的侍衛隊長,757年安祿山被殺後,跟隨叔叔投降了朝廷。
安祿山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兒子安慶緒還活著,加上鎮守范陽大本營的史思明,李希烈的工作變成了討伐曾經的同事。
各為其主,也談不上多大的感情,李希烈作為李忠臣身邊的小弟,沒有什麼朋友,如果非要說認識,只有其他大帥府上的養子,因為身份相似有聊過幾句,真正到了戰場上,是該打打該殺殺,沒什麼好留情的。
公元762年,李希烈忽然得到命令,要跟著叔叔李忠臣去南方,因為他的這個叔叔被朝廷任命為淮西節度使。
李希烈記得很清楚,淮西的前節度使在河南對抗史思明的時候,被圍困在了城堡中,因為救援遲遲沒到,在抵抗了一個月後投降了史思明,淮西節度使這個位置就空了出來。
叔叔當上了節度使,對李希烈來說是個好事,因為他獲得了更多單獨帶隊的機會,他對抗過史思明的部下,鎮壓過其他軍鎮的叛亂,隨著軍功的積累,在淮西的職位也是越來越高。
但是這個時候,在淮西,卻傳出了不和諧的聲音,自己的那位叔叔因為貪戀女色,把屬下的老婆給強姦了,還處死了來鬧事的部下。
這件事被李忠臣以暴力手段給壓下來了,表面上沒人再敢說什麼,但是在暗地裡,這些年有關李忠臣私扣獎金私扣工資的傳聞越傳越烈,到得最後,反對李忠臣的人形成了一股勢力。
李希烈依舊記得,當他帶著一大批軍官出現在叔叔李忠臣的大帥府上時,叔叔那驚愕的眼神。
史書記載,李希烈並沒有殺掉他的叔叔,李忠臣跑到了長安,只是沒有任何實權,成了一個閑散的官。
繼續說李希烈,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在李忠臣被趕走後,李希烈受到部下擁戴,成為新的節度使,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公平。
有功就賞有過就罰,罰的越狠,賞的就越重,李希烈自信比他的叔叔更適合做這個節度使,憑藉的就是這四個字:賞罰分明。
李希烈手裡的第三封信,是范陽節度使朱濤寫的,上面只講了一件事:只要願意合作,朱濤加上被討伐的李納,都尊李希烈為大哥。
公元781年,承德節度使李寶臣要死了,臨走前給唐德宗上書,請求將節度使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李惟岳,皇帝不同意,結果引發了四鎮衝突。
四個軍鎮分別是承德、淄青、魏博,還有遠在襄陽的山南東道。
范陽節度使朱濤負責的是鎮壓河北藩鎮,而李希烈負責的是襄陽,他的對手叫梁崇義。
在來瑱進入中央被賜死後,原部下樑崇義順利接班,進入領導層,為了鞏固地位,聯絡遠在河北的其他三鎮,形成上下呼應的防禦體系,和中央抗衡了十九年,直到唐德宗繼位。
唐德宗很有魄力,在李惟岳聯絡其他三鎮的第一時間,李希烈就接到了來自朝廷的緊急命令,要求他鎮壓梁崇義。
戰爭結束的比預料中還要順利,三個月時間,襄陽被攻克,梁崇義兵敗自殺。
李希烈拿著朱濤的信,回想起戰爭結束後,朝廷派遣宦官給他的賞賜,官升了,但是太監們不知道什麼原因,對他送的金銀財寶不再感興趣,李希烈第一次覺得對未來充滿了恐懼。
節度使的位置,李希烈已經坐了三年了,在這三年里,李希烈完全享受在上位者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他不想失去這一切,不想像他叔叔那樣,去往京城,看別人眼色生活。
身邊的軍師說的很清楚,一旦皇帝一紙詔書將李希烈召回京城,他就會失去所有的一切,成為一無所有的平頭老百姓。
李希烈在書房裡思考了三天,隨後叫來秘書,起草文件,將書信分別送給唐德宗、李納、朱濤、田悅。
公元782年秋天,李希烈宣布與李納朱濤等人結盟,自封為天下都元帥,起兵反抗朝廷。
李希烈選擇叛變的時機,是在秋天,這個季節唐朝的精銳騎兵待在邊境,需要防備吐蕃、契丹等部落的搶劫。
秋天以後馬上就要入冬,草原上一旦進入冬天,就只能躲在帳篷里,所以在秋天要準備大量的食物,因為唐朝不再強大,所以吐蕃契丹等草原部落,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大部隊浩浩蕩蕩的開到中原腹地。
半年後,到了公元783年,唐德宗才決定在防備契丹的朔方軍鎮調出幾萬人馬,進入中原,鎮壓李希烈、李納等人,這是一次從北到南的大範圍調兵行動。
按照慣例,朔方的軍隊經過長安,皇帝會發表講話,提前預備年終獎,期待軍隊可以旗開得勝,然而這次的勞軍行動卻搞砸了,導致的結果是,唐德宗被趕出長安去了奉天。
雖然還在陝西,但是對唐德宗的打擊太大了,後來的歲月,使這位英明皇帝不再相信大臣,不再相信武將,因為在他逃難的日子裡,在身邊,始終陪著皇帝的,只有太監。
究竟李希烈的結果怎麼樣,朔方軍隊為什麼會對皇帝不滿,唐德宗如何再次返回長安,請繼續關注下集的歷史崔講名人。
-------------完---------------
謝謝轉載、分享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歷史崔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河北的李惟岳打響了唐朝藩鎮割據的第一槍
※來瑱,唐朝的節度使為什麼陞官都不願意回朝廷
※郭子儀的建功立業和他的處世哲學
TAG:中國歷史名人 |
※來瑱,唐朝的節度使為什麼陞官都不願意回朝廷
※明朝反賊求封親王,看朝廷重臣怎麼說,這才是優秀的政治家
※和珅財富富可敵國, 乾隆爺死後和珅如果對抗朝廷回改變歷史嗎?
※東南十省不聽朝廷的話,慈禧太后非但不責備,反而事後表彰
※明朝忠臣彈劾奸臣十宗罪,卻被奸臣一封信瓦解,反將忠臣趕出朝廷
※清朝的藩屬國請求朝廷出兵鎮壓太平天國,為何卻遭到清朝的拒絕?
※他一生忠君愛國,效忠朝廷,卻因此而被誅十族,原因何在?
※如果不是朝廷奸臣當道,他倆早在戚繼光之前就平定倭寇
※張邦昌:宋朝唯一被朝廷誅殺的朝廷領導人?
※北宋六賊都是誰?他們是如何腐敗北宋朝廷的?
※王權與臣權抗衡時期,朝廷內閣出現劇烈的鬥爭
※明朝皇帝不上朝,卻利用這些手段對朝廷的動向了如指掌
※歷史上的「太監王朝「奇葩的制度,朝廷官員一律閹割
※已經歸降朝廷的史思明為什麼又反?
※水滸英雄前後對朝廷態度大變,難道真是因為宋江是皇帝親弟弟?
※歷史上的朱熹:因為好色被皇帝逐出朝廷
※精彩發現:中晚唐節度使,我若成勢,又認朝廷是誰?
※東漢朝廷要嘉獎被袁術扣押嘔血而死的太尉馬日磾,孔融為啥反對?
※汪山土庫,氣勢偉絕,實屬罕見,還有「江南小朝廷」之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