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一人而牽連十族870餘人被殺,究竟是什麼大事?
今天要講一個血腥、殘忍的歷史案子(註:心臟病及心靈脆弱者務必不要往下看,否則後果自負)。
這個案子之所以奪人眼球,不只是被其一人牽連出的性命人數達870餘人之多,同時也會刷新你們對酷刑認知以及其他的深刻思考。
相比於先秦周朝的墨刑,鼻刑,宮刑,刖刑等這些強調個體殺傷力強度的酷刑來說,這個刑法更強調大範圍的殺傷力,企圖用數量,廣度來震撼、碾壓犯罪者搖擺的心靈。
對,這個時候很多人開始搶答了,那就是傳說中從秦朝就已經開始有的「誅九族」,這也是統治者企圖用量變來達到質變的方式。
但今天剛剛說了要來補充與刷新你們對酷刑的認知的,所以這個案子必然不同於以往,因為其開創了一個新的殘酷刑罰---「誅十族」。
沒錯,多了一族,當然這也算是「誅九族」的升級版吧,而多出來的一族則是門生之族。
多說一句,我不是來給大家普及刀叉棍棒知識的,也不是帶大家領略刀光劍影的,唯一能確定的是不將此文讀到底永遠也不會發現最精彩的部分。
因其一人而牽連十族,究竟是什麼大事呢?
很簡單,概括說起來是這樣的:此人不願意給新皇帝草擬即位詔書,留戀舊皇帝並認為新皇帝是篡位賊子而得此罪。
八百餘條性命就這樣被他一人牽連,是歷史罪人or千秋英雄?
先來看看其它大人物對他的評價:宰相姚孝廣稱之為「天下讀書種子」,湯顯祖說其為「天地正氣」,郭沫若說其「骨鯁千秋」,連鄉里人都稱讚其為「小韓愈」...
可見不只有學識還有氣概,人緣如此之好要是在人群中說的不妥完全可能會被群毆的節奏......,但我在這裡不是來辯論這個案子,他的做法對錯與否的,這沒有意義,因為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沒有誰可以說服誰,沒有誰樂意被誰說服,以理服人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不探討對錯,以及是贊成歷史罪人還是千秋英雄,而我只分析行為的原因,根源所在。
當然,也會衍生出新的結論:以上的大人物評論也許是不客觀,甚至是錯誤的。
對了,講了那麼久好像還沒有開始介紹主人公吧,但有的人我想已經能猜到了,他就是建文帝的忠臣,極力推行仁政,師從宋濂,也是漢中府講授儒學的教授---方孝孺。
△ 墨刑
繼續保持原先的思路與設想,探尋行為的根源。
價值觀是可以推動一個人的行為的,那麼方孝孺的價值觀與思想核心是什麼呢?
在那個年代,科舉制提倡了儒家思想,但四書五經這些帶著明顯今文經烙印的反而是有不利於專制統治的充分,朱元璋刪《孟子》78條就是最好的驗證,也是矛盾所在。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儒家官吏終究是為法家的官僚制度服務的,這也促使了儒法合一,在幾千年的專制統治的熏陶下,又註定了儒法比例的分配必然是外儒內法,儒少法多!
因此官吏分為循吏和酷吏,循吏是以儒家思想來指導自己的官吏行為,而酷吏則相反。在千年的封建制度統治下,他們終究是法家的代表,法家思想在他們思想中是佔據主體地位的,潛移默化產生影響...
方孝孺就是個循吏,一方面推行仁政,政治主張與建文帝一致,是儒家思想的體現,但法家思想卻佔有主體位置。
當面對「燕賊」朱棣的威逼,卻極力忠於建文帝,用自己的意志代替了800多人的意志,儒家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沒有考慮800多人的想法下擅自決定,這難道不是法家導演的坑儒案子么?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君權大於父權,親權與人民的思想。
將建文帝視為真正的君主,寧可大義滅親,這便造成了大屠殺,孟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作為儒者,在法家的觀念上發揮出了大義的儒家思想。
△ 割鼻
但很多人還會去質疑,也許只是一時的衝動或者恰恰是儒家正義的體現。那麼還有一件事是這樣的:
方孝孺父親方克勤在朱元璋時期因「空印案」被誣陷而死(這是方孝孺自己說的)。方孝孺並沒有顯示自己的大義以及儒家以孝為忠先的思想,這些都反而消失的一乾二淨,之後還好評朱元璋,如果要是有寧可犧牲870餘人的儒家大義思想,那麼「誅十族」的大戲就該要提前上演了,對么?對比起來,還是君權至上,法家思想的體現,儒家面對法家還得處於配角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方孝孺是法家思想或者外儒內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外表的儒家思想只是統治方式(與建文帝施行仁政),根基終究是法家思想(尊尊大於親親,君權至上),這是他行為的思想根源!
深刻分析過後,也許你會認為文章就此寫完,但我要告訴你(請抓好扶穩身邊的把手,因為過山車開始要急轉彎了):「誅十族」這個案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不存在!
為什麼?
因為清人修的《明史》和明朝官方修的《明實錄》兩部正史均未提到「誅十族」的事情,明清官方均為提及,這個嫌疑非常大。
在之後的記載中其親戚和門生也有出現在史籍里,既然被殺怎麼還能出現?漏洞百出。
「誅十族」這一詞是出現在明末期,多來自私人史籍。所以這個案子還有一個結局就是根本沒有「誅十族」這回事!因此大家對方孝孺的評價有些便是錯誤的或者過於絕對了。
當然也亦沒有否定它存在的可能,如設想方孝孺被「誅十族」存在的話,我們可以推導出方孝孺是法家或者外儒內法的集大成者。
若不存在,也要有這樣的智慧:有些事情的真相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的!
我曾說過:尋找到正確的歷史穿梭之門是學習歷史之道的正確開始。
誠然,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在展示自己研究歷史的素養與魅力,後半部分又回歸到了歷史的本真,理性的嚴謹。特別在互聯網的時代,辨識能力是屌絲與精英的區別,並且佔據主流的聲音未必是正確的,而且往往需要質疑,歷史也是如此。
傳播歷史知識是歷史學者的素養,分辨與研究歷史是歷史學者的使命。
方孝孺因此案而死是毋庸置疑的,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無論如何,一種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一種特定的、根深蒂固的信仰,對於信仰者而言所信便是正確的,他們會為了不辜負自己的信仰而做到最好,因為沒有堅定的信仰就無法找到真正的出路,而方孝孺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是「誅十族」還是幾族,他都是最為忠誠的信仰者!也是最為忠誠的勇士!
文 |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劉金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俄國離清朝更近為什麼要讓隔海的日本先動手侵略?
※戰國七雄,那為什麼出名的只有戰國四公子呢?
※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真是體態豐腴,很胖嗎?
※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改變了歷史走向,然後突然消失了?
※史上最悲劇的君主,當了十五年太子卻只坐三天的王位
TAG:歷史大學堂 |
※明朝第一慘案,4個字就被皇帝株連十族,800多人被凌遲
※因一己之過,明成祖朱棣竟將其株連十族,他是?
※中國歷史中震驚世人唯一被株連十族的人
※史上唯一一個被株連十族的家族,看完後會淚流滿面,滿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