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瓊鍋留余香 勝過陳酒老杜康」
原標題:「吃過瓊鍋留余香 勝過陳酒老杜康」
說起糖,讓人不禁想起北京的酥糖,上海的奶糖,廣東的水果糖,其實在陝西富平,有一種糖叫瓊鍋糖,好吃得不得了,並且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2013年,富平流曲瓊鍋糖製作技藝被列為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
源自明洪武年間 妻子給丈夫做的夜宵
富平瓊鍋糖是用芝麻、大麥芽、小米做成的一種糖果。問起瓊鍋糖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當地人也說不清楚。相傳明洪武年間,到了臘月二十三,村民就用瓊鍋糖來祭灶,祈求來年大豐收,所以又叫「灶糖」「芝麻糖」。
關於瓊鍋糖,在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明朝時期,在富平流曲鎮北街有一位男青年孫丕揚,家裡十分清貧,但是他人窮志不窮,一直努力讀書,希望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為了能夠靜心讀書,他一人偷偷搬進附近的一座破庵里。孫丕揚在庵里一苦讀就是幾年,不知不覺已經弱冠,但仍未婚娶。
在流曲鎮附近有一女子,因面貌醜陋,年過二十還未許人。女子雖然相貌醜陋,但是聰明賢淑,勤勞善良,非一般女子可比。一日女子從庵前路過,聽到庵內傳來讀書聲。醜女心想,此人如此靜心苦讀,將來必成大器,不由得產生了幾分愛慕之心。多方打聽之後,才知道讀書的人叫孫丕揚。
女子回家後,告訴父母並託人替她和孫丕揚做媒,講明不要彩禮。隨後,二人就拜堂成親了。婚後,孫丕揚繼續苦讀,女子操持家裡的一切事務。小倆口男讀女織,相敬如賓,生活雖然貧苦,但是兩人十分恩愛。孫丕揚不覺又湧起一陣高興,遂提筆一揮,改古庵為「耕讀齋」。
看到丈夫因日夜苦讀,身體消瘦了許多。女子十分擔心,便想方設法把飯菜做得美味可口。她用大麥做成麥芽糖,加上小米、芝麻製成芝麻糖,給孫丕揚做早點夜宵。這種芝麻糖又酥又脆,又香又甜,孫丕揚十分喜歡吃。
後來,孫丕揚官至明朝太師太保,萬曆三年,他將這種家鄉特產進獻給了明神宗。從此,瓊鍋糖的名聲開始廣泛傳播。
做法
經歷12道程序 才能熬成瓊鍋糖
富平瓊鍋糖馳名中外,是有名的地方特產之一,尤以流曲鎮生產的瓊鍋糖最佳。
富平流曲瓊鍋糖製作技藝的省級傳承人張金財介紹,流曲瓊鍋糖選用該古鎮的優質井水與上等精細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漿攪拌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灶糖」取出冷卻,再在蒸汽加熱中反覆擰條拉扯,使糖色由黃變白如瓊,然後與炒熟的白芝麻,再配花生仁、核桃仁、冰糖、白砂糖、果脯、陳皮等分層置於瓷缸內熱燜,最後混壓成餅、刀切成條,經過12道工序加工製作而成。
「長芽、蒸米、糖化、淋汁、熬糖、扯糖、冷卻、炒芝麻、打塊、炯鍋、擀胚、切制12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張金財說,尤其是蒸米、糖化、淋汁、熬糖、擀坯。蒸米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米蒸得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要外硬內軟,沒有生芯且粒粒分明。
糖化一定要掌握好缸溫和時間,以150分鐘最佳,不能超過180分鐘,不然酸味就出來了。淋汁就是加水,需要加兩次,且要緊貼缸壁緩慢加入,以不破壞發酵層的結構,否則的話,會造成汁液流不出來。淋汁結束後,就該進行熬糖了。
「熬糖還是要把握好火候。火太硬,容易焦,火太文,時間長。」張金財介紹,取芽子汁與頭遍糖汁倒入的大鍋內,迅速加熱至沸騰。熬糖過程中應先用旺火,後用文火約1至1個半小時,糖液黏度至糖絲狀時,立即用桐木棍不停地攪動15至20分鐘,使糖液溫度保持在102至106℃。等糖液較稠時,糖溫升到110℃左右再攪動1個半小時左右。當糖液溫度達到140℃以上時,糖液顏色逐步加深,發生焦糖化反應,使糖液變焦炭化,糖的吸濕性增強,味苦。炒芝麻也要掌握好火候,先用大火將芝麻炒開,再用文火均勻炒制,芝麻由白色變微黃,能聞見芝麻的香味就好了。
擀坯要手勁用好,勁要用勻,不能太柔弱,不能用力太猛。勁掌握好,才能使糖酥。擀坯時迅速用特製的柏木推板趁熱推擀至厚2至3厘米的糖坯。推擀時用力要均勻,不要下壓。擀坯結束時,糖溫為45至50℃。
傳承人
只要有人想學 願毫無保留教授
富平非遺負責人李平介紹,為了發展富平瓊鍋糖保護這一製作技藝的傳承,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2003年,富平縣人民政府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流曲瓊鍋糖產業發展的決定》。流曲鎮政府成立了搶救流曲瓊鍋糖保護傳承領導小組,將其列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來發展,建成具有傳統特色的一種綠色食品。2006年,經過民政部門的批准,成立了流曲糖飴協會,會長張金才,副會長張彥斌,協會現在有12人。定期開會、研究,組建瓊鍋技藝培訓班。2007年,流曲鎮政府、糖飴協會通過和縣質量監督部門的配合協作,制定了流曲瓊鍋糖發展規劃及瓊鍋糖製作統一標準。
「瓊鍋糖是一項傳統的製作技藝,製作工序繁雜,每一道工序都耗時耗力。很多年輕人認為這種技藝是一種有苦又累的粗活,不願意去學,從而致使傳承困難。」李平說,受傳承手工製作工藝的制約,加工規模小、利潤低,市場前景不景氣,嚴重地影響該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我師父告訴我,技藝是老先人傳下來的,要把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讓這一門技藝失傳。」張金財說,所以,只要有人想學,他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他也給瓊鍋糖的銷售者講解瓊鍋糖的製作技藝,讓顧客在買的時候,就了解這一非遺技藝的基本製作程序和技藝,更好地宣傳瓊鍋糖。華商報記者 康菲/文 通訊員 李平/圖


※西工大副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發表鋰硫電池研究新進展
※咸陽彩虹醫院承辦陝西省性醫學會胎兒醫學專業委員會年會
※去黃桷坪免費看 新年藝術展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離退休教職工迎新年文藝匯演
※盤點2017年最值得期待科技事件:中國人探月在列
TAG: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