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重讀數學系「教科書」

《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重讀數學系「教科書」

《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重讀數學系「教科書」



撰文

齊民友(數學家、前武漢大學校長)


我有幸接觸到《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這部書並且開始翻譯工作是2010年的事了。這四年的經歷可以說是好比重進了一次數學系,不過與第一次進數學系比較,真正的差別不在於自己的數學準備比當年要高一些,所學的科目內容比當年更深了,而是我必須認真地逐字逐句讀完這本「教科書」。


當我上一次進數學系時,所學的課程內容離當時(20世紀50年代)還很少有少於100年的時間間距,而這一次所學的內容則主要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時間間距一長就有一個好處:後人可以更好地整理、消化這些內容,對於許多問題也就可以了解得更真切。而如果在上次進數學系時,想要學習當時正在發展中的數學,如果沒有比較足夠的準備,不曾讀過一些很艱深的專著和論文,就常會有不知所云如墜雲霧中的感覺。


但是,這一次「再進數學系」的感覺就不太相同了。一方面,對於自己原來覺得已經懂了,甚至後來給學生們講過多次的內容,現在發現並沒有真懂。還是用前面用的「真切」二字比較恰當:當年學到的東西還是表面的、文字上的更多一些,而對於當時人們遇到的究竟是什麼問題,其要害何在,某一位數學家的貢獻何在,甚至為什麼說某位數學家偉大,自己都是糊裡糊塗,所以說是懂得並不「真切」,而這一次有了比較深刻的感覺。

另一方面,我必須要學習一些過去不曾讀過的甚至沒有聽到過的課程,就本書的核心——第Ⅳ部分:數學的各個分支——而言,其中一些篇章我只能說是「認得其中的字」,對其內容不能置一詞。但是對於多數篇章,感覺與讀一本專著——哪怕是這個分支的名著——比較,就有一種鳥瞰的感覺了:它們沒有按我們習慣的從最基本的定義與最基本的命題開始,而是從數學發展在某個時代遇見的某個問題開始(這本書有篇幅很大的關於歷史和數學家傳記的部分,對於理解各個分支的實質很有幫助),講述當時的數學家是怎樣對待這些問題的,他們的思想比前人有何創新,與後世比又有哪些局限。這些文章還講這個分支為什麼以那些工作為核心,與其他的工作有什麼關係。


這些文章一般都以「談話」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使您感到作者是娓娓道來,吸引著聽眾,這可能是使得此書能吸引人而不令人感到枯燥的原因之一。不過,讀者對於一本書有什麼樣的要求,對它的觀感和應該採用的讀法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為了擴大眼界,那是一種讀法;如果是為了聽懂同行的講演講的是什麼東西,甚至自己也能提出相關的問題,那就是另一種讀法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讀者認為某一個分支引起了他的興趣,因而有了進一步了解它的願望——這正是原書編者希望達到的目的——那就需要對於書中(或某一篇章中)提到的某個問題有進一步的知識。


原書編者多次提到《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這本書與一些大型數學網站的不同,但我認為,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把《普林斯頓數學指南》與一些大型數學網站的相關條目結合起來讀不失為有效的辦法,特別是維基百科,在翻譯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不僅使我能更準確地了解此書某一篇章,甚至是某一段落的含義,少犯太離譜的錯誤。相信對於讀者也會是這樣,所以譯者有時在腳註中特別介紹了所用到的網站。不過在腳註中提到一些網站只佔實際用到它們的頻度的很小一部分。


《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還有一個可能讀者沒有想到的用處:近年來,關於數學的新進展,特別是一些新的應用,圈子內外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而且常在大學生中傳播,在多數情況下,《普林斯頓數學指南》會提供比較可靠的說明。


最重要的是要強調一下,學數學是要下力氣的,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認真地讀一些教科書、專著,特別是名著是不可少的。《普林斯頓數學指南》(或者書的原名「Companion」,直譯就是「伴侶」)只能給您指一條路,陪您走上一段,它不可能讓您毫不費力就懂一門數學,那種不需要費力就能學有所成(當前特別指能金榜題名),不只是似是而非的流言,老實說就是不負責任的謊言。《普林斯頓數學指南》的作用是使我們花的功夫能花在關鍵處,起較大的作用。

這一段話對於讀者和譯者都是適用的。這本書可以看成是譯者「再進數學系」的考卷。如果讀者願意賜教,就是幫助譯者更好地「上這一次數學系」,所以譯者在此預先致以誠摯的謝意。


《普林斯頓數學指南》還有一個篇幅不大的引論部分,由四篇文章組成。其中第二和第三兩篇分別講「數學的語言和語法」和「一些基本的數學定義」。第二篇包含了對於邏輯學的簡單介紹,第三篇則分門別類對數學的各個分支(如代數、幾何、分析等)的基本概念作一些說明。按編者原來的意圖,如果對於這些材料太過生疏,讀這本書就會很困難。


問題在於,即使知道了這些,是否就能比較順利地讀這本書?按譯者的體驗,大概還是不行的,因為這兩篇文章有點類似於名詞解釋,其深度與其他各部分特別是與作為本書主體的第Ⅳ部分「數學的各個分支」反差太大。依譯者之見,不妨認為這一部分是對於讀者的要求的一個大綱。對這一部分(或者例如對於其中的分析部分)有了一個大學本科的水平,再讀本書(有關分析的各個篇目)就方便多了(當然,如上面說的那樣,許多時候還需要再讀一點進一步的書)。這樣,不妨認為原書在這裡提出:為了涉獵現代數學,讀者需要懂得些什麼,或者說,大學數學專業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麼?如果大家不反對這個想法,則回過頭來看一下現在國內的大學數學教學,就會承認還需要走相當一段路程。


我們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同是一件事,如果多說一句甚至半句話就會清楚多了,寫數學書當然也是一樣。也許對作者來講,話已經講夠了,而對譯者就需要好好揣摩這裡少講的這一句甚至半句話。這些話譯者原來打算就放在一個方括弧內,但是後來這種情況多了,譯者又常把這個方括弧略去,使版面更清楚一些,而只在加的話比較多的時候加以說明。這樣,譯文與原書就有了一些區別。此外原書有一些筆誤或排版的錯誤,譯者就改了算了,但是涉及內容的,譯者都加了說明,以示文責自負。


最後,再說一次,請讀者賜教並指出翻譯的錯誤,謹致誠摯的謝意。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先生 的精彩文章:

望月流的春天——ABC猜想的新進展
物理之美:從三原色到質子衰變
數壇風流,百年翹楚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不老葯」的前世今生系列之給我一杯「抗炎水」

TAG:賽先生 |

您可能感興趣

《水澆園丁》的秘密:重讀盧米埃爾
重讀傳統文化,修補文化斷裂——在世紀經貿大廈與陳霞老師共讀《逍遙遊》
老叟絮語 重讀《西遊記》
重讀鮑勃·迪倫的抗議民謠
重讀《論語別裁》 百草 萬象書院
「重讀」——迪特·拉姆斯好設計的10個原則
【舊文重讀】聊聊夜鶯粉:貝嫂維多利亞也被種草的東方黑科技?
比爾蓋茨想重讀本科的大學,復旦校友捐贈1億美金
嘉和書院好書有約:重讀經典——《平凡的世界》
【舊文重讀】護膚品科普(4):小黑色素的最後一課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重讀菜根譚
李德南專輯之五:走向生命的澄明之境——重讀《我與地壇》及其周邊文本
經典重讀 我的國文啟蒙
人之歌——重讀司馬遷《史記》
一部民族的史詩――重讀陳忠實《白鹿原》
東方歷史沙龍今天,我們重讀奧威爾
經典重讀 《奔月》
國文課本驚見「古人臉書」網友狂贊:好想重讀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