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導語:鄧小平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在這一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背後,是許許多多築夢人不懈的努力與無私的奉獻。因為他們的舍,才獲得了國家的得,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大國脊樑。國科大官微「大國脊樑」欄目將持續推出老一輩科學家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故事,本篇是大國脊樑的第六篇,歡迎閱讀。


1958


年,一支部隊剛剛從朝鮮戰場上凱旋而歸,他們卻沒有解甲歸田,而是直接開赴沙漠深處,他們接到的命令只有一句——不要問幹什麼,不準問到哪裡去。

50年代末,「反西格瑪負超子」剛經問世,一位享譽世界,最有潛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在這件事後突然消失了,而與此同時在中國西北出現了另一個人,名叫「王京」。


「596」,原子彈,這一切就是那位科學家可以放棄所有榮譽,只為「以身許國」的原因。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王淦昌先生


從「王淦昌」到「王京」


1960年,蘇聯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單方面撕毀200多項合同,留下了一大批半截子工程。此時的王淦昌,正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與來自於各國的原子和專家利用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加速器開展研究。王淦昌和他的小組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反西格瑪負超子。這個發現,足以證明當時的王淦昌想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然而這時,一個來自於中國的電話,改變了王淦昌的命運。


1961年4月3日,剛剛回國不久的王淦昌接到了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紙通知:劉傑部長約他即刻見面。在辦公室,劉傑與錢三強一同會見了王淦昌,並向他傳達了中央的重要決定:希望他參加中國的核武器研究,並要他放棄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是國家迫切需要的應用性研究,最後問他是否願意改名。王淦昌毫無遲疑,當即寫下了「王京」兩個字,並擲地有聲地說:「我願以身許國。」

那時的王淦昌已經五十多歲了。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爆轟實驗的開端——「17號」工地


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為了培養爆轟實驗的隊伍,王淦昌專門給年輕人上了一周的培訓課,從數學到物理再到實驗分析。在所有的工作都準備就緒後,他們一行人就來到了燕山山脈古長城腳下的17號工地。

一座碉堡,幾排簡易的營房,十幾頂軍用帳篷,這就是中國第一個原子彈爆轟試驗場和部件研製基地。王淦昌和陳能寬在這裡帶領著一支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0來歲的年輕的攻關隊伍,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爆轟實驗。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王淦昌(右一)指導工作

工地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更艱苦的是科研環境。最初爆轟實驗用的炸藥和部件,全都是在帳篷里用搪瓷盆和木棍手工攪拌出來的。在帳篷中攪拌炸藥十分辛苦,因為帳篷通風不好,整個帳篷內都充斥著炸藥粉塵,古怪難聞的氣味沖鼻而入,並且攪拌者還要快速攪動。雖然工作辛苦,但年輕的小夥子們卻都幹勁十足,越是苦差事大家就越爭著去干,最後乾脆輪流攪拌。50多歲的王淦昌也要爭著干這個活,大家看著心疼,就把他推到帳篷外,但只要沒人注意,他又會回到帳篷里。


作為負責爆轟實驗全面工作的領導人,王淦昌對實驗的各個環節都要抓。從炸藥的研製,炸藥成型研究,到爆轟物理實驗,再到最後的測試工作,他都要親自指導。王淦昌從前的研究領域是實驗物理,對炸藥學、爆轟學、爆炸力學等不甚熟悉,他就只能從頭學起,學會了就到17號工地給大家講課。講課中,時常會遇到難題,他就發動大家一起討論,能者為師,會者為師。在17號工地,大家都是白天緊張工作,晚上鑽研書籍。就這樣,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一次次的實驗改進後,終於解決了炸藥質量問題。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17號工地的爆轟實驗,在王淦昌、郭永懷、陳能寬等專家的組織領導下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王淦昌先後提出的「炸藥透鏡法」「真空澆注法」「泡沫法」和德國的「綜合顆粒法」等都取得了成功。經過大家的努力,突破了測試工作的技術難關,基本掌握了內爆的規律和實驗技術。


隨著17號工地爆轟實驗的成功,中國的核武器試驗也拉開了序幕。有人說,燕山腳下的隆隆炮聲,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爆轟實驗的第一樂章。在離開爆轟現場那天,55歲的王淦昌拔下了幾根白頭髮,放在石縫中留作紀念。20年後,他因17號工地的爆轟實驗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


17號工地的日子雖然艱苦,但人的心卻是輕鬆向上的。正如陳能寬曾經對王淦昌說的:「就是啃窩窩頭,也比被人家稱作二等公民好多了。」


爆轟實驗轉戰「青海金銀灘」——221廠


1963年3月後,大部分科研人員都要奔赴大西北核試驗基地。因為保密要求,王淦昌告訴妻子吳月琴,他要到西安工作一段時間,隨後,就前往了青海金銀灘。


金銀灘地處青海省海晏縣,而位於金銀灘草原中心地帶的核武器研製基地,對外稱221廠。據說,為了共和國的核事業,當年金銀灘草原的1700多戶牧民全部搬遷出去,無償地讓出了世代居住的土地。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在221廠,王淦昌依然主抓爆轟實驗,也就是「冷實驗」工作。爆轟實驗分散在幾個離他住地很遠的實驗基地進行,這裡遠比當年17號工地大得多。為了隨時掌握實驗進行的情況,他便走馬燈似的穿梭在幾個實驗基地之間。每天,人們都可以看到王淦昌穿著一身統一配發的軍用大衣,腳上穿著一雙高筒靴,坐著吉普車匆匆而過。在基地,小夥子們都幽默地稱他為「王老頭」。


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壓力也讓王淦昌無法時刻保持冷靜。工作時,王淦昌的「牛脾氣」是眾人皆知的。有時工作出了差錯,他便會大聲發脾氣。就連鄧稼先這樣的老科學家因為實在忙不過來,想要遲一點再上交推導數據,在跟這個王院長請示的時候,心裡也是忐忑不安的。晚年王淦昌在回憶錄中寫道:「任務非常緊迫。原子彈研製,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理論方案確定之後,生產實驗的各個方面,必須做到周恩來總理要求的『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核武器工作保密程度極高,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一丁點信息,而工作人員的行蹤、與何人會面也是有著特殊要求的。一次,王淦昌剛從基地回到北京,還沒顧得上喘口氣,就又接到了讓他立即返回西北基地的命令,他便不得不馬上啟程離京。後來他才知道,當時來北京的日本科學家想要見王淦昌,而他的身份是無法會見外賓的,於是周總理通知他趕快離京,返回基地,同時告訴外賓,王淦昌不在北京,無法約見。


從原子彈到氫彈,挺直大國外交的脊樑


那時候的西北核試驗基地,條件艱苦到難以想像。有限的試驗條件,有限的設備,就是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的科學家掌握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關鍵技術。王淦昌帶領他的團隊,從長城腳下到戈壁草原,一次又一次的進行爆轟試驗,摸清了原子彈的內爆規律。


1963年,陳毅問王淦昌「你那個東西什麼時候響?」


王淦昌滿有自信的回答:「再過一年。」


陳毅高興的說:「好!有了這個,我這個外交部長腰桿就硬了。」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在錢三強的提議下,我國在研製原子彈的同時,就已經開始著手氫彈的探索。在原子彈成功爆炸後,身為核武器研究院主管實驗的副院長,王淦昌又迅速地投入到了氫彈實驗中。1966年初,年近60歲的王淦昌和實驗部的同志們一起,制定了爆轟模擬實驗方案,在一次次「冷實驗」中解決了引爆設計技術中的關鍵問題。


在氫彈的研製過程中,我國遭遇了文革浩劫,幸好在周恩來的保護下,尖端科技領域還算相對平靜。但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王淦昌也依舊無法倖免,遭受到過批鬥。儘管如此,他還是頂住壓力和委屈,始終以科研為重。氫彈原理實驗成功後,聶榮臻激動地握著王淦昌的手,而王淦昌只是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不輕鬆!」


就這樣,從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位幾度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科學家,在最後一次離諾獎最近的時候,還是選擇了放棄,一個老人用他生命中本該最輝煌的17年,隱姓埋名,托舉起一個國家的大國地位。


參考文章:中國科技網《王淦昌:我願以身許國》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那個在金銀灘潛伏17年的「王老頭」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的精彩文章:

原子尺度上水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關於自旋電子的一些為什麼
再碰撞物理學
追尋惰性中微子

TAG: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歲月靜好的北海銀灘 抓住假期的尾巴浪
為何銀灘的老年人延年益壽?做到這些你就明白了!
藏在秦嶺深處的天然沙灘浴場,石泉子午銀灘
這是北海銀灘,這個端午節跟下餃子似的
青海有名的金灘、銀灘大草原,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
山東淮河路9號 銀灘海邊宜居生活
旅遊推薦:北海,「天下第一灘」北海銀灘是必去之地
我去過廣西一個叫北海的地方,走在那裡的銀灘上,美妙極了
張正洪:荷美銀灘
威海的沙子有金銀兩種顏色 銀灘的沙質潔白國內外罕見
一首221人自己編的無字歌-金銀灘之戀,聽聽吧,你會流淚
原來乳山銀灘的海居生活是這樣的!
海居生活——六月與乳山銀灘,一場不可錯過的邂逅!
銀灘沒有悶熱的夏季,只有怡人的健康海居
被海風治癒的夏天,這一切只因為乳山銀灘的健康海居!
碧桂園北海銀灘全優看房團報名了
賞跨國瀑布,觀通靈大峽谷,漫步美麗銀灘!
帆船、槳板、皮划艇免費玩!十里銀灘水上運動中心開放日等你來報名!
與山水相依與海為伴 乳山銀灘健康海居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