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隨著蘇-35進入中國,與它配套的武器系統也逐漸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蘇-35進入中國後,應該會以執行空優任務為主,那麼空空導彈就顯得尤為重要。


與蘇-35一起入華的空空武器很可能包括R-37/RVV-BD遠程空空導彈、R-77-1/RVV-SD中程空空導彈以及R-74/RVV-MD短程空空導彈,其中最讓人「揪心」的要屬RVV-MD,隨著國產霹靂-10新一代空空導彈的亮相,有不少人對這款30多年前亮相的導彈「不大放心」。


R-73家族發展至今究竟性能如何,今天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RVV-BD、RVV-SD、RVV-MD三款導彈很可能攜手入華


R-73在30餘年前問世時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它把別人可能認為極難量產的科技變成量產的產品。如今30年過去了,西方國家也在進步,目前有的部分西方導彈目前領先,而有的部分由於先天設計之故,R-73仍較優。

R-73問世時,西方主流的同類導彈是美系AIM-9、法國R-550等。這些西方格鬥導彈的最大射程通常僅10餘千米,離軸角不到20度(甚至不到15度,幾乎是要對著目標打,當火箭用)。而且在使用中格鬥導彈打尾巴最有效,這類格鬥導彈由於射程篇短,追擊時射程不到10千米,通常說格鬥發生在5-8千米大約就是這類導彈的追擊射程。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蘇-27發射R-73早期型號


而R-73登場時卻能鎖定+/-45度的目標,最大射程20千米,追擊時可達12千米,搭配頭盔瞄準具,可以做到"看到就可以打"。此外它的迴轉半徑比當時AIM-9系列小得多,而且搭配矢量推力,能在極端環境急轉彎,這是一般翼面控制導彈無法辦到的。

R-73問世時期性能遠超過同時期格鬥導彈這點毋庸置疑,因為西方後來的短程導彈發展大多也向R-73靠攏。例如美國AIM-9X用了非常好的導引頭,可以鎖定+/-90度的目標,這讓沒有光電探測儀的美系戰機可以直接用導彈導引頭進行離軸鎖定與發射,AIM-9X也在家族中首次使用矢量推力;另外,如德國IRIS-T在尺寸、射程方面也比照R-73,也有矢量推力。即使是沒有矢量推力的以色列巨蟒-4型,也有超大控制面來加強控制能力,而且也頗大頗重,射程也比AIM-9多的多。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採用「極簡設計」的ASRAAM導彈


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中比較異類的是英國ASRAAM,這本來是英美等合作研發的,但據說是因為R-73的衝擊,美國乾脆自己改AIM-9X,英國則自己完成了ASRAAM。

ASRAAM的設計理念很有趣,它非常輕巧,大約只是R-73等現代短程導彈的一半多一點,沒有矢量推力,控制面極小,這種設計讓它雖然輕巧,卻有不錯的射程,然而詭異的地方就在於,作為極端時要用的格鬥導彈,設計理念卻與中遠程攔截彈類似,實際格鬥能力到底怎樣,說真的令人懷疑。搞不好美國自己就是中間發現「怪怪的」才退出去搞自己的AIM-9X。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德國的IRIS-T空空導彈

R-73為何如此異類呢?其實R-73最早的定位並非對應AIM-9系列。與AIM-9系列對應的蘇聯導彈是R-60,俄國人就稱他為"格鬥導彈",至於R-73則是1970年代才開始研發的,其任務介于格斗導彈與中程導彈之間,叫做"短程導彈",因此他射程較大,重量105千克也比西方的AIM-9、R-550重。只是後來蘇-27根本不用R-60,所以外界才一直把R-73當成是AIM-9的對應產品。


這些年來,R-73其實也不斷在發展,射程20千米的R-73是最早的版本,後來的版本以及外銷版稱作R-73E,射程已增至30千米,鎖定視野亦提升至+/-60度。西方新型短程導彈如IRIS-T、巨蟒-4等射程也在30千米上下,AIM-9X較短,畢竟其是以上一代的AIM-9修改而來,受限於較小的彈體,射程不可能過度的增長。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F-15攜帶AIM-9X空空導彈


短程導彈要射程做什麼?沒錯,短程導彈只拿來近戰用,實用射程不會太長,然而格鬥時非但不會對著頭打,而是打側面、追擊,或是以劇烈機動咬住目標,這些都會損失射程。例如迎面可以打30千米的話,追擊大約打15千米。換言之,短程導彈的最大射程如果夠大,就可以確保在近戰時真的能幹掉對手,或是必要時當中程導彈打。


而且R-73E不只射程相對長,其控制方式也有優點。初期使用矢量推力,可以應付各種極端情況,燃料用盡後,就靠翼面控制,其控制面也不小。相較之下,ASRAAM沒矢量推力,也幾乎沒彈翼;AIM-9X有矢量推力,彈翼卻很小,末端機動能力要打問號;巨蟒-4有大控制面,末端控制強,但沒有矢量推力,極端情況性能較差。


就操縱機構來說,兼具矢量推力與翼面控制的IRIS-T與MICA才與R-73E更具可比性。其中MICA發射重更重,雷達導引型射程50千米、熱成像型40千米,在短程導彈射程還不超過30千米時可說是一枝獨秀。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可能隨蘇-35來華的RVV-MD空空導彈


R-73家族中最新定型的是RVV-MD,它重量幾乎不變,射程增至40千米。除此之外,雖然外型與重量不變,但藉由重量與升力中心的配置,讓他在燃料耗盡時不會像R-73那麼穩定。因此,以往的R-73在動力段可控攻角達40度,無動力段就變為先天穩定布局,類似AIM-9,可控攻角降到15度內,RVV-MD在無動力段時穩定性較低,可控攻角維持在30度以上。因此射程提升之餘,格鬥能力也更強。


RVV-MD大家應該也不會陌生,但90年代就出現的K-74ME就頗出名,這種改型的特徵之一就是尺寸重量不變可是射程增至40千米。這種導彈其實在1994年已定型,型號是R-73ME(而不是之前認為的R-74ME)。只是當年俄軍應該沒錢買新品,而且外銷機一直都是搭配R-73E,因此或許沒有大量生產。RVV-MD應該是R-73ME的再造版。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RVV-MD的雙波段導引頭特寫


從這簡單討論可以發現,R-73系列的先天設計的優點,讓它在射程、操縱機構上都不遜於西方後起的短程導彈。但無可否認的是,導引頭是最大的飲恨之處。上述西方短程彈都使用熱成像導引頭,R-73E卻還用傳統熱導引頭,甚至即使到最新定型的RVV-MD,也只是用雙波段導引頭來提升抗干擾能力。其關鍵原因在於研發熱導引頭與生產的單位都在烏克蘭。


像R-77中程空空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研製單位在俄羅斯,生產廠在烏克蘭,在獲得中印R-77訂單後,俄羅斯乾脆自己在莫斯科重建導引頭產線,完全沒問題。但熱導引頭卻連研發單位都在烏克蘭,因此烏克蘭那邊沒有突破,俄羅斯這邊就沒有好貨可用。這個問題直到近年才解決,RVV-MD本來2012年已經定型了,卻因俄烏關係緊張,俄羅斯啟動進口替代機制,直到2016年才確保RVV-MD的導引頭自製。



這導彈曾秒殺西方產品,今卻成中國買蘇-35的累贅?



蘇-35應該遲早會使用霹靂-10,但在這之前RVV-MD顯然也並非一無是處


除了RVV-MD之外,還有一種更強的R-73改良型在研發,稱為「產品760」(防務菌注,可能就是K-74M2)。這種導彈與其它R-73相比,翼展縮小,長度增至3.1米,重量增至110千克,還增加了無線電中繼導航,射程可能達到50-60千米,幾乎就是中程空對空導彈。因為現有R-73/RVV-MD的翼展太大,未來,T-50的內置彈艙就必須搭配「產品760」。


除了在R-73基礎上的「縫縫補補」,俄羅斯也在研發K-MD/「產品300」新一代短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設計一開始不只要當空中格鬥用,還要用來做導彈防禦。據報導,它幾乎是無彈翼布局,導彈採用持續工作100秒的雙推力火箭以及燃氣舵矢量推力控制,射程跟機動性應該都相當強。而且K-MD將"一雪前恥",裝備俄國自己研發的熱成像導引頭。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貞觀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僅有4艘遠程防空艦,俄羅斯海軍區域防空能力大國中最差
金元堆起的艦隊震撼台灣,遼寧艦環島游後抵達三亞
中國為何不急為蘇-35配國產武器?印度是前車之鑒
蘇-35掐點抵達中國,是好是壞先看這份「入職簡歷」
蘇-35本周抵達中國,看這7點了解交易全過程

TAG:貞觀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蘇35遭遇F-35隻能被一邊倒屠殺:中國買蘇35是有其他用處
蘇35遭遇F35隻能被一邊倒屠殺:中國買蘇35是有其他用處?
中國為什麼要買蘇35?這個小小的東西就花了中國40億!
中國軍方為啥非買S400?和有殲20還買蘇35一樣
中國殲20已經量產,為什麼還要買蘇35?
中國有了殲20為何還買蘇35?俄羅斯一語道破此舉最大目標
切實需要還是另有目的?中國為何向俄購買蘇35和S400?
俄軍窮的要命,為什麼還要同時買蘇35和蘇30SM?
買蘇35中國贏得「10年優勢」 這讓人寂然無聲!
有了殲-20為啥還買蘇-35?這個應該去問殲-7
20多年換過7種塗裝,中國購買蘇-35戰機竟然不是最丑那一種
中國同時購買蘇35與S400,這兩款武器究竟強在哪裡
蘇35核心技術已被中方破解,中國以後還會購買蘇35嗎?
中國有了殲20為何還要買蘇35?三點原因曝光
孟加拉不買殲10B要轉買蘇30SME?還是那家說的
殲-20都服役了,為什麼還要買蘇-35
中國購買蘇-35的真實用途到底是什麼?
俄羅斯突然變臉 中國還買蘇-35和S-400嗎?
西方根本想不到:這才是中國買蘇35的真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