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桑兵:讀書,要讀懂那些「讀不懂」的書

桑兵:讀書,要讀懂那些「讀不懂」的書

桑兵:讀書,要讀懂那些「讀不懂」的書 點擊播放 GIF/1841K



作者:桑兵,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2015年7月13日第20版。原文標題為《要讀懂那些「讀不懂」的書》。


當今社會,節奏加快,信息爆炸,令人無暇讀書,除了通過各種形式獲取資訊外,只能瀏覽快餐式的書刊。不僅如此,連人們習稱的上學讀書,也早就變了味道。從小學到大學,所謂讀書,其實主要是讀教科書,很少有機會真正讀書。不僅如此,即便進入研究乃至教書階段,如今通行的做法大概也不大讀書。雖然每日少不了或主要是與書打交道,只能說是翻書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並非讀書。作者的立意,全書的主旨,似乎與己無關。如此看來,讀書已成一項奢侈之事,許多人一生當中讀書的機會甚少,真正通讀過的書自然為數不多。

桑兵:讀書,要讀懂那些「讀不懂」的書


既然讀書不多,如何才能讀懂,便成為問題。在力求讀懂之前,首先應當明白,上學讀書,就是要逐漸讀懂那些讀不懂的書,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如果一味只看那些一看就懂的書,獲取感官愉悅,而美其名曰雅俗共賞、老少咸宜,則無論讀多少書,也是低水平的重複,至多增加一些茶餘飯後的談資,很難有知識水平的進步提高。上大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努力讀懂自己原來讀不懂的書,使得讀懂的書越來越多,讀不懂的越來越少。檢驗上大學收效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原來讀不懂的書讀懂了多少,還剩下多少。以此為準,分為各個學期學年,可以驗看提高進步的程度幅度,總體考察,則讀懂的書越多,讀不懂的書越少,成效越大。如果畢業之際與入學之時讀懂書的能力相差無幾,則有虛度光陰之嫌。


上大學的學習方式與中小學有所不同,初學發矇,是從全然無知到逐漸有知,灌輸式的教學必不可少,待到由背誦記憶積累起一定的知識,便具備相應的自學能力,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主動延伸學習和擴展知識。大學階段則應轉變方式,以自學讀書為主,聽授為輔。大學老師的作用,首先是明道,即探求指示學問整體與分支的淵源脈絡,其次是解惑,照本宣科式的授業只不過是初級形式。若學生不讀書,不問學,教師便只能盲目施教。而一視同仁的講授無論多麼認真規範,其實是最簡單省事的辦法,起不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如今大學本科階段的教學,已經相當程度地高中化,不僅以課堂聽授為主,而且從形式到內容都是高中階段的延續翻版,學生學習的時間被大量規範化的課堂講授填滿,以至於很少有時間進圖書館系統讀書。


當然,學生即使有時間也不讀書的情形同樣相當普遍,許多人在應付課程、上網、閑聊等之後,如果還有餘暇,才隨意翻書,而且由於心浮氣躁,只看那些容易看懂的書,看不懂的便束之高閣。據媒體調查,大學生每天讀書的時間平均不到一小時。也就是說,即使對於專門讀書的大學生,讀書也成為一項業餘活動。不從被動轉為主動,大學學習的效果自然不佳,學生掌握的知識以及與之相應的能力很難得到切實提升。近年來,學生普遍反映大學階段沒有學到東西,原因至為複雜,家長和社會對於大學期望值的錯位、大學理念的流失、教師資質的下降等之外,就學生自身而言,最應該反躬自省的就是是否實現自覺轉型,主動學習。


大學階段,要推動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由耳學而眼學,主動進圖書館博覽群書的環節至為關鍵。我嘗戲言大學裡唯一增值的就是圖書館,其餘包括所謂高科技在內,都是高投入、高消耗。儘管圖書館的書籍也有一些時過境遷即無甚價值,但有相當部分的圖書隨著光陰的流逝反而不斷增值。珍本原版典籍產生的視覺衝擊效果,很難為其他形式所取代。由於資源稀缺,不僅價格高昂,後設的大學圖書館財力再充足,收藏也極為有限。當然,藏書家與學問家對於書的需求有所分別,有心向學者偏重於後者。時下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會找書(包括進圖書館和利用網路),也不喜歡看書,而不是無書可看或看不到書。尤其是隨著網路資源日益豐富,坐擁書城已是普遍狀況,無書可讀的情形一去不復返,而上學不讀書的現象卻依然是到處的共相。章太炎曾經預言大學不出學問,原因之一,正是鑒於大學只聽授而不讀書的教學方式。因而認真讀書,正是防止其不幸言中的可行之道。


胡懷琛論及1920年代學界的風氣,有如下評議:

「今之學者不求所以自立,徒為虛憍之氣所乘,以盜竊為能事,以標榜為名事,不僅文話白話然也,一切學問,莫不如是。於是不知算學而言羅素,不知生物而言杜里舒,不知經史而言崔東壁,不知小學而言高郵王氏父子,無閉門讀書之人,只有登壇演講之人,無執卷問業之人,只有隨眾聽講之人。演講與聽講,非不可行之事。然必演講者對於所講之學問,有徹底之了解,聽講者對於所講之學問,有相當之根基。今演講者自知學問之未了解也,於是好為新奇之說,以博聽者之感情;而聽講者不僅無相當之根基,並無聽講之誠意。」


胡氏所描述的情形如今即使不能說變本加厲,至少不見顯著改善。那些抱怨在大學期間沒有學到東西的學子,不妨自我反省,而大學和教育行政部門也應當作出調整。


編排:@二師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資訊 的精彩文章:

吳儂軟語的前世今生
民國好基友—吳宓與陳寅恪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畫地為牢的學術界:互相看不起,誰都覺得本學科最偉大
康熙為什麼不讓挖人蔘?

TAG:明清史研究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非紙質書不能讀:到底是讀書還是看起來在讀書
好讀書,讀好書
說讀書沒用的,是那些從來不讀書的人
讀書要從娃娃抓起,問題是讀什麼書
微博推薦: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果然人丑就要多讀書
馬云:不讀書也挺好的,我就不讀書!
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讀書的最高境界:讀書讀到無書可讀
「不讀書」和「亂讀書」
讀書人為什麼不讀書了
讀書,不如,不讀書!真的是這樣嗎?!
讀書沒用?那讀它幹嘛?
讀書與不讀書,到底有啥區別?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人丑就要多讀書?書架太丑我不想讀
讀書和不讀書,到底差在哪
不讀書,再寫也是個「書匠」!
林語堂: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讀書的歷史:從朗讀到默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