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什麼難以封侯?
李廣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於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這句話也道出了李廣一生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李廣的一生屢經磨難,戰功卓著,然而終其一生卻難得封侯,最後落得自刎而死的下場不得不讓人為之嗟嘆。
李廣是今甘肅天水人,從漢文帝時代起就因從軍擊匈奴而封為中郎。景帝時更是先後任北部邊境七郡太守。漢武帝時被召為未央宮衛尉。據《史記 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戰將。他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每每以少勝多,險中取勝。匈奴畏之稱其為」飛將軍「,凡是李廣鎮守的邊郡匈奴都不敢去侵犯。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苛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將士們的敬佩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李廣未得封侯主要有這些原因:一,軍功不夠。漢武帝時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封侯的標準一是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或斬首數千級以上。一是在大戰之中為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而李廣在文、景兩朝主要是防禦,在武帝時五次大規模對匈奴作戰,李廣並沒有為漢王室帶來勝利,三次在沙漠迷路,兩次因為寡不敵眾而失去勝利,所以在以軍功制選拔王侯的漢武帝時期,李廣確實沒有得到爵位。
二,性格因素。心胸狹窄,自負心高。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在作戰中常常不聽號令,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這種性格缺陷也造成了之後的李廣與大將軍衛青的矛盾,與皇帝的小舅子不合,其結果當然可想而知,誠然身為主帥的衛青不會對他怎麼樣,但在派兵出擊之時肯定是要考慮這個不聽號令而又自負的將領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上。因心胸狹窄殺了不為他開城門的霸陵亭尉,一個領軍的將軍因私怨殺一個小小的亭尉,如此氣量之不能容人怎能封侯。
三,殺降。殺降歷來是為兵家的大忌,所謂」殺降不祥「正是如此,李廣曾殺降兵八百。這種做法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污點。當然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漢武帝不喜歡他,為什麼漢武帝會不喜歡他?真正的原因難下斷論,這也正是為何李廣難封的問題成為古今以來人們共同探討而沒有得出結論的話題。
※一生只娶一人,開創弘治中興---明孝宗朱祐樘
※明初惟一得以善終的功臣---湯和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四大男寵
※武俠小說中的張三丰真的確有其人嗎?他究竟活了多少歲?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