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農曆冬月:又逢「九九消寒」時

農曆冬月:又逢「九九消寒」時

農曆十一月,冬寒料峭。十一月既有冷風吹、左手暖右手的凄然,也有肅靜的美,有獨釣寒江雪的蒼茫與遼闊。


在中國民俗里,農人這個月可以閑適地串門聊天,互相談起今年能否迎接一場瑞雪,捎帶來一個豐年。孩子們的夢裡,則迎來了闊別一年的雪人朋友。這時,祖國各地的少數民族也活躍起來,用原生態的方式表達著對天地人的感念。


五彩斑斕冬月味

十一月通常又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龍潛月。這個月份,你若到苗家做客,能剛好趕上苗年。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據說是中國上古時代,苗族後裔為紀念蚩尤創製農耕曆法而創設的節日。各地區過苗年的時間並不相同,從農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有的在農曆十一月的第一個亥日(豬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個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


興文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集地。興文苗族過苗年,每年在冬月初一至初三這段時間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江祖羌族則要過牛王節,這是羌族傳統節日,節期一天。這一天,要讓耕牛休息,用面做的饃饃和麥草喂它。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它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受瘟疫病痛。


農曆冬月十六,是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蟹螺藏族鄉木雅藏族傳統的節日——曬佛節。為了感恩過去一年的富足生活,同時也為新的一年祈福,石棉縣蟹螺藏族鄉的木雅藏族同胞們共聚猛種堡子,共慶曬佛節。如今,在蟹螺藏族鄉猛種堡子,還保存著兩幅祖輩留下的大唐卡,每年農曆冬月十五或十六,堡內外的木雅藏族,都會舉行盛大的儀式,「請」出兩幅唐卡。曬佛節是當地木雅藏族同胞每年最重要、最神聖的儀式。

每年農曆冬月開始,楚雄農村就有殺豬請客的風俗習慣。這個時候的農村,熱鬧極了。每家每戶都會殺一兩頭豬,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來吃一頓熱熱鬧鬧的殺豬飯。什麼是殺豬飯呢?你會看到小炒肉、蒸山藥排骨、香菇燉土雞……其中的美味,真是得身臨其境,才能舒坦到五臟六腑。



農曆冬月:又逢「九九消寒」時



落雪見晴天,瑞雪兆豐年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 或以下。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嗚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農諺。


民間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說法,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將鹽加花椒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家禽內外,反覆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和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晒乾,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各地還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的奇景。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裡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民間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


農曆冬月:又逢「九九消寒」時



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我國民間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侗族的「吃冬」從「吃凍」演變而來。每年冬至前後,天氣漸冷,侗族同胞選擇一個日子,家家戶戶放塘抓魚,用酸菜或酸水煮魚,加上魚香草、小茴香、生薑等作料,熬成魚湯,放置在室外自然降溫,經過一夜,第二天魚湯結凍成為「魚凍」,味道特別鮮美,為吃冬節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吃凍」以吃魚凍為主,其他美酒佳肴也應有盡有,所以叫「吃冬」或「過侗年」。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畫,共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一字。填充完,便是冬去春來。


過了冬月,下個月便是臘月。一年又快到頭了,你是充實還是惆悵?是滿足還是遺憾?都只能更待來年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天天談 的精彩文章:

土地公託夢廟方年底宴請窮人 讓弱勢群體過一個好年
明代官員派地理先生鼓動村民建拱形門洞 破風水
世界莊嚴宗親懇親大會暨國際莊子文化研討會隆重開幕

TAG:道教天天談 |

您可能感興趣

中華民俗:冬至祭典與消寒會
天真爛漫:金農《消寒詩序冊》
冬至,古人竟然這樣消寒!
金農《消寒詩序冊》
清 金農 楷書消寒詩序冊
良方:小孩情志養生方法——九九消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