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

公元1772年,乾隆帝下詔編纂《四庫全書》。此時其在位已37年,「康乾盛世」已達巔峰,社會政治經濟均處於安定繁榮階段。前有明成祖編《永樂大典》、祖父康熙編《古今圖書集成》,而向來好大喜功的乾隆,莫不想借鴻書巨帙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

《四庫全書》乃中國帝制時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卷帙浩繁,共收錄古籍3503種、7.9萬卷,裝訂3.6萬餘冊,分經、史、子、集四部。以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加上謄寫抄錄人員,近4千之眾。

《四庫全書》共謄寫7部,分別典藏於南北七閣。

1文淵閣(見下圖1

北京紫禁城文淵閣,乾隆四十一年(1776)竣工。

閣前鑿方池,上跨白色石橋,引金水河之流;閣後疊石為山,宛如屏障,四周列植松柏。

文淵閣上覆黑、綠琉璃瓦,所有彩畫描繪均以冷色調為主,在一片黃紅暖色的紫禁城中,顯得愈發典雅肅穆。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1782年,首部抄錄裝訂完成的《四庫全書》入藏文淵閣。欣喜的乾隆帝特於此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總裁、纂修、校理等各職人員,一時盛況空前。

文淵閣《四庫全書》在1925年,末帝溥儀被逐出皇宮後,移交予故宮博物院保管。九一八事變後,華北陰雲密布,為防不測,193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南遷上海,同年撥歸剛在南京籌備成立的中央圖書館。中日鏖戰滬寧杭時,輾轉遷至戰略大後方重慶,直至抗戰勝利後重抵南京。1948年10月,運至台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2文源閣——毀於圓明園大火(見下圖2

文源閣在1775年告成後,乾隆帝每年駐蹕圓明園,幾乎都要來此休憩觀書,吟詠題詩。

寧靜祥和的時光流淌至1860年即戛然而止,此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珍寶,焚毀滅跡。肆虐火光中,文源閣《四庫全書》及味腴書屋的《四庫全書薈要》均化為灰燼。今探尋,曲池已涸,荒草遍地,僅部分文源閣閣基的青磚,依稀可辨,令人唏噓感嘆。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3文津閣(見下圖3

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乾隆四十年(1775)落成,坐依青山,流水環繞。

1914年,為充實京師圖書館館藏,決議遷移文津閣《四庫全書》入京。然被內務部捷足先登,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為防止古籍珍本散佚損毀,經多方交涉,代表京師圖書館接收了文津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及書架等一應物什。遂至於今,成為了國家圖書館(前身京師圖書館)的典藏經典,同《敦煌遺書》、《趙城金藏》和《永樂大典》並稱為四大鎮館之寶。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4文溯閣(見下圖4

盛京故宮文溯閣,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是七閣中唯一沒有與水相伴的。

文溯閣取「溯澗求本」意,以示不忘祖先開創基業之艱辛。1783年九月,73歲高齡的乾隆帝最後一次巡幸盛京,使書閣合一,夙願達成。

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漫長曆險始於1914年,這一年袁世凱妄登基稱帝,調盛京珍物入保和殿陳列。袁世凱皇帝夢破碎後,古籍被冷落一隅,蛛網塵封。

1922年,清室以經濟困難為由,欲將文溯閣《四庫全書》以120萬元盜售給日本人。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聞此訊息,隨即致函教育部,竭力反對,後迫於輿論壓力,賣書東洋之事作罷。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奉省舊物」——文溯閣《四庫全書》在1925年完璧歸趙,重歸瀋陽。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全境淪陷,落入日寇之手的《四庫全書》以偽滿洲國國立圖書館之名代為封存。

新中國成立後,由東北圖書館接收(現藏於甘肅省蘭州市文溯閣藏書樓)。

5文宗閣、文匯閣——雙雙隕落於戰火

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天寧寺文匯閣的身世如出一轍。兩者比鄰而居,相距不過數十公里,同屬兩淮鹽政管理。又閣書俱焚於太平天國運動,蕩然無存,令人嘆惋。

文宗閣是七閣中唯一題名不見水旁的。大概其四面江水環繞,且歷來水患肆虐,加水則過猶不及。鎮江背倚浩蕩長江水,上達川鄂,下抵江浙,守南北之沖,扼東西之要。文宗大概就是百川朝宗歸海的自然美景和薈萃古今典籍的《四庫全書》之融合。

同治初年,曾國藩委託幕僚莫友芝前往鎮江、揚州探尋散佚戰火的兩閣藏書。據悉,國家圖書館今藏的《文宗閣四庫全書裝函清冊》(僅4冊)中的經部首頁鈐有莫友芝藏書印。由此看來,他的江蘇之行還是有所得的。

下圖(圖5)——復建的文宗閣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6文瀾閣——幾代傳抄,更加完備(見下圖6

杭州聖因寺文瀾閣,乾隆四十七年(1782)竣工。太平軍攻陷杭州城後,閣坍書散。

時避禍西溪的丁申、丁丙兄弟,偶見「市中賣物,率以字紙包裹,取視皆四庫書」,遂冒險施救,許以重酬,僱人乘夜潛入西湖孤山腳下的文瀾閣,摸黑撿拾滿地殘籍;又托書商以收購字紙名義,收集流散民間的閣書殘本。然文瀾閣《四庫全書》已成殘籍,因而丁氏兄弟決意增添補錄。經十數年耕耘,共補抄26000餘冊。

民國時,浙江省圖書館首任館長錢恂繼承丁氏未竟之業。1923—1925年,接力棒傳至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張宗祥,史稱「癸亥補抄」。

經數代不懈努力,最後完成的《四庫全書》比原本更加完整。原被清廷刪改漏收的典籍,均恢復補齊,補抄依據的版本優良,集清末全國藏書樓之精華。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3部毀於戰火,其他的今何在?1937年,日寇進犯上海,杭州岌岌可危。時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及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及時組織閣書西遷,歷時半載輾轉浙、閩、贛、湘、黔五省,行程2500公里,於1938年4月安全運抵貴陽。1944年末再遷重慶市青木關,直至抗戰勝利後返抵杭州。顛沛流離中,日機轟炸、匪患、碰撞、水淹等,歷經滄桑,一言難盡。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明號 的精彩文章:

越南的狹長型海岸線是如何煉成的?歷經數朝近千載
唐朝皇帝世系圖——後期混亂,不足百年換11帝
中國歷史上10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世系,哪個最複雜?
曾經的廣西居然沒有出海口——廣西行政區劃的變遷
1949年以來,裁撤消失的16個省級單位(圖解)

TAG:大明號 |

您可能感興趣

紅樓異事:空空道人抄錄《石頭記》,實為曹公自況
王成、陳木香書法作品欣賞:抄錄《波若波羅蜜心經》
小楷練習——現場抄錄古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