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11 月的大片多得來不及看,但票房業績還是不好,哪裡出了差錯?

11 月的大片多得來不及看,但票房業績還是不好,哪裡出了差錯?



行政指令與市場邏輯相違背,最終讓電影行業更加冰冷。


在去年耀眼的票房排行榜里, 11 月相對而言並不起眼,但即便如此,今年的 11 月票房同比依然是負增長。


在今年的語境里,「負增長」是一個悲傷的字眼。原因之一,是國家花了大力氣來救市,甚至不惜打破配額限制引進進口片,可最終依然無法避免票房失利。原因之二,是 2016 年高開低走,年頭上整個行業雄心勃勃計劃趕超美國,到了年尾卻連滾帶爬只寄望於完成 KPI。


今年電影市場的失敗與去年的成功一樣,足以成為未來很久的教材,而這個 11 月,則是教材里格外有趣的一章。高度發展的電影市場從來沒脫離行政的高壓管控,最終在這個秋冬之際,行政律令成為拖累票房的根本原因。


9 月 19 日,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調到了 11 月,這是傳統的淡季,不過一貫以《潘金蓮》「藝術突破」來宣傳電影的馮小剛,對自己電影的票房也表現出了自信,他要與李安一起,「把十一月檔燒燙」。


這不是馮小剛的空想,直到十月底,很多業內人士都覺得十一月會迎來票房的豐收。他們的自信並不是因為市場總體趨勢轉好,也不是因為國內電影工業一夜之間的成熟,而是因為相關部門放開了進口片的限制。


到 10 月 31 日,2016 年的票房還不到 390 億,年初的 600 億目標自然是痴想,甚至 500 億的「小目標」也顯得遙不可及。不久後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說年度票房落點在 470 億,承認今年市場的確出了問題。


以數字指標作為衡量發展的標準,這樣的思路在中國並不鮮見。比如今年中國的 GDP 可以連續三個季度,持續穩定增長 6.7%,不出現絲毫波動。

票房則是電影市場的 GDP。年初因為《美人魚》的 33.9 億票房,年度電影目標自然放在了 600 億上。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眾多影院、電影公司,都以此為參照來制定年度計劃。當春節假期結束,上百家影視行業公司招聘,從老牌公司到初創新銳,從公司高管到基層員工,招聘信息在朋友圈、行業群里瀰漫,側面顯示了對這個行業的樂觀。


票房是指標,是政績,是面子,也是切切實實的利益。正因為有了票房,中國才能在與好萊塢的談判里爭取主動,甚至能在上海電影節里以「中國票房即將超美」作為主題,請來李安導演對談。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2016 年票房的升降,已經與資本市場有了直接的關聯。去年以來,股市暴跌,房價上漲,居民消費收緊,娛樂行業成了不多的能夠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消費領域,而電影市場 2015 年 48.7%的增長,也令電影成了不錯的投資標的。今年不少電影便以金融手段運作,出品方對項目包裝,吸引其他資金參與,在電影上映之前便能獲得收益,如《美人魚》,以及《葉問 3》。


而且資本要的不是增長,是高速增長。高速增長可以從兩方面獲得,一個是電影票房本身,所以年初會有 600 億的豪言壯語;另一個則是資本運作,資本方會希望藉助電影的火熱,通過金融運作獲得更大的收益。因此,今年上半年,很多實體行業的公司紛紛成立影業部門,不少公司也宣布自己在影視行業的擴張計劃。很多公司也開始專門投資電影,今年創投主體在原有 1200 個基礎上,又增加了幾百個。


融資、槓桿、對賭……電影人掌握了太多原本是金融行業的術語,而電影人也越發理解,一旦票房下降,熱錢便會隨之撤離,對大公司或許只是裁員,對小公司卻關乎生死。

以票房為首要原則和終極訴求,國家部門開始主導救市。


操縱檔期是電影部門最慣用的調控手段,並且由此誕生了「保護月」這一概念。按照馮小剛的說法,《我不是潘金蓮》並不是自願退出國慶檔,而是電影局覺得,國慶電影太多,太擁擠,可能導致票房不好,因此想讓電影挪一下,於是《我不是潘金蓮》便挪到了 11 月 18 日。那時還沒有多少電影定檔 11 月,看起來《潘金蓮》能獨佔一個不錯的檔期。


但隨後,《神奇動物在哪裡》宣布同步引進,原本看起來閑庭信步的檔期變得兇險起來。根據 ID 為「公元 1874」微博的消息,為了為《我不是潘金蓮》讓路,檔期再次調整,《神奇動物在哪裡》推遲一周,《薩利機長》相應推遲兩周。雖然華誼發函闢謠這一說法,但好萊塢為國產電影騰檔期,也並非沒有前例可循——《美國隊長 2》便曾因為《致青春》而調整到當年五一節之後上映。


《神奇動物在哪裡》是 11 月密集的引進好萊塢大片之一,這也是決策部門的應急手段。今年四五月份票房衰退初見端倪時候,六月便引進了多部大片,給電影市場打了一針興奮劑,11 月只不過是舊調重彈。

10 月 22 日,五部好萊塢分賬大片定檔。二十世紀福斯的兩部影片《鄰家大賤諜》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宣布分別定檔 11 月 8 日和 12 月 2 日,派拉蒙的《間諜同盟》(11 月 23 日)、迪士尼的《海洋奇緣》(11 月 25 日)、華納的《薩利機長》(11 月 29 日)也都相繼定檔(後來電影延期兩周上映)。我們看到前所未有的景象。在整個 11 月,統共有 8 部分賬大片上映,幾乎每周兩部,甚至到了 12 月賀歲檔,依然有《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和《你的名字。》上映。


因為好萊塢大片的強勢,以行政手段限制好萊塢,提高國產片票房佔比,是多年來不變的政策,但因為票房壓力,不得不敞開大門,讓曾經的「好萊虎」挑起大梁,拯救電影市場,完成年度業績。


然而 11 月過去了,甚至曾茂軍那看似保守的預測,如今也看起來太樂觀了些。


整個 11 月全月票房收入約 25.4 億,比去年同期的 26.22 億下跌近 1 億,這是 2016 年內地月度票房的第六次下跌,同時也是自 9 月起月度票房連續第三次下跌。


以往幾個月票房下降,是因為缺乏能扛起票房的大片,但 11 月卻與眾不同。《奇異博士》( 7.5 億)、《神奇動物在哪裡》(3.7 億)、《我不是潘金蓮》(3.6 億)作為 11 月票房前三,相應要遠高於 2015 年 11 月的票房三甲。放進來的大片,的確沒有辜負期待。


但這些大片帶來了票房,卻並沒能拉動整個市場。從第四名開始,2016 每部電影都落後 2015 相應排名電影,最終導致整個 11 月票房下降。這不是大片失靈,不是好片難尋,而是市場秩序出現了問題。


國家的救市政策,一如當年的 400 億一樣,反而擾亂了正常的秩序。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我不是潘金蓮》改檔的當天,一位宣傳方的員工就知道,自己今晚別想睡覺了。那時候電影的宣傳物料已經鋪開,電影院有了海報和易拉寶,公交站台上也貼滿了海報,宣傳通稿都已準備就緒,通告、路演也聯繫到位——這些都是加班加點得來的成果。


現在一切歸零。在 24 小時內,海報上的上映日期已經消失,換成了「即將上映」一類的表述,宣傳通稿也都發到了主流媒體的郵箱里。


「我們的宣傳計劃,到了後期都是按半天甚至按小時來規劃的。」這位員工告訴《好奇心日報》,「如今不僅是物料的損失,相當於我們得重新再做一遍宣傳規劃,原來做的都沒用了。」


按照電影宣傳流程,那時的《我不是潘金蓮》,已經到了「驅策觀眾」階段。好萊塢有人說,「電影的營銷攻勢很像競選,不僅要打動民眾支持候選人,還必須策動民眾在投票日出門支持候選人。」最後階段便尤其重要,開銷佔比也非常大——單單路演一項,兩三周路演花費過百萬是常有的事情。


按照另一位電影從業者的預計,這次調檔,單單物料和合作方面的損失,「在三百萬到五百萬之間」,這並不包含之後倉促趕工帶來成本上的增加。更不用說因為調檔可能帶來的票房損失。


懸而未決的檔期是營銷人員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在北美市場上,一部電影的檔期在電影開拍前就已經確定,營銷策略也隨之展開,在不同階段通過不同的方式對電影進行持續的曝光。不過這種方式並不適用於中國市場。對好萊塢大片來說,營銷上做了再多的事,但是如果最後這部大片沒有被引進中國,那麼這個營銷做得再好也沒用;對於國產電影來說,檔期最多也只能提前半年左右確定,還有隨時調檔的可能。


在之前的文章中,《好奇心日報》曾經討論過檔期對於電影的意義,有業內人士估算,「檔期對於一部電影票房的影響至少佔到 20%-30%」。


而 10 月 22 日的時候,絕大多數十一月上映影片都已經進入最後宣傳階段,這時忽然大規模引進好萊塢電影,勢必會打亂電影原本的計劃。強勢如《我不是潘金蓮》,或許可以擠開《神奇動物在哪裡》,但對於不少中小體量的電影,已經躲無可躲,只能正面迎擊。


在《外公芳齡 38》定檔 11 月 11 號上映後不久,《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定檔。那時片方工作人員還可以安慰自己,說不定借著《比利·林恩》,市場熱度增加,反而能夠再賺一筆。然而不久以後,《航海王》也於當日上映,這進一步擠壓了電影的排片和票房。最終,這部原本在出品方心目中預計能夠收入 1 到 2 億左右的電影,只以 6000 萬的成績慘淡收場——即便如此,它依然位列 11 月票房榜第十名。


好萊塢也同樣看重檔期的選擇,甚至更加重視,而爭奪檔期的事情時有發生。有時候,兩部片子要搶同一年齡層、同一性別、同一族群的觀眾,倘若他們同期上映,不但觀眾會分流,電視廣告——好萊塢最常見的營銷手段——也會讓觀眾暈頭轉向,所以不但兩部片子各自觀眾群縮小,甚至總觀影人次也可能下降。


硬碰硬的對決,能免則免。當初《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和《美國隊長 3》都打算在五月第一個周末上映,但最終華納妥協,將《蝙超大戰》調檔到 3 月底,最終各自收穫了不錯的票房。當然,倘若各大片廠直接面對面商量檔期,會違反美國的反托拉斯協議,不過片廠總會通過各種途徑,釋放內部消息,供彼此參考,達成默契。


國內當然也有類似的默契,也往往會避免硬碰硬。通常的規則是,體量越大的電影,定檔越早,以為其他電影確定檔期提供參照,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去年《萬萬沒想到》提前一周大規模點映,有人便說它「壞了規矩」,因為它搶佔了原本屬於其他電影的排片和檔期,而這次錯誤的點映策略,是票房最終失利的重要原因。


看不見的手壘砌的規矩,經不住鐵腕的破壞。12 月賀歲檔已經太擠,去那兒可能是頭破血流,因此 11 月成了不少電影今年最後的上映機會,但最終它們卻落進了一個虎窩裡。



《神奇動物在哪裡》劇照


犧牲中小成本電影的利益,把票房成績壓在大片身上,這是一種賭徒行為。斯皮爾伯格那對於好萊塢著名的憂慮,正是對大片模式的不信任,擔心大片票房失靈,導致好萊塢崩潰。這個憂慮縈繞在所有好萊塢電影人心頭,所以他們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減少票房占收入的比重。如今哪怕他們電影票房失利,只要依然具備衍生品開發能力,依然能活下去。


如今不少中國大電影公司也在學習好萊塢的這一策略,並衍生出了「IP」這一熱詞。不過,這一策略的實施前提是一個足夠成熟的消費娛樂市場,這之中自然包括足夠成熟的電影市場。這個市場不會因為某幾部電影而大起大落,反而會維持在相應穩定的狀態。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賭徒行為對建立穩定市場都沒有幫助。


電影是一個難以預測的生意,不然斯皮爾伯格也不會憂慮,而他今年的《圓夢巨人》也不會虧損近一億美元。11 月算是冷門檔期,一個周末可能只會容納一部大片,分別是《奇異博士》、《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不是潘金蓮》和《神奇動物在哪裡》。要贏這次賭局,這四部大片必須都贏才行。


《奇異博士》和《神奇動物》表現穩定,漫威已經有了一批固定觀眾群體,他們能夠維持漫威電影票房的基本量,但同樣,漫威電影也很難再吸引新的觀眾進電影院,《神奇動物在哪裡》也同樣如此。他們把原本的電影院觀眾帶回了影院,保證了 11 月票房的基礎。


本來有希望成為爆款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我不是潘金蓮》票房失手,成為 11 月票房下落的重要因素。這兩部電影都與先前預計差距不小,而這一偏差也影響了十一月總體電影的分布。這兩部電影上映的周末,票房成績明顯低於另外兩個周末,而且,《比利·林恩》甚至沒能拿到票房周冠。


關於電影本身的問題,我們之前也談過不少。而且電影票房未及預期也是常態,並不稀奇。但當一個月的票房賭注,有差不多一半壓在這兩部電影上,那麼本來平常的事情卻成了壓垮駱駝的稻草。



《奇異博士》劇照


10 月 13 日,電影局長張宏森用一種類似於「多難興邦」的邏輯在長春電影節駁斥了電影拐點論:「從 2015 年的峰值到 2016 年的震蕩,這是對中國電影難能可貴的洗禮。但幾乎所有指標都表明,中國電影市場基本面依然向好!」


後面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引進片大規模定檔,11 月乃至 12 月的檔期都擁擠不堪。


從最早的「衝擊 600 億」,到如今的「比去年高就行」,中國電影經歷了辛酸而可笑的一年。無論國產片保護月,還是「進口片保護月」,以行政指令強行調節市場供需,從來不是電影行業完善的正途。可以想見,在今年之後,大量資本撤離,電影公司裁員甚至倒閉,電影人轉行,這個行業會迎來難熬的一段時間。但也正是等潮水退去,我們才有機會去修補曾經掩蓋的坑坑窪窪。


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承認問題真的存在。




題圖來源:《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神奇動物在哪裡》劇照



這位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生意遍布全球,它們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火鍋的潮流變化,為什麼像快時尚一樣難以捉摸?





中國音樂行業幾乎已經被 BAT 整合了,還有多少機會留給網易雲音樂?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不是所有聊得來,都是對的人
不是所有能聊得來的,都是戀人!
聊得來,到底有多重要?
任何的收穫都不是白得來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找個聊得來的人,是有多難
這些工作雖月薪上萬,但不是所有人都做得來的
找一個合得來的人結婚,到底有多重要!
出得來行遲早要還!偷狗的下場就是這樣!
找一個聊得來的人有多重要?
今年最火的元素,你得來上一款,誰穿都很時尚,一點都不low
世界上頂級的美食是怎麼得來的?看過這個後你就不會想吃了吧!
幸福感不是攀比得來,它在你的心裡,不在別人的眼裡!
有多少奇石,就有多少種玩法,他們的境界你可欣賞得來?
苦瓜片泡水喝竟有這好處,就算再苦也得來一杯!
等待太久得來的東西,多半已不是當初想要的樣子
最好的感情,就是找一個能夠聊得來的伴?
好好說話,絕不是為了讓你和任何人都聊得來!
婚姻里,比聊得來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有個聊得來的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