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南懷瑾:「道」與「德」的真正內涵

南懷瑾:「道」與「德」的真正內涵

到了現在,中國人的教育,不從文字學入手,搞得自已不懂自已的文化,反而認為古人真該死,自已的傳統文化真糟糕。

南懷瑾:「道」與「德」的真正內涵


我提出讀古書須先理解「道」「德」「天」等字,以及「大人」一辭是什麼意思呢?這也與漢代文字學的「小學」「訓詁」很有相關之處。因為我們要研究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的諸子百家書籍,尤其是儒道兩家的書,對以上的幾個字,用在不同語句、不同篇章里的涵義,並不可只作同一意義的理解。否則,很容易把自已的思維意識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遠了。


「道」字的五個內涵


一 是道路的道。換言之,一條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書上的註解,「道者,徑路也。」就是這個意思。


二 是一個理則,或為一個方法上的原理、原則的濃縮之名辭,例如,《易經·系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醫藥上的定理,有叫醫道,或藥物之道。用於政治上的原則,便叫政道。用于軍事,叫兵道。又如《孫子》十三篇中所用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甚至自古以來,已經為人們慣用的口頭語,所謂「盜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個特定法則的道。

三 是形而上哲學的代號,如《易經·系傳》所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質世界有形有相的東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東西而言。那麼,超越於物質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個本來體性,那個能為「萬象之主」的又是什麼東西呢?它是實在唯物的,還是抽象唯心的呢?這是我們自古祖先傳統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心」,心物兩樣,也還是它的作用現象而已。這無以名之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書,首先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從形而上說起。其實「大學之道」的道,也是從形而上而來的理念,且聽後面慢慢道來。


四 是講話的意思,這是古代中原文化習慣的用詞,你只要多看看中國古典民間通俗小說,就處處可見,「且聽我慢慢道來」、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隨手拈來,多不勝數。


五 是漢魏時期以後,這個「道」字,又變成某一個宗教或某一個學術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義的代號和標誌。例如「俠義道」或「五斗米道」等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來作代號,如「道在尋常日用間」。道家(教)更不用說,把它視為唯我道家獨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學說學派之外,卻另立一「道學」名詞,自以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別有薪傳於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學」的道,豈不奇而怪哉!


「德」字的內涵


我們現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道德」,而且毫無疑問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其實,把這兩個字聯繫在一起,是漢魏以後,漸漸變成口語的習慣,尤其是從唐代開始,把《老子》一書稱作《道德經》。因此,道德便成為人格行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標準了。但是,根據傳統的五經文化,又有另一種解釋,「德者,得也」。這是指已經達到某一種行為目的,便叫德。《尚書·皋陶謨》篇中的定義,共有九德——九種行為的標準:「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在《尚書·洪範》篇中,另外說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在《周禮·地官》篇中,又有講到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另外有關「德」字,在魏晉以後,因為佛教、佛學的普及,提倡「布施」,教導人們必須將自已所有,盡心施放恩惠,給與眾生,這樣才有修行的功績基礎。由此採用《書經》上一個同義辭,叫做「功德」。後代人們有時講到「德」字,就慣性地與「功德」一辭連在一起,所以附帶說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我們了解到上古傳統文化對於「德」字的內涵以後,把它歸納起來,再加簡化一點來講,「道」字是指體,「德」字是指用。所謂用,是指人們由生理、心理上所發出的種種行為的作用。這對於研究《大學》一書,尤其是最重要的認識。不然,到了「明德」和「明明德」關頭,就很容易模糊、混淆不清了。因為古文以簡化為要,到了現在,中國人的教育,不從文字學入手,搞得自已不懂自已的文化,反而認為古人真該死,自已的傳統文化真糟糕。


END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排行榜,誰會名列榜首?
讀書的四大境界
錢理群: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王陽明: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梅氏家教,最早跟世界接軌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你知道「道」與「德」的真正內涵嗎?
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中「道」、「德」兩字的內涵
南懷瑾老師:樸實無華的道家精神與主張
南懷瑾老師:修道的關鍵在哪裡?
南懷瑾老師:真正的灌頂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禪與道概論》前言
南懷瑾:善惡的問題,是道德哲學上的大問題
南懷瑾老師:軍備必須充足,才能維持國際間的道德與和平
南懷瑾:儒釋道如何觀相識人?
南懷瑾老師:清明,祭祀內在的人文精神
南懷瑾:「怕」的哲學
南懷瑾老師:「巧佞」 中的典型——秦檜
南懷瑾老師:王陽明與漢武帝修學仙道的故事
南懷瑾:諸葛亮借東風就是通曉《易經》氣象的道理
南懷瑾老師:正己正人之德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練心
南懷瑾老師:閆著《易經的圖與卦》序
南懷瑾說女性修道的秘訣
南懷瑾:王陽明的轉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