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劉兵變經過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宋高宗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背景
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趙佶第九子趙構響應國家抗金情緒,即位於宋金前線的應天府(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非今江蘇省南京市),史稱宋高宗。
趙構即位以來,寵幸內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們驕奢作亂,引起許多人的不滿。王淵受高宗寵幸、與宦官勾結而節節高升,當上御營都統制及樞密使,聚斂錢財,搜刮民脂民膏。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進攻時,他慌忙建議從應天府逃到揚州再到鎮江的高宗逃到杭州(名義上是巡視),他本人負責斷後,卻把戰船拿來運送自己的財寶,致使數萬宋兵及戰馬失陷敵營,當時老百姓便耳語相傳「船上的財寶都是王淵在平定陳通時,濫殺富人搜刮而來的」。而行軍過程中,康履等宦官作威作福,強佔民宅。 隨軍的苗傅憤恨不平的說:「皇上顛沛流離至此,那些人居然還敢如此。」手下張逵也激怒軍士:「若能殺死王淵及那群宦官,則大家都可以過好日子,朝廷又怎麼會加罪於我們呢?」
這時只有苗傅的軍隊護衛在杭州的高宗,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都分守其他要害,為政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王淵的過錯本應受到嚴厲處罰,但因他交結宦官,高宗只免了他樞密使的職位,沒有作其他嚴厲的處分,激起許多軍官及士大夫的不滿。扈從統制苗傅自負其家族功勞很大,不滿王淵扶搖直上;威州刺史劉正彥雖是王淵提拔的,卻也不滿王淵徵召他的士兵,兩人都不滿王淵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軍中散播不滿的情緒,由於軍中大多是華北人,也厭惡宦官,因此二人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苗傅與幕僚王世修及王鈞甫、張逵、馬柔吉率領的「赤心軍」議定,先殺了王淵,再除去宦官。 苗傅告知王淵臨安縣境有盜賊,希望王淵同意他出動部隊。
這時,宦官康履的侍從得到密報,有一張疑似欲兵變造反的文書,上頭有「統制官田押,統制官金押」的押字字眼,「田」就是「苗」,「金」就是「劉」的代號,康履密報高宗,高宗要他找來宰相朱勝非,並使他通知王淵,康履表示,苗傅等人近來聚集在天竺寺附近,現在終於知道了他們的企圖,並告知王淵苗、劉所謂「郊外有賊」是讓士兵出外的借口,於是當晚王淵埋伏了五百精兵在天竺寺外,城中驚慌,居民皆閉門不敢出入。
過程
兵變
隔天,苗傅和劉正彥在城北橋下埋伏兵士,等王淵退朝時,將其拖下馬,劉正彥將其親手殺死,隨後包圍了康履的住處,大肆捕殺宦官,並掛著王淵的首級,率軍進圍皇宮,兵臨城下,這時高宗也慢慢得悉叛亂的消息,守宮門的中軍統制吳湛和叛軍私通,引導苗傅的手下進城,高喊「苗傅不負國,只為天下除害。」杭州知州康允之帶著百官,請宋高宗到城樓上安定軍民,否則無法停止叛亂。高宗登上城樓,憑欄問苗傅帶兵造反的原因,苗傅見了高宗,仍然山呼下拜,隨即厲聲指責高宗信任宦官,結交宦官就可獲得高位,汪伯彥、黃潛善昏庸誤國卻尚未流放,王淵遇敵時不能有效抵抗,卻因結交康履而得到樞密的高位,自己立功不少,卻只在偏遠的郡擔任團練,並表示已經殺了王淵,並捕殺了在外的宦官,脅迫高宗殺了康履、藍珪、曾擇三個最親近的宦官以謝三軍,高宗回答,若宦官有過錯可將他們流放海島,並隨即任命苗傅為承宣使及御營都統制,劉正彥為觀察使及御營副都統制,希望政變就此平息。 但是叛軍並未退去,苗傅還高喊如果他只想陞官,只要連絡宦官就好了,何必來此? 高宗詢問身邊近臣的意見,浙西安撫司主管時希孟說災禍是由宦官造成的,若不把宦官全殺了就無法平息,高宗下不了手,軍器監葉宗諤說:「陛下何必珍惜康履?」 高宗只好用竹籃將康履垂吊下城交給叛軍,馬上遭到叛軍腰斬。苗、劉等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地位來路不正,以後如果欽宗歸來,將何以自處?」
高宗派宰相朱勝非下城和叛軍談判,苗傅等請求隆祐太后來垂簾聽政以及與金國議和,高宗只好答應,下詔請隆祐太后垂簾聽政,苗、劉二人聽詔竟拒絕下拜,進一步要求高宗退位,策立年僅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為帝,張逵還引用《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要求今日之事應以社稷百姓為重, 並表示已有宋徽宗的先例。群臣議論紛紛,有的支持高宗接受退位的條件,有的大力斥責叛軍,當時天氣寒冷,高宗坐在城樓沒有被褥的竹椅上,派人去請太后時,就立楹一側而不就坐,百官請他上坐,他則表示「我已經不配坐這個座位了」。
不久,隆祐太后前來,不願登樓,希望直接出城安撫叛軍,百官皆認為此舉危險,擔心叛軍挾持太后,朱勝非獨力排眾議,說明叛軍必不敢如此,反而可藉此看出他們的企圖。於是太后乘轎出城,苗、劉下拜說:「百姓無辜,生靈塗炭,希望太后出來穩定局面。」 太后緩頰:「徽宗皇帝任用奸臣,隨意更改祖宗法度,又妄圖與金聯合滅遼國,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當今皇帝神聖孝明,只是被奸臣汪伯彥、黃潛善所貽誤,現在兩人也都被放逐了,你們難道不知道嗎?」苗傅強硬地說:「我們已經討論好了,不可猶豫。」太后說:「既然如此,那我和當今皇上一同執政。」苗傅卻堅持要廢掉高宗,策立幼子趙敷,太后表示就算是承平之時,以一婦人和幼子也難以執政,更何況當時正值與金國的戰爭,苗傅等則軟硬兼施,先是說如果太后不從,他們要當場解衣就戮,後來又威脅三軍可能生變,並要求在場的宰相朱勝非表達意見,朱勝非無法回答,正好高宗派顏岐前來,奏太后說:「皇上已經同意了叛軍的條件,請太后下詔。」太后仍不願意,苗傅等則更加猖狂,脅迫太后趕緊決定,言語更加不客氣。
高宗禪位
高宗知道事已無法挽回,只好同意禪讓君位,朱勝非在一旁哭泣,說自己身為宰相應下樓大罵叛軍,以死謝罪,高宗退卻左右說:「且看事情如何發展,如果失敗再死也不遲」。於是命令朱勝非向苗傅宣布讓位的條件,一是要像對禪位的宋徽宗一樣對待讓位的高宗,供奉需豐厚;二是讓位之後事情要聽太后及即位的幼君處置;三是下詔完畢後就和部隊回到營區;四是約束軍士,不可搶掠縱火、騷擾百姓。苗傅答應,高宗隨即下詔遜位,令兵部侍郎李邴起草詔書,表示「自即位以來,強敵欺凌到了淮河,都是為了朕而來,朕不忍生靈塗炭,宣布退位,朕有長子,在東宮培育德性,可即皇帝位,並恭請隆祐太后一起聽政。希望能消弭這天大的事變,撫慰人心,敵國知道了,能休兵和好。」高宗派朱勝非下城宣讀詔書,苗傅手下王鈞甫對朱勝非說:「苗劉二人忠心有餘而學問不足」。宣詔完畢,叛軍即退去,喧鬧於市集並大叫「天下太平了!」 杭州知州恐怕叛軍乘勢屠殺百姓,出城慰撫。
當天高宗就前往顯忠寺。隔天太后垂簾聽政,大赦,尊遜位的高宗為「睿聖仁孝皇帝」,並將顯忠寺改名為睿聖宮,只保留宦官十五人,其餘都編遣解散,苗傅等還派人前往探查,擔心高宗多留內侍。
平亂
苗傅和劉正彥當政後,想要改元及遷都金陵,太后和朱勝非擔心若兩件事都不答應會惹惱苗傅,只好答應改年號為明受,並以金陵靠近江北難以防禦金兵為由婉拒遷都。朱勝非知道苗、劉見識短淺,不難對付,便周旋於叛軍和太后之間,迷惑苗傅,使自己取得了單獨面見太后的權利,又試圖策反苗傅的手下王世修、王鈞甫等。苗傅掌權後不久,貶宦官曾擇、藍珪到嶺南,並派殺手在半路上斬殺曾擇。 又企圖以所部士兵代替禁軍守衛睿聖宮,甚至想邀高宗遊覽南方,都被張澄、朱勝非巧妙地阻止。
幾天後,駐防平江的張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勢有變 並通知駐守吳江的張俊起兵會合。 駐防江寧的呂頤浩也得到消息,和部屬討論後確定為兵變,當即決定討伐,一方面派遣使者回杭州安撫叛軍,一方面寫信通知張浚和劉光世政變消息。
張浚當即在平江起兵,約劉光世和呂頤浩率兵到此會合,同時派馮轓到杭州勸苗、劉讓高宗複位,迷惑叛軍,也派遣從杭州逃出來的保義郎甄援到劉光世、韓世忠軍中宣傳起兵的消息。韓世忠和張俊也先後率兵至平江,聽候張浚調遣。張浚得到部屬要斷吳江橋反叛的密報,派韓世忠率部進至秀州阻止。 苗傅得到消息後,打算扣押韓世忠的妻子梁氏及兒子為人質,朱勝非表示只要派這兩人到平江安撫韓世忠,事情就可解決,苗傅愚蠢,答應了他的建議。朱勝非不禁私自暗喜苗傅的愚蠢。
馮轓回到平江後,張浚再度派他到杭州和苗、劉等聲明大義,苗傅曾聽說張浚已經集結重兵,但不相信,這時才驚覺已經遭到討伐,詔貶張浚為黃州團練副使、郴州安置,御史中丞鄭瑴上書為張浚開脫,又遣人密報張浚放慢行軍速度,使叛軍自行垮台。
叛軍派苗瑀和馬柔吉率赤心軍及王淵舊部駐紮臨平抵擋勤王軍,馮轓也入城內和苗傅商議,苗傅要拘留他,張浚得知後便偽造了一封書信給馮轓,內容是表述苗、劉是忠於朝廷的,且故意被苗傅攔截下來,苗傅看了張浚給馮轓的信後,信以為真,便放了馮轓。
隔天,張浚得到了被貶的消息,隨即和劉光世、張俊、韓世忠聯名傳檄天下勤王,從平江大舉出發聲討苗劉。
高宗複位
苗劉聞訊大為驚恐,被迫接受朱勝非和馮轓的提議,率百官奏請高宗復辟。高宗還宮後,詔尊太后為隆祐皇太后,恢復苗傅策立的幼君趙敷為太子,且故意任命苗傅為淮西制置使,劉正彥為淮西制置副使,將他們引出朝廷,隔天下詔恢復年號建炎。苗、劉二人要求高宗賜予免死的鐵券,免於追究他們政變的責任,高宗知道兩人學識不豐,在鐵券上寫著「除大逆外,余皆不論」,苗劉不察,以為安全了。當天,勤王軍到達叛軍駐紮的臨平,韓世忠率前鋒力戰,大破叛軍苗翊與馬柔吉,挺進北關。苗、劉二人率精銳兩千人,拿著高宗所敕賜鐵券逃出杭州,同時命令手下縱火,但天降大雨,火不能起。
後續
勤王軍劉光世、張浚、韓世忠、張俊、呂頤浩等入城,高宗握住韓世忠的手痛哭,並請求他除掉看守宮門、私通叛軍的吳湛,韓世忠隨即上前,裝作要和吳湛談話,折其中指將他逮捕,詔斬於市。高宗也下詔表示只追究苗傅、劉正彥、王鈞甫、馬柔吉、張逵等的責任,其他軍官士兵皆不追究,於是赤心軍背叛苗傅,王鈞甫想率軍投降,但其部下張翼等其人斬了王鈞甫、馬柔吉投降。王世修則是接受審判後斬於市。
苗傅、劉正彥兩人率軍逃亡,侵犯許多郡縣。劉正彥在浦城乘勝追擊官軍時被韓世忠擒獲,苗翊為部下所擒來獻,張逵率殘兵敗降遁入崇安,也被韓世忠派軍追而殺之。
苗傅則變更姓名,在逃亡建陽時被發現,押送至韓世忠處。於是韓世忠宣布班師,俘苗傅、劉正彥、苗翊三人以獻,兩人在建康被磔棄市。 劉正彥在行刑時還大罵苗傅不用自己的計策,因而失敗。
高宗封賞平亂功臣,升呂頤浩為尚書右僕射;升李邴為尚書右丞;封韓世忠為少保、武勝、昭慶兩鎮節度使,御書「忠勇」讚揚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為護國夫人。武將兼兩鎮節度使及功臣之妻受封賞皆始於此。張浚則自請前往川陝一帶防守,被封為宣撫處置使。
另外,高宗追贈王淵開府儀同三司,追康履「榮節」謚號。 韓世忠因在卑微時曾受王淵賞識,此時知恩圖報安葬了王淵,為他料理身後事。
影響
宋高宗本來就懼怕地方武力和將領擁兵坐大,這次的政變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使他終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將。他頻繁調度將領,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使南宋重文輕武的情形加劇。苗傅拿「徽欽」二帝仍在北方來質疑高宗皇位的正統性,以此為主要理由要求高宗退位,加深了高宗對此事的憂懼,對他往後排斥北伐、傾向與女真和議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元祐更化概述
※唐島之戰經過
※釆石磯之役經過
※君子館之戰經過
※海陵庶人完顏亮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劉兵:改變歷史的科普出版
※太監系列:建炎南渡的插曲 苗劉兵變的棄子
※人工智慧如何跨越「語言關」, 看高文、劉兵、李航、馬維英、張潼、劉鐵岩們是怎麼說的?
※自然語言處理領軍人劉兵:沒有終身學習,機器不可能智能|新智元專訪
※首屆北美計算機華人學者年會:伊利諾伊大學劉兵—終身機器學習
※江曉原、劉兵:是「民科」,是「公知」,愛因斯坦若是在中國
※「首屆北美計算機華人學者年會」伊利諾伊大學劉兵:終身機器學習(45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