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唐」和「宋」這兩個字很多時候都是這樣親密無間,形影不離。「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與精華,更是達到了閭巷皆知,雅俗共賞的地步。而「唐宋元明清」,我想這更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不論是金庸先生筆下宋元之交,鎮守襄陽的俠之大者郭靖郭大俠;


還是演義中元明之際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似諸葛的劉基劉伯溫;


亦或是歷史上明清易代,打開山海關,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遼東總兵吳三桂……


這些時代的寵兒,將改朝換代的鐵血與慘烈,沁染上一層明麗的光暈,使其上面的血色,看上去不會那麼的扎眼。

姑且不論是時勢造就的英雄,還是英雄鑄就了時勢,這些梟雄英豪們的存在,使得我們記住了那段金戈鐵馬,兵燹頻仍的歷史。


記住了南下荊楚、劍指東南的蒙古鐵騎的鋒銳,


記住了死戰不退、保家衛國的宋朝虎賁的慷慨悲歌,


記住了元末追亡逐北、一往無前的漢家驍勇,


記住了枕戈待旦、氣吞萬里的遼東鐵騎,

記住了夕陽烽火、飄搖風雨的北苑煤山……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我們能記住這麼多激昂與苦難的時代,這麼多歷史更迭的瞬間。

但粗略一想,你是否能想起晚唐時暮氣沉沉的唐軍與新崛起的宋朝軍隊有著怎樣的可歌可泣與經典戰役呢?


況且,開國之戰或是慘烈萬分,讓人不忍卒讀;或是狂飆突進,依借秋風掃落葉之勢一土中原。


其都是值得大書特書,在青史中佔據立足之地的。


那麼唐宋之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不了解歷史的人應該大概也會有一種印象,那就是貌似應該是宋朝滅掉了唐朝吧?畢竟「唐宋元明清」都是後一個朝代滅亡掉前一個朝代,文章的題目是不是寫錯了呢?


對歷史更熟識的朋友可能更會指出,唐朝和宋朝之間還間隔著五代十國呢,五代十國雖然短暫,但也有著50多年的歷史呀,宋朝開國的太祖皇帝一出生就是五代時期,從來就沒生活在過唐王朝吧。


因此就像是明末清初的時候,總有仁人志士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來集結義軍,而宋朝的農民起義雖然風起雲湧,接連不絕,但是似乎很少有打著「反宋復唐」的旗號來起義的一樣,畢竟唐宋之間沒有直接的戰爭關係與利害衝突。


那麼,難道題目「唐滅宋之戰」中的「唐」指的不是「李唐王朝」,而是五代時期的「後唐」?


可是,五代時期五個朝代的順序是「梁唐晉漢周」呀,「後唐」是被民族罪人「兒皇帝」石敬瑭建立的「後晉」替代的啊,也沒有「宋」的關係啊。


或是「唐」指的是「五代十國」時期中的「南唐」吧。


也就是那個寫出「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南唐後主李煜所統治的國家?可是歷史上明明記載的是,宋滅亡南唐,也不是「唐滅宋」呀。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繼後梁之後的正統王朝,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


或許是從頭就想錯了,「宋」指的不是「趙宋王朝」,而是歷史上其他的宋國。


歷史上除了「南宋」、「北宋」之外,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代晉稱制的「劉宋」了。


「劉宋」也有著近六十年的國祚,疆域面積也為定都建康(今南京)的江左六朝中最為大者。但是無論是從「劉宋」往前的魏晉,還是從「劉宋」開啟的南朝「宋齊梁陳」,亦是與其隔江對峙的北朝諸國,都沒有「唐」的身影。


當然,如果從國號來看,也可以說「劉宋」與「唐」有著那麼星星點點的關聯。


「劉宋」所更迭的是渡江而建的東晉王朝,東晉是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江南建立的地方政權。


晉國號的由來,又是在「劉宋」建立前約150餘年的時候,晉武帝司馬炎確立的,司馬炎繼承了父親、「曹魏」大將軍司馬昭的封國,成為晉王,故立國為「晉」。


至於司馬昭的晉王爵位的來歷,也是源於繼承,繼承了兄長司馬師在太原、上黨的封地而來。


太原、上黨一帶,屬於西周時期分封的晉國,故而由司馬炎建立,並最終被劉裕的「劉宋」所滅亡的朝代,其國號為「晉」。


西周初年,封邦建國。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當年上古三皇五帝中堯的故國之地,因為堯是陶唐氏的首領,所以封地就被稱為「唐」,之後唐叔虞的兒子燮改國號為「晉」,這樣就產生了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由此,「唐」與「宋」也就產生了聯繫。


可是,按照邏輯一分析,「劉宋」滅掉了由「唐」衍生出來的「晉」,仍然是「宋」滅掉了「唐」,而不是題目所言的「唐滅宋之戰」啊。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存在時間最久的,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六十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


既然說到了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那麼是不是說,「宋」指的是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所統治的宋國呢?


宋國的開國君主是商朝的貴族、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由於吸取了紂王暴政亡國的經驗教訓,微子啟廣施仁政,恩澤四方,使得宋國成為一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同時由於統治中心位於商朝故都商丘,國民為殷商遺民,國家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所以宋國保存下來的殷商文化也最為完整,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


而且宋國與晉國也是有所交好的,宋襄公雖然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他在晚年善待了避難到宋國的晉公子重耳,使得重耳即位後,宋晉結盟。其後晉國更是為了救援宋國,與楚國拉開城濮之戰的序幕。


晉國後來發生了改變東周進程的「三家分晉」的大事件而滅亡,而宋國最終為齊楚魏三國聯軍所滅。若是說魏國取代晉國,繼而是文章中所說的「唐」的話,未免有些過於牽強附會了。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那麼是否還有更正朔一些的唐國呢?還真有,而且也是在春秋時期,在今天河南一帶有著一個小諸侯國,名字就叫唐國。


這個唐國面積很小,實力很弱,最為人們熟知的可能就是輔助另一位春秋五霸吳王闔閭伐楚了。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中的主人公,奔吳而來的伍子胥得以報仇雪恨,率吳滅楚的柏舉之戰中,與吳國組成聯軍的就是唐國和蔡國。唐國輔佐吳國成就了一番霸業,但第二年就被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楚國所滅。


這個唐國雖然距離被稱作「禮儀之邦」的宋國很近,但其在歷史上除了助吳伐楚之外,一直或是楚國的附庸,或是作為周王室漢陽諸姬之一,與宋國的關聯就沒有那麼大了,更不是為宋所滅。


貫穿歷史,似乎「唐」與「宋」的聯繫也就僅此而已,那麼到底題目中所說的「唐滅宋之戰」指的是什麼呢?


事實的真相是,「唐」指的就是實實在在「李唐王朝」,而「宋」指的是在唐初立足於吳越一帶的「宋」政權。


宋國的國都立於丹陽。


因為歷史原因,丹陽這個地名在各個不同時期指代的地方都是不一樣的,有鎮江、南京、馬鞍山等諸多說法,但大體都位於江淮下游一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找資料查一查。本處這個被立為國都的丹陽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這個宋國的建立者是輔公祏。


輔公祏是和杜伏威一起,在隋朝末年於江淮地區發動起義的一支起義軍首領。「李唐王朝」建立後,各個起義勢力紛紛歸攏投靠,杜伏威和輔公祏也率部投降了「李唐勢力」。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三年六月任命杜伏威為淮南道安撫大使、揚州刺史、上柱國,封吳王。輔公祏也被封為淮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賜爵舒國公。其事迹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均有傳。


因為輔公祏和杜伏威少是同鄉,輔公祏年長於杜伏威,杜伏威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輔公祏,輔公祏也不負所托,為起義軍的興起殫心竭慮,得到部眾的擁戴,而且由於兩人又是共同舉事,在軍中資歷高,所以手下的士卒都稱呼輔公祏為「輔伯」。因為部下的態度,使得杜伏威對於輔公祏感到了忌憚。所以在投降唐朝之後,杜伏威對輔公祏明升暗降,舉薦他為僕射,從而趁機解除了輔公祏的兵權。


隨著唐王朝勢力逐漸興盛,對於這些投降於唐朝,但仍盤踞地方的勢力就要進行清洗了。武德五年七月,唐軍在與劉黑闥、徐圓朗部反唐勢力的戰爭中大勝,聲威大震,遂要求杜伏威入朝。杜伏威只得從命,與養子闞棱入朝,留下輔公祏主政,同時讓另一位養子王雄誕統兵。


輔公祏因不滿杜伏威對其的猜忌,同時因為唐軍雖然在南方先後征討剿滅蕭銑的梁國、林士弘的楚國等割據勢力,可尚未綏靖地方;在北方唐與突厥的摩擦還在不斷升級;並且在山東一帶,也是叛亂復起。基於這種情況,以及故人左遊仙的遊說和對自身實力的自負,使得他有了反唐的底氣。最終,輔公祏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起兵!



唐滅宋之戰,這是怎麼回事,順序不是唐宋元明清嗎?



唐朝(618年—907年 ),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其先是趁統軍將領王雄誕抱恙在家之際,一方面用詐稱的杜伏威的書信和自身在軍中的威望,控制了軍隊;另一方面派遣心腹前往王雄誕的家中擒獲了王雄誕,並將王雄誕及杜伏威在地方上的死忠分子進行了清理。


解除了自身的危機之後,輔公祏正式起兵反唐。


武德五年八月,僭越稱帝,國號「宋」,設置百官,以當年南朝時期陳國的故都作為國家首都。


在登基稱帝之後,輔公祏一面派左遊仙前往會稽一帶招兵與增修攻守器具,一面也不斷派兵四處出擊,進攻唐軍,同時也派人聯絡反唐的前洪州總管張善安。


面對輔公祏的反叛,唐高祖李淵派遣前幾年剛剛平定蕭銑等勢力的宗室李孝恭為主帥,率領駐紮在江陵一帶的南方唐軍主力,會同統御嶺南諸州軍兵的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齊州總管李勣、舒州總管張鎮周,五路大軍,水陸並發,由西、南、北三面圍攻新建立的宋國。


能開國之人,絕非易與之輩。輔公祏定然不會束手就擒,反而是打算「禦敵於國門之外」。其率先命令部下出擊,將鋒線推至樅陽(今屬安徽),在唐軍主力東進的途中駐軍攔截,搶佔地勢。另一方面取法三國時期的東吳,鐵鎖橫江,在梁山(今安徽和縣南)連鐵鎖以斷長江水路,並在兩岸廣築塢壘十餘里以阻擊唐軍水師。


兩軍交戰伊始,唐軍的幾隻偏軍在局部取得幾場勝利,但宋軍畢竟也是在隋末戰亂中拼殺出來的,戰力並不弱於唐軍太多,兩軍主力始終是處於相持階段。後來在李靖的謀划下,唐軍示敵以弱,誘敵深入之後,精銳部隊以逸待勞,才一舉擊潰了宋軍的主力部隊,取得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由於長江天險已被攻克,水道暢通,李孝恭的主力即將開赴宋朝都城之下,輔公祏決定轉移部隊與左遊仙部匯合,退守到會稽一帶,再圖大業。在撤退的途中,受到李靖軍和李勣軍輕騎的襲殺,部隊由轉移轉變為潰敗。最終,輔公祏被捕,轉送至丹陽處決。余部皆被搜殺殆盡,宋國始滅。


以上就是題目中「唐滅宋」的由來,相信如果不看到結尾,很多朋友是不會知道,歷史上「宋」真的有被「唐」滅國的經歷吧?


課堂小討論


全文最後,本人還是有一點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希望諸位能夠各抒己見:


為什麼輔公祏所建立的國家,定都南京,國號卻是「宋」呢?是追逝建國南京的「劉宋」?還是道士左遊仙給了他類似「唐宋元明清」之類的讖語呢?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景旭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他讓匈奴人膽寒,卻因過失不願被文吏責罰自刎而亡
紅樓夢的丫環都想給寶玉做小妾,為何唯獨鴛鴦不從?
一代梟雄公孫述為什麼在短短的兩年內被劉秀滅國?
曹操賬下最鮮為人知的一員猛將是誰?

TAG:歷史品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總是記不住朝代順序?理不清大事件?這些古詩,是最好的提綱
朱元璋殺這些功臣的先後順序有沒有玄機呢?
隋文帝一統天下順序是先廢一國,再南伐陳,你知道它是哪個國嗎?
毛澤東的五虎上將都是誰?他們排名順序是什麼?
十二生肖的順序可能很多人知道,但為什麼是這個順序你知道嗎?
宋慧喬:愛過這麼多,最後卻選擇了宋仲基,在愛情里,出場順序真的太重要
清明節我們該如何掃墓?清明祭拜的先後順序
《推背圖》的預言為何會被宋太祖打亂順序?真實原因或許我們都沒有想到!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
明明塗了防晒霜為什麼沒效果?原來是順序反了
丁天佑:這才是「漫威」的正確觀影順序,這麼多年你看錯了嗎?
變胖,也許是你吃飯順序錯了!
《推背圖》為何會被宋太祖打亂順序?真實原因或許我們都沒有想到
你為什麼變胖,原來是你的吃飯順序錯了!
正確洗澡順序是什麼?
羅永浩又不淡定了!認為堅果Pro排第一的順序不錯
絕對不能弄錯的訓練順序,你躺槍了嗎?
化妝的正確順序是什麼 如何一秒明白
遮瑕順序你做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