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藝術家陳劭雄

2016年11月26日,藝術家陳紹雄不再需要與病痛艱難抗爭。


即使對抗病痛已有3年之久,但在今年6月的個展上,陳劭雄仍特地創作了新作《景物》,留下了他的藝術遺言。《景物》中沒有陳邵雄過往作品中的諷刺和調侃,4個圍成圓形的屏幕中,輪番播放著其過往生活點滴的水墨圖景。棲息在樹梢的喜鵲、推著自行車穿過鐵路的人、冬日的荷塘、溜達的小狗……這些微小的時間碎片逃離了原本的存續命運被永遠地封存,像是琥珀中的昆蟲,成為他向所有人告別的方式。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景物》2016


成長於中國廣東的陳劭雄,非正統的地域環境賦予了他不拘一格的想像與創作能力。合作一直是陳劭雄實踐中的重要線索,貫穿在他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從80年代中期的「南方藝術家沙龍」,90年代「大尾象」小組富有開創性的城市介入行動,一直到2008年中、日、韓三國藝術家合作的「西京人」小組,以及2011年和劉鼎合作的「沒有空間的計劃」。陳從來不怕和同行一起工作,也不管他們的年齡、國籍或感知力是否與自己相同。他將這種合作稱作「複數的個體」,介於個體性和群體性之間,而群體的實踐又使個體的創作得以實現。最近被重新提及的「大尾象」之所以能長期留存在中國藝術界的集體記憶中,更多是因為成員完成作品的質量和統一度,而不僅僅是因為小組的任何宣言口號。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陳劭雄自「大尾象」時期開始的《街景》系列(2005)

而從1990年代至今的個體創作中,陳劭雄對城市的關注和他的幽默感一以貫之。大尾象時期之後陳劭雄的創作如《街景》、《蹺蹺板》,一方面很受城市發展速度和變化的衝擊,同時也通過不同創作媒體來接觸這個問題,從攝影、錄像到裝置藝術,其作品呈現出一種對立的和妥協的重合。2003年的《花樣反恐》成為其藝術觀念的轉折點,在這部錄像中,為避讓迎面撞來的手繪飛機,廣州當時最高的大廈紛紛作出扭身、彎腰、分身和重組的動作。這種轉折從「攜帶型」的風景或者說關於城市景象的特殊觀察和提問,轉到一個比較具體、很真實的社會現實。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蹺蹺板》 錄像裝置1994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風景-2》 靜幀圖片 1996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點擊播放 GIF/241K


《花樣反恐》 2002-2003


此外,陳劭雄2005年還開始了一項運用水墨來探索城市主題的計劃,並在同一年廣州三年展(其展覽主題恰如其分地落在作為「一個特殊現代化實驗空間」的珠江三角洲上)里首次展出了他的裝置作品《墨水城市》,記錄廣州城市偶然瞬間的水墨素描與同樣內容的分章節投影同步展出。這件初次亮相的作品擊中了三年展的命題核心,幾百張信封大小的圖像彙集了來自廣州各個角落的城市景象,經過陳劭雄編輯變成錄像章節,在中國當代都市主體體驗的諸般瞬間中躍動。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墨水城市》2005展覽現場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墨水媒體》2013,陳劭雄歷時兩年在社交媒體上收集各類國際新聞事件圖片,並以水墨繪畫語言對其加以重現


與劉丹或李華弌等人的新文人水墨不同,陳劭雄對水墨的運用或許得益於嶺南的水墨傳統,但他沒有向早期水墨畫家致敬,只是把他視作近乎無限的潛在材料組合中的一種,用於另一些觀念的表達。走向水墨是他近年藝術實踐的關鍵一步;順著相似的觀念線索,他從《墨水城市》發展到《墨水日記》(2005)、《墨水東西》(2007),直至《墨水歷史》(2010)和《墨水媒體》(2013),轉瞬即逝的時間和物質世界被定格在一幀幀水墨圖景中,全部以陳劭雄如今的標誌性風格呈現。而在2006年持續至今的《集體記憶》系列中,他又把創作對象推向集體,邀請了眾多學生和普通公眾用顏料和自己的拇指創作北京、上海、廣州及其他國家的著名城市景觀,「在平靜的繪畫前,難以想像它的創作過程是何等的鬧騰。」以「個體的複數」鑄就的「集體記憶」也體現了集體與個體的抵觸之間、政治的正確性與個人的背離之間的永久對抗。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集體記憶》2012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集體記憶—佛山》2013,陳劭雄選擇了佛山一系列帶有時代印記的地標性建築作為創作素材,並邀請當地市民集體在畫布上用指印重現這些圖像。


在最後的時光中,陳劭雄已很難離開病榻,但他依然將其意志延續到《集體記憶》中,數米大的畫幅,以千百人的指紋勾勒出國外城市的標誌性景觀,曾經明確的風景因為個體的參與(指紋)顯得有些模糊不清了。而當我們直視這些風景時,在片刻我們也彷彿漂浮起來,一切都變得不確定起來。用藝術家的話的說,無論是水墨錄象對於都市風景的改寫還是指紋對於堅硬的風景的虛化,其核心在於讓我們改換日常的觀看角度和態度,從而體驗那些「知道和不知道的,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而這一刻,他終於可以永遠回到其藝術開始之初的90年代;在那裡,所有人依然年輕,依然熱淚盈眶。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2007


撰文/ 劉龍


- end -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點擊播放 GIF/490K



《藝術客》 020期 10/11月合刊


ISSUE020


歡迎廣大讀者前來訂閱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陳劭雄: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現實 點擊播放 GIF/81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ope藝術客 的精彩文章:

性別邊界的漂移:赫馬佛洛狄忒斯與異裝者
張如怡:是一次佔領,而不僅是展示
郝量:訪古激活新知
庄輝:完成回鄉的「儀式」
藝術都市——藝術、設計、生活的無縫對接

TAG:scope藝術客 |

您可能感興趣

看見,那些看不見的
看見,不等於看清。
眼睛看不見的,大腦能「看見」?
媽的,不仔細看都沒看見鹿!
你看見的並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見的客人》
看到,不等於看見
關於《看不見的客人》 讓我看見了什麼?
就是不想讓你看見!動漫中那些看不見眼睛的角色!
我們看見的彩虹是彎的
你看見和了解的台灣是怎樣的?
當我們說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信,是看見眼所不見
《看不見的客人》:你以為你看見的就一定是全部嗎
我看見了那些不該被看到的
看見他們的背影,我彷彿看見了天使
等等正面照終於看見了,發現臉上有這樣的痕迹,怪不得鄧超一直不讓人看!
歷史中的常見錯誤,耶穌竟然不是我們看見的平時畫像中的那樣!
笑臉無處不在,你看見了嗎?
看見另一個彼此 看見信仰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