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16年12月30日一日一詩:語傘《博物館》

2016年12月30日一日一詩:語傘《博物館》

2016年12月30日一日一詩:語傘《博物館》



博物館

語 傘


博物館有千古誓詞:


萬物不死。


或者萬物把雙手縮回去之後,才會得到永生——

在這個懷念過去時代的上午,青銅冷若冰霜,佯裝成對人世漠不關心的樣子;陶瓷被救於亡靈的祖宅,藏起了替主人爭權奪利的忠心;玉器從潔白的手腕上走下來,愛情已與家國無關;古畫上的妖精丟棄狐媚之術,皇帝和書生忘記了晚上的月亮……


耽於城市,要有博物館一樣的空寂之心——盛放將要伸出去的雙手——股市、基金、期貨、黃金、債券……要有博物館一樣的生存態度——被往事覆蓋,就安於傳說、迷信、歷史、舊觀念……要有博物館一樣的生死觀——有時死是為了更體面地活著,比如怪獸的牙齒、奸佞的遺骸……


自縛在博物館甜蜜的陰影里,沒有什麼值得我慶幸,沒有什麼值得我憂愁,我用眼睛揮霍、施捨,這些無端的生,無端的死。


而城市是一座更大的博物館,那街道上來來往往的活雕像,繁密、摩肩接踵,垂死者在為別人的生趣讓路,更多的人想取走博物館的誓詞,彷彿獻出了來世的表情和面孔。


點評

《博物館》充滿了文化的隱喻,詩人按照自身來體認世界,「博物館有千古誓詞」「萬物不死」,像創世紀神話,人一睜開眼睛,不僅看見了宇宙萬象,在這宇宙萬象之中,人也同時發現的自己。人與世界同時被發現,同時被創造,同時被符號化:「城市是一座更大的博物館,那街道上來來往往的活雕像,繁密、摩肩接踵」。這裡有人化的博物館,情慾化的物件:「青銅」、「陶瓷」、「玉器」、「古畫」、「皇帝和書生」;這裡有文化的環境,與某種傳統性、慣例性、社會性建立起的聯繫:「空寂之心」、「生存態度」和「生死觀」。可見,隱喻不單是一種修辭,還是一種思維方式。歷史或許本身就是一種隱喻,「博物館」就獲得了思想的押送,成為一種感知世界並表現世界的方式。(薛梅)


語傘,生於四川,現居上海。作品見於多種刊物,被選入《新世紀十年散文詩選》《中國當代散文詩百家精品賞讀》等多種選本。曾獲第五屆中國散文詩天馬獎(2012)、《詩潮》年度獎(2014)、第七屆中國·散文詩大獎(2016)等獎項。出版散文詩集《假如莊子重返人間》《外灘手記》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站長之家 的精彩文章:

2016年11月26日一日一詩:張建鵬《一個人的雨》
2016年11月13日醫療晨報
2016年10月2日一日一詩:亞楠《桃花里的春天》
2016年8月8日醫療晨報
2016年7月11日一日一詩 虞錦貴:《走出雨巷》

TAG:馮站長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2017年1月20日一日一詩:語傘《隱?雞說》
贈我一把竹語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