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孔子認為學習比讀書廣闊

在孔子的話語體系中,與「閱讀」「讀書」最近似的概念是「學文」,它的上位概念是「學」。孔子無疑十分重視學習,《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本人則非常好學,而且非常自信,曾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但孔子的所謂學,是比讀書大得多的概念。要言之,學之所指,大約相當我們現在所說的「行事做人」,也就是人的自我塑造。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因此,他評價學生的好壞,居然和讀書沒什麼關係。魯哀公問弟子中誰最為好學,他說是顏淵;理由呢,並不是書讀得多讀得好,而是「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是善於控制情緒,不貳過是善於總結經驗,都不是讀書的事兒。而「學文」在學裡面的意義,反而不是十分重要:「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乃是行余之事。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孔子的所謂學,是比讀書大得多的概念


而且,在孔子的思想中,學或者學文似乎只是士君子之事,他的有教無類也只是在士君子的層面,跟「民」的關係不大。所以他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使知之當然就是不主張「民」多學習多讀書,因此古往今來一直就有人以為孔子有一定的愚民思想。之所以如此主張,是因為他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決定了並不是任何人都適合學習:「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最後一句話可以翻譯為:「有了困惑也不知道學習,民眾就是這個樣子。」


讀書在孔子教育體系中地位不高,可以理解為他更加重視身體力行,也可以理解為那時的書籍缺乏。到了荀子,學習的目的當然也是踐行君子之道,為賢為聖,但閱讀經典卻幾乎成了必由之路:「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因為經典在他的心目中有至高的地位:「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書》《詩》《禮》成為經典,拜孔子整理所賜,所以荀子教學生,方能有條件強調讀書。人類社會的進步導致知識量增加,隨之出現更多的書籍,因此,學習越來越重視書籍的作用,是一般性的趨勢。


理學家重視體悟甚於讀書

「學」在朱熹的理學體系中,也是很重要的概念,具體使用時和「格物」的意思近似。


他將學分為小學和大學,小學「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及孝弟忠信之事」。大學則「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為忠信孝弟者」。小學、大學的區別是年齡階段的區別,更是學習內容的區別。小學主要學習禮樂御書數等技藝及規矩,大學階段則格物致知,探究道理;至於忠信孝悌這些基本的倫理,則大小學都得學。


讀書是學的從屬概念,所以朱熹說:「讀書乃學者第二事。」「讀書已是第二義。」那麼,第一事第一義是什麼呢?是致知窮理。人之所以要讀書,是因為「未曾經歷見許多,聖人是經歷見得許多,所以寫在冊上與人看。而今讀書,只是要見得許多道理。」朱熹本人對於讀書很重視,《朱子語類》有很多讀書心得和讀書方法。但在他的思想中,讀書作為格物的方法,始終只是第二事。另一種重要的格物方式,則是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以及人物禽獸的直接觀察。「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那首著名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明確表示了他更重視知識的生活來源。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朱熹認為讀書作為格物的方法,始終只是第二事


即便如此,宋代的另一個理學大家陸九淵還不以為然,認為朱熹過於強調讀書,士子們把精力耗費在經典學習上是增加負擔,不能使思想純粹。因此他說:「學者疲精神於此,是以擔子越重。到某這裡,只是與他減負。」如何減負?無非就是少讀書。他主張人心就是天理,盡心便是窮理,沉湎於各種經典乃是「大人不做卻要為小兒態。」南宋淳熙二年,他與朱熹在江西鵝湖寺辯論,朱熹認為教育學生須「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約」,陸九淵則認為「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講白了,就是一個人說要多讀書,一個人說不要多讀書。


名儒王陽明的思想和陸九淵一脈相承,認為心就是理,經典不過是心的記錄而已。他在《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反覆強調《六經》與心的關係:「《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於吾心。」因此,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求六經之實於吾心」,而不是「考索於影響之間,牽制於文義之末」。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王陽明眼中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求六經之實於吾心」而非考索文字


朱熹說觀物,陸、王說盡心,在宋明理學家的認識論中,體悟是比讀經更重要的學習方法,不少大儒的思想中甚至還具有明顯的反對多讀書傾向。


讀經何以獲得


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種情況在清代發生了根本改變,但關鍵原因並不是學問本身發展的結果,而是一場讓很多人痛不欲生的改朝換代。


明亡清興,在當時很多遺民逸老看來,不僅是國家顛覆,斯民塗炭,更是淪於夷狄,文明腰斬。公元1644年5月(明崇禎十七年四月)清軍入關,攻陷北京;次年5月,又攻陷南京,南明弘光帝被執於蕪湖,後遭凌遲處死。八旗軍的鐵蹄短短一年間就碾碎了大明朝近300年的江山。創巨痛深的士子們迅速失去政治軍事的反抗之力,所能做的就是痛定思痛反思故國的文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而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空談心性的學風敗壞了世道人心,這種文化培養出的人才,只會「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這種反思一旦落實到學問層面,就是對經典的重視。如顧炎武就絕口不談心性,而主張知恥博文:「愚所謂聖人之道者,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士而不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博學於文也好,好古多聞也罷,無疑就得多讀經典。在宋明理學那裡,天理人心是最本原的精神實體,經典只是它們的載體。王陽明對於二者的關係有形象的比喻:人心天理就像倉庫里的財物,經典只是賬本,那麼,只要主人擁有這些財物且心中有數,賬本就可有可無。這個關係被顧炎武徹底倒了個兒:「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學即理學也。自有舍經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起。(全祖望《顧先生炎武神道表》)」因此,顧炎武年紀越大,越致力於研讀《六經》。而清初另一個著名思想家黃宗羲也說過:「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

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才徹底被釘死在經典上



顧炎武年紀越大,越致力於研讀《六經》


清初知識分子這場意識形態的反思,根本的動因是亡國之恨,有明顯的政治訴求。但大清朝經過順、康、雍幾代的武功文治,不僅江山穩固,甚至還表現出超越前朝的盛世之風。對於這種環境中成長的文人士子,前朝早已音容渺茫,他們既失去了政治復辟的動機,也找不到質疑現政權的合理性,但顧、黃那代學者反對空談心性、把掌握真理的途徑由體道變成詁經的學習方法卻被繼承下來。加之清代統治者高度鉗制思想自由,大興文字獄,知識分子討論現實、抒發己見都有殺頭之虞,揮霍才華的方式就只剩下了皓首窮經。葛兆光先生把以戴震為代表的經學家思路總結為:「把思想的依據回溯到古代經典,把經典意義的根據落實到字句,把字句的意義經過歷史語言學的確定(《中國思想史》第二卷)。」這就是所謂的考據學。失去了問題意識的考據學,勢必越來越細碎繁瑣,難免墮於標榜智力或賣弄學問。在這個大前提下,不管為學動機有何不同,研究方式有何區別,古代經典都居於核心地位。至此,學習就完全成了讀經,學習與讀書之間幾乎划上等號。


而且,理學心學考據學都只是思想家、學問家層級的事情,對於未及晉身的莘莘學子,經典早就具備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明清兩代,科考的主要形式是寫八股文,而八股文的指定內容又是四書五經,且表達的觀點不能與朱熹相違。因此,只要在這條路上走,讀經就是學習的不二之選。很多人除了四書五經,什麼書也不讀。《儒林外史》諷刺范進雖然中了舉人,卻連蘇軾是誰都不知道。不過在清代之前,學子有更多選擇餘地,可以邊參加考試邊干別的,也可以取得身份後拋開教科書發揮自己的學問。陸九淵、王陽明等人都是進士出身,卻並未妨礙他們拋開書本談心性。只有到了清代,四書五經之外就幾乎沒有個人的思想空間,讀書人的一生才被徹底釘死在經典之上。


出版人雜誌


[publishers]


隨性讀書,認真寫字


嚴肅活潑,偶爾脫線


點擊下列紅色文字查看精選內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出版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撕樂塗」手繪遊戲書亮相上海國際童書展
別撕了,潘金蓮其實是個雅人
三十而立∣27萬元借款起家,廣西師大社為什麼發展得這麼好?
育兒大V粲然推新書《媽媽菩薩孩子佛》
出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產業——企鵝蘭登CEO杜樂盟專訪

TAG:出版人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主人想要點私人空間,把自己關在房間,沒想喵竟然這樣進來了……
小時候沒感受到父母的愛,心靈留在那個不被愛,沒有愛的空間,他們被卡在了童年,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他們住在無數屍骨的墓地里,和死人搶空間
一間茶室,竟然是很多人擠破腦袋都想打造的空間
想養貓的人類注意啦,家裡有我在,你們就別指望有私人空間了
喵星人給點隱私空間好不好,看在伺候你們的份上!
如果喵星人想,鏟屎官們分分鐘都沒有了私人空間,有圖有真相
沒有他們四個,中國的空間站就不會那麼快的成功
未來人類可見另一個空間的自己
狗狗:沒有了你的空間里整個世界都變得毫無意義!
整天都想粘在一起的三個生肖,根本沒有私人空間
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缺的時候,他的生存空間就被剝奪掉了
在有你的世界裡我把自己定格,在沒有你的空間里
沒有這部動漫,可能就沒有後來的盜夢空間?
我們的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就空間上講到底是幾維的?
讓人有想像空間的星座
有個空間,聊聊天是不錯的
沒獨立的空間做書房?有面牆就夠了
要你天旋地轉的讀書的閱讀空間,真的很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