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強調平衡,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扶陽

中醫強調平衡,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扶陽

劉力紅 ,廣西中醫藥大學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曾師從於李可、盧崇漢等名醫大家。

《思考中醫》裡面也強調了陽氣的主導作用,很高興這樣一個思考有了不少共鳴,很多人認同這種觀點,甚至很多人在運用這樣一個思想。

當然也存在認識上的問題,比如今天早上查房以後,有人就提出來,說我們中醫強調平衡,那麼你又總是強調陽,顯然就有悖於陰陽平衡,是嗎?

乍聽起來確確實實是這樣,那麼應該又強調陰又強調陽?這個說明了我們對陰陽的認識有層次的差別。

1 陰陽的關係——中道與平衡

我在鳳凰衛視演講的時候就曾經談到了中國人的思想是一個「中道」的思想,從幾千年文化來看,他的核心、精髓是中道,那麼實際上中醫正是稟承著這樣一種中道的精神而產生的,所以中醫不僅僅是指中國的醫學,更重要的是闡述這樣一種中道的精神。

這個時候就有人問了,既然你強調的是中道,中醫的核心是中道,那麼強調陽是不是就偏離中道了呢?實際上這個跟剛剛那位同仁提的問題是一樣的,這個中道我們要怎麼去理解,這個平衡我們要怎麼去理解?

過去理解可能就是半斤八兩叫平衡,陰一半陽一半叫平衡,實際上這個未必叫平衡,如果這個叫平衡,那麼我們在《內經》裡面,在《素問》裡面應該看到這個線索,但是《內經》裡面並不是這樣說的。

那麼怎麼理解這個平衡呢?實際上我們應該有一個大平衡的思想,在平衡之中有不平衡。上一次我們廣西中醫學院舉辦50周年校慶及泛中醫論壇。當時請到了朱清時院士,他的專業是現代科學,但是他對中醫有關注。

那麼他談什麼問題呢,他是談複雜性,這複雜性是什麼?就是遠離平衡,就是生命的本質是遠離平衡的,是個非平衡態。我們講平衡,他講非平衡,所以有人就提出問題來了,最後他的解釋就是不能夠這樣去看平衡,也不能這樣去看非平衡。

大家知道,自然是平衡的,平衡是處中道的,為什麼中國人總結了這樣一個中道的思想呢?堯帝囑舜帝是「允執厥中」,舜帝囑禹帝也是「允執厥中」,就是一定要稟持這個中道,天下就沒有問題。

這個中道的思想實際上是從自然界來的,自然就充分體現了中道的思想,所以自然之道長久,人道不長久。那麼我們來看自然,如果是這樣去理解平衡,可能只有昆明那個地方是平衡的,四季如春,不冷不熱,對不對啊?

顯然不是,大部分地區不是這樣,有很寒冷的冬天,又有很炎熱的夏天,顯然這個天道就不平衡。所以這個平衡不是這樣講,我們要有一個大平衡的觀點,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有升有降,這才叫平衡,但是在某一個階段是升佔主導。

某一個階段是降佔主導,某一個是生髮佔主導,某一個是收藏佔主導,整個是有升有降,有收有藏,這個是平衡的,我們要有這樣一種理念,這個平衡就好談,而有這樣一個理念以後,我們也才能夠很好的理解為什麼陽氣那麼重要,為什麼我們要重陽。

大家看《扶陽講記》,我給我的師父做了一個序,實際上今天的主要內容就是講這個序的思想,當然因為時間的關係不可能很長,不可能展開。那麼我談到了扶陽的思想,並不是說誰愛好扶陽,而是整個天地自然,整個社會的文化就是這樣。

我們看中國人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重陽的文化,一個陽為主導的文化。我們看天地也是這樣,大家知道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系叫什麼?

叫太陽系,它不叫月亮系,也不叫地球系,而叫太陽系,所以這個天文的大背景已經決定了太陽的作用是主導的,太陽的作用對於我們這個星系來講,是起決定作用的,是起主導作用的,不僅僅是我們唱紅歌的時候說「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而確確實實是有科學根據的。

2 《易》系統的陽主陰從思想

我們的歷史到了周末,可以說中國文化的大格局已經定下來了,但是由於周的末落,諸侯烽起。

這個時候出了一個聖人——孔子,大成至聖、集大成者,他對整個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大的疏理,刪詩書,定禮樂,刪定六經,尤其對群經之首《易》做了刪定。大家知道,《易》在歷史上曾經有三部,《連山》、《歸藏》、《周易》,據說《連山》是大禹時期的,那麼這三部《易》到了孔子那個時代,為什麼只留下了《周易》?

這也是有原因的,《周易》有什麼特色呢?大家知道《連山》以艮為綱,以艮為首,《歸藏》是以坤為首,那麼《周易》是以誰為首呢?《周易》是以乾為綱,以乾為首。這就奠定了從孔子的時代開始,中國人的文化是強調乾,強調乾綱,強調天,強調陽,所以皇帝叫天子,跟這個不無關係,我們可以看《周易》裡面怎麼論述乾跟坤。

為什麼說學中醫的同仁要稍微了解一下《周易》?研究不敢說,我本人也只是懂一點皮毛,但是這個皮毛都很要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醫理論的核心就在陰陽,顯然《易》是專門講陰陽的,而且它很直觀,就兩個符號,所以我們要稍微了解一下,不一定深究。

中醫強調平衡,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扶陽

孔子都是五十而知《易》,真是不容易,所以我不敢有這個奢望,但是了解一些對於我們學習很有幫助,對於我們理解陰陽很有幫助。那麼在講《易》的時候,乾是陽的代表,六爻皆陽,坤是陰的代表,六爻皆陰。

在講乾的時候,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在講坤的時候,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一個是統天,一個是順承天,這就非常清楚了,一個是統帥、是主導,一個是順承,那麼主導也就是指在變化的過程中起到主導的作用。

為什麼《素問》是強調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而不是陰生陽長,這就體現了陽的主導作用,是陽的生帶動陰的長,是陽的殺帶動陰的藏,這個跟《易》確確實實是相通的,是一脈相承的。那麼乾坤,在這裡就是這樣一個主從的關係,是統領和隨從的關係。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那麼強調乾呢?因為乾是以天為體,乾天坤地,天有一個很重要的功用,大家都知道「天行健」,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從哪裡來的?

從乾來,從陽來,陽的特徵就是自強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天是「行」的,天行乃健。還有一個什麼東西也是這樣,大家可以回答嗎?

生命,生命也是以「行」為健,西方講生命在於運動,不錯,不過我們不講運動,我們講「行」,生命也是以「行」為健的,大家想想,生命有哪一天不「行」了會怎麼樣?當然就完成歷史使命,生命也就停止了。

所以生命的特徵也是以「行」為健,「行」是屬於什麼?是屬於「乾」的特徵,那也就意味著屬於「陽」的特徵,這就是《素問》講的是「陰靜陽燥」,燥者行也,動也。所以人為什麼會生病?

我們可以思考,經典中有名言「五臟元真通暢,百病不生」,五髒的元真通暢,一個「通」,一個「暢」,通暢就是什麼?就是「行」。那反過來,五髒的元真不通暢了會怎麼樣?那就會產生疾病,所以「行」是生命的一個特徵。

我們再從很通俗的角度講,氣血要流行,要循環得好,不能有瘀滯,否則就會百病皆生於瘀,百病皆生於郁,郁也好,瘀也好,就是留滯了,就是不行了。行是陽的特徵,就算在我們晚上睡覺了以後還行不行呢?也在行啊,行到陰分而已,現在是行在陽分,都在行,所以天是以「行」為健,人也是以「行」為健。

為什麼叫五行[xíng]而不叫五行[háng]呢?五行為什麼會在陝甘一帶,在中原一帶產生呢?大家都知道陝甘一帶或者中原一帶的特徵跟我們兩廣有什麼不同?我們現在到陝甘,到中原,已經是大雪紛飛,已經進入到「藏」了。這裡現在也是冬,但還是風和日麗的,還挺舒服的。

那裡的天地變化,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給我們一個「行」的感覺,所以五行的思想在那裡產生,而兩廣看來,一年四季都差不多熱,就好像夏天老停在這裡,不流行,所以這個文化沒有辦法在這裡產生,只是產生了以後,影響到我們這裡,所以過去我們是蠻,北方是夷,蠻夷之地。

所以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因為「行」才有「中道」,沒有「行」不可能有「中」、「中道」。《內經》裡面界定了什麼是「中」,當然它沒有直接講,後人給它進行了補充,但《內經》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太過」和「不及」,不少的篇章都談到「太過」和「不及」的概念,也談到「損益」的概念。

《上古天真論》就講了七損八益,為什麼有「損益」的概念呢?為什麼有「太過」、「不及」的概念呢?這就是為了「中」,什麼叫做「太過」,什麼叫做「不及」?「至而未至」叫不及,「至而不去」叫太過。該來的沒有來,該去的沒有去,這說明它在「行」嗎?

當然不「行」,它有留滯,有留滯就必然有太過、有不及。這個不去,對它來講就是太過,那麼後來的就來不了,就佔據不了這個地方,不及就會產生,所以一旦不行,一旦有留滯,太過不及就產生了,太過不及產生,中道就不平,平衡也就無處可言。

所以「行」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我們強調氣血的流暢要環周不休、如環無端?要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已必須要降,降已必須要升,老是降,太過不及就產生了,就偏離中道,所以這個「行」非常重要,唯有「行」,才有春夏秋冬,才產生變化,才產生平衡。

平衡不意味著靜止,這一點是我們需要清楚的。在乾這一卦的卦辭,開首就講乾是「元亨利貞」,這個卦辭非常之妙,這就把乾,把陽,把一切告訴大家了,乾「元亨利貞」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的乾天的體用,以天為體,這個體又是以行為健的,那麼這一行,就行出了元亨利貞。

這個「元亨利貞」實際上就是春夏秋冬,古人也有很多校正,元為春,亨為夏,利為秋,貞為冬,這就意味著由於「行」的結果,就產生了四時,產生了春夏秋冬。乾天,行到「元」這個地方就產生春,那麼這個地方,「元」的特徵是什麼?陽是處在什麼狀態?

《內經》裡面講,它處在生的狀態。繼續運行,行到「亨」這個地方,產生了夏,夏的特徵是什麼?盛大,長,我們看《四氣調神大論》就很清楚。繼續再運轉,起變化,到「利」就產生秋,秋這個時候已經意味著什麼?陽氣要收了,這就叫盛極而衰,陽氣不能老是生髮,它要往回收。

那麼繼續運行到「貞」這個地方,就是冬了,冬的特徵是什麼呢?陽氣在藏。所以這樣就運行出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實際上在《內經》裡面又把春稱為陽中之陰,夏為陽中之陽,秋為陰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這裡面又分陰陽,實際上春夏陽陰都有。

所以我們就應該知道陰陽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講的生長收藏,一切的變化就由這個生起來,所以我們談陰陽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去認識。

中醫強調平衡,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扶陽

3 內經的陽主陰從思想

那麼有了這個基礎就好辦了,我們再回過頭來讀經典,讀《內經》就非常有幫助。在《內經》裡面,我們看到很多地方強調陽氣,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生氣通天論》,裡面有一句名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我們知道火神派的開山祖師,鄭欽安的弟子,就是盧崇漢老師的祖父盧鑄之先生強調過,為醫者如果能夠悟透這句話,這個醫生就有辦法,這句話怎麼悟透呢?

「陽氣者,若天與日」,像天、像日一樣,剛剛我們講了,就是像乾這樣。「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失其所就會折壽而不彰,所以人的壽命是以陽為本,那麼「失其所」是什麼「所」?這個「所」是不是一個無關重要的代詞?

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就感慨很深,發現20多年都沒有讀懂這一句話,都是在囫圇吞棗,好像懂了,知道陽氣很重要,卻從來沒有去認真的考慮這個「所」是什麼,實際上這個是秘密所在,我們今天要談扶陽,要真正弄清楚扶陽,關鍵詞就在這個「所」字。

因為這句話是名言,所以從讀書開始就要讀,考試肯定也要考這句,但可以說,我讀了幾十年,都沒有真正弄清楚,現在回過頭來看,秘密就在這個「所」上,什麼「所」呢?

實際上,我們把它放到乾,就知道,這個「所」就是指「元亨利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個「所」,不是指的某一樣,它是指的四個「所」。如果還連帶坤講的「元亨利牝馬之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還加上土。

土不主時,所以在《周易》的「乾」裡面,土也是不主時的,它旺於四時。這說明陽氣不是一個單純的因素,那麼在元這個「所」或者在春,它對應的是什麼?陽氣是什麼功用呢?陽氣是生髮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這個就到五行上面來了,到臟腑上面來了,所以這個是一環一環相扣。

肝的根本在哪裡呢?我們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當然這個詞是現在的詞,它的本是什麼?《內經》講生之本是本於陰陽,《內經》又講治病必求於本,「本」是什麼?肝的本是什麼?

我們要探索這一臟,他的本就在於「生」,這個「生」指的是陽的生,陽氣的生,所以肝為什麼會生病呢?講肝條達也好,藏血也好,都不離這一點,都不離其「生」,所以肝的陽氣不能生髮,就是肝病的根本。

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因為現在誤區太多,由於沒有很好的理解陰陽,所以現在治病的方以苦寒為主。因為西醫給我們提供了病毒這個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熱解毒,其實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殺。

春三月,講的是生而勿殺,予而勿奪,現在為什麼那麼多肝硬化,大家要捫心自問,很多是壞在醫者的手裡。我跟我的師父盧老師就非常有體會,今年有一位蘭州的病人,這個病人是位西醫,而且是傳染科的副主任醫師,本身就是搞傳染的。

但是自己患肝炎,膽汁性肝硬化,怎麼都搞不定,中醫西醫都治不好,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這個病人找到我,我為了學習,就找到我的師父。現在幾個月下來各項指標都非常好,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觀。那麼思路呢,看起來,原來的思路都是違反了聖言,聖人講到了「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呀。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各位當領導的要切記,早上起來切莫批評人,早上起來就給你披頭蓋臉的罵一頓,大家想想會是什麼感覺?早上剛起來,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評,那絕對很傷人的。

我是很喜歡罵人的,後來讀了《內經》以後,我就忍住了,早上盡量不罵人,這是春,應該生而勿殺,予而勿奪,這一點是大原則。可是我們現在很多違反了,違反了怎麼樣?就生機潰乏,那還能不硬化?

所以這一點很重要,那麼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麼?心怎麼產生的?實際上,心就是主管陽氣的宣通,它的本在這裡,主「長」。肺是主管什麼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這一點實際上《素問》講的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這樣來的,西方就主收。

《素問》講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肺是稟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麼?是「收」,所以肺就是一個「收」字。腎呢?就是貞了,就是冬,冬的特徵就是藏,所以腎所,腎之本就在於藏,這個已經講了,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那麼這樣我們就從陰陽落實到了很具體的問題上,所以我們所說的「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是這樣一個意思。如果在春,在元這個「所」失掉了,就意味著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這個「所」,就意味著心不能長。如果是在利這個「所」失掉了,那麼就意味著肺不能主收了。

如果在冬,在貞這個「所」失掉了,就意味著腎不能夠主藏了。腎不能藏,心不能長,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夠旺於四季,不能夠周流,不能夠運轉,這樣還有生命嗎?當然沒有,所以折壽而不彰,這個根本就在這裡。

所以我們談重陽、扶陽,是不是偏呢?一點都不偏,這是一個認識的層面,那麼到這裡就有很多具體的問題了。比如在元這個時候,元這個「所」失掉了,該怎麼辦?在亨這個「所」失掉了,又該怎麼辦?以此類推,利貞之「所」失掉了,該怎麼辦?

所以扶陽絕對不是只扶亨,只扶夏。當然溫熱是夏的本性,夏為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這很重要,但是陽在秋這個「所」,利這個「所」失掉了,要不要去扶呢?當然也要扶。陽在貞這個「所」,在冬這個「所」失掉了,不能藏了,都要扶。

所以扶陽絕對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很單純的溫熱就能解決的。春夏還好辦,不能夠發散了,可以用溫熱去發散它,這沒有問題,所以《傷寒論》的太陽病能用麻桂,一付葯下來,汗出了就好了。

可是如果在秋冬,在利貞這個「所」失去了,該怎麼辦?這就帶來了問題,溫熱的葯有升散的一面,而現在要降,要收藏,所以很多問題就出現了,而這個又是根本之所,生命的根,不在生上,也不在長上,而在藏上。

中國古人講「死者生之根」,我們醫生做的事情是生,我們治好病,人家送我們一塊匾,叫妙手回春,春是什麼?是生,可是生從哪裡來?生是從藏上來,中國人的思想是看前一步,五臟之根是在腎上,生命的根也是在腎上。

我們看到《傷寒論》是講生髮的,講元亨的,都在太陽病,可是這個根是在哪裡呢?在少陰,盧老師強調,把太陽抓住了,把少陰抓住了,就思過半矣,作為一個醫生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六經裡面,真正死證最多的不是在厥陰,而是在少陰,所以生命之根本在少陰,用當然在太陽,所以陽氣歸根,才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盧老師昨天強調過這個問題。

那麼陽氣怎麼歸根呢?為了這樣一條,就形成了很多的手段,《傷寒論》很多手段就出來了。古人講的六經,實際上歸起來就是一經,或者就是兩經,一個是陽,一個是陰,一個是生長,一個是收藏,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方便的說法就是六經。

所以陽氣怎麼歸根?有少陽的,有陽明的,有太陰的,就有等等那麼多的方法出來了。就比如陽明,我們不要只在承氣、白虎上,要知道陽明的真諦在哪裡,要知道張仲景用白虎、用承氣的根本在哪裡,陽明的根本是主降,而降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就是使陽氣歸根,就是由利才能到藏,才能到貞,由收才能到藏,承氣和白虎是不是收藏的?是不是降的?它的藥物都是苦寒的,通降的,它是一個手段,因為陽氣歸元的道路、陽氣收降的道路阻塞了,這個時候真陽不能歸位,就會產生熱,所以這個時候要用白虎,要用承氣。

但是諸位一定要記得,這個只是手段,如果我們把手段做為目標,作為目的,那就錯了,諸法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看活了這樣一個扶陽的理念,這樣一個扶陽的思想,它不是單純的,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就是我們知道醫道的止歸,陰陽的止歸。實際上,我們是要強調這樣一個目的,而不是其他。

我們理解了以後就會知道,確確實實,扶陽並不是一種偏執,而是事所必然,醫道就是這樣,文化就是這樣,天地就是這樣,我們只不過是順勢而已。

所以完全不是派別的問題,當然在扶陽的時候,在應用的時候,在達成這個目的的時候,手段是多種多樣的,盧崇漢老師談到了,我們讀《內經》,讀《傷寒》,實際上這種信息已然向我們透露了。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更多精彩的養生內容、健康諮詢,不一樣的中醫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道經方

中醫強調平衡,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調扶陽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小道經方》的疑問,可以聯繫小道經方工作人員,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經方

小道經方QQ群: 21535031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道經方 的精彩文章:

李克紹:我的「失敗經驗」青年中醫可借鑒
孩子反覆發燒,抓病機才有療效「跟己安先生學中醫」
我和家,只隔了11厘米的距離

TAG:小道經方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要扶陽?
李可老中醫「扶陽是真理 八法不可廢」臨床應用
為什麼一定要艾灸溫灸扶陽,原因就在這裡!
補腎扶陽大法:「顛腳跟」
扶陽罐調理肩頸不適,對頸部細紋也很有效哦!
滋陰與扶陽,你更適合哪個?
扶陽助陽保健康
老中醫:太太看不起?枸杞配它喝,不僅溫腎扶陽,還孔武有力!
中醫養生,扶陽為剛
養生就是固本扶陽,而艾灸是補元陽第一大法!
常常感覺腎虧,怎麼辦?強腎補元扶陽,時空醫學有妙方!
觀察中醫養生及扶陽角度可以防治肝病嗎?
被譽為「扶陽第一葯」的它,該如何鑒別「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扶陽固本關元穴,常揉溫腎陽
何為「三陽俱衰」?扶陽派」掌門「李可教您顧護陽氣
吳老師推薦:春天到了,小寶寶為什麼要「扶陽助長」?(帶手法)
艾灸扶陽,重振雄風真男人
男人「扶陽壯根」法,每天3分鐘,床都需要換鋼的
試一下這個方法,艾灸督脈升一身之陽;扶陽功效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