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進的祖先柴榮,到底姓「柴」還是姓「郭」?
作者/掰書會 嚴優
五代後周世宗英明神武、鳥生魚湯,實乃不世而出的奇才也。然而有一個經常讓世間善良好學的普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那就是:到底該叫他「柴榮」還是叫「郭榮」呢?
其實,這是個偽問題,是個人為製造出來的分歧。周世宗一定得叫郭榮,不能叫柴榮。
當然,將他列入柴姓名人錄或宗譜,柴氏後裔尊崇他、祭祀他,這是沒問題的。從血脈上講,他的確是柴家的兒子,是柴氏後裔的驕傲。不過從稱謂上講,他「必須」姓郭。
現在我來「必也正乎其名」,說得不妥的您多批評。
新舊《五代史》都交代他「本姓柴氏」,但因「年未童冠……侍聖穆皇后(就是他的姑媽)……太祖甚憐之,乃養為己子」,也就是說他在童年時代就過繼給後來的周太祖郭威,改名郭榮了。
那麼,他繼位後,有沒有復歸本姓呢?
絕!不!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宗法上。
郭威在後周建鼎的第三年,清除掉擋道的權臣王峻後,立刻就詔命郭榮為開封尹、封晉王,這意味著官方確定了他的皇儲地位。作為皇儲,他繼承的必定是郭家宗祠,否則宗法不容。他並非苦大仇深地殺掉養父篡位的,他沒理由改姓。
其次,感情上。
郭威、郭榮父子感情極好,郭榮不可能在如此大節的地方有負郭威。與五代時許多因利益而結成的養父子迥異,郭榮是郭威內侄,是因親情而過繼的嗣子。郭榮在郭威家得到了溫暖平實的童年,「以謹厚見愛」,「太祖甚憐之」。建鼎後,郭威為郭榮剷除勛舊,在自己不豫時讓他代主郊祭(這是一個國家在禮儀方面最大的事)、讓他監國,彌留之際讓親外甥李重進向郭榮下拜以定君臣名分……這些,都體現了一個慈父為嗣子繼位精誠鋪路的深心。而後來郭榮登基後追封遇難皇屬,是「先封太祖諸子」(即自己諸弟),再封自己的兒子,以此表達對郭威的孝誠之義。
《五代會要》記載:顯德元年二月,世宗車駕親征太原迴轉途中,專程去親拜郭威的陵寢嵩陵(在今河南新鄭)。遠遠望見嵩陵,便「號慟」,「至陵所,俯伏哀泣,感於左右」。親拜嵩陵,再次說明世宗身份在宗法上的繼承關係;望陵號慟,再次說明父子倆的感情深厚,不是作偽給外人看的。
第三,禮節上。
郭榮對生父柴守禮始終事以「元舅」之禮,說明他始終自認郭家子弟。而且,柴守禮終生「未嘗至京師」。為什麼親生父子不好相見呢?一則因為郭榮不再姓柴,兩人相見,名義上的舅舅要向親兒子行國禮跪拜,兩方面都不落忍;二則實在郭榮與生父的感情沒那麼深,見,或者不見,他都在那裡,好生頤養足矣。
第四,史料里。
不管正史野史,沒有任何關於世宗複姓的直接記載。尤其是正史,這麼大個事兒,總不可能偷偷進行吧?連後唐大將李存審(終身隨義父李克用姓)在後來史籍中為何被稱呼回本姓「符存審」還有交代呢。
鑒於符氏一門在五代史中非常重要,這裡岔開了啰嗦兩句。
李存審本來至死都叫李存審的,可是為什麼後來史料記載里又管他叫符存審呢?「蓋存審子彥卿有女為宋太宗後,故存其本姓也」。具體來講:一,後唐歷史短,李存審的兒孫輩在入後晉之後便都復歸了符姓;二,李存審的一個孫女嫁給了後來的宋太宗,被追封為皇后(即周世宗的大小符後之六妹,史稱宋太宗懿德符皇后)。那麼,出於對他們家族的尊重,就在史料中保留了他們祖父的本姓。
請看,史傳中對大將李存審的稱呼問題都有交代,那麼,一個皇帝的姓氏問題是不是會更重要、更嚴肅得多?如果皇帝改了姓,史書中是不是應該有所記錄、有所交代?
邏輯上說,姓氏如果是偷偷摸摸私下改的,那還改它幹嘛?
第五,避諱上。有一則最有力的史料,從反面印證了世宗的郭姓未改。《十國春秋》記載,世宗橫掃江南,南唐主李璟無法招架,主動去帝號、改年號、改名李景來求和。李璟為什麼要改名李景?這是為了避郭威的高祖父(追封為後周信祖)郭璟的諱。這充分說明世宗仍然姓郭,是郭家的胤嗣。這件事發生在顯德五年,當時世宗已經御宇五年,而再過一年,他就要去世。
你說,他會不會抓緊時機在去世前改歸本姓呢?怎,么,可,能?!他病重之際,只忙著安排了文武人事,給自己從未進封的皇子們加封爵位。他施恩祈福還來不及,他能去挑戰宗法制度為自己惹議招怨么?
故此,所謂郭榮繼位後改回本姓之說,於宗法不容,於情理不合,於史籍無稽,實屬以訛傳訛,信不得也。
那麼,「周世宗柴榮」這個說法又是什麼時候、怎麼興起來的呢?我的愚見如下:
關節點之一:這是趙宋朝廷刻意淡化郭威父子痕迹、抹去世宗影響力的需要。
趙匡胤篡位後,世宗皇嗣被軟禁,其他皇子湮沒,郭氏宗廟處於無後人祭祀的狀態。世宗身前始終厚待趙匡胤,趙匡胤對於世宗一直是負愧的,因此,他盡量避免公開提及世宗其人其事。「郭」這個姓氏,一度成為朝野心照不宣的禁忌。因此,不會有人去強調它。
關節點之二:宋太宗趙光義篡了親兄長趙匡胤的位當上皇帝後,為了論證自己繼承大統的合法性,從文字與輿論兩方面,對之前的史料進行過全方位、大刀闊斧的篡改乃至毀屍滅跡。
這與世宗的姓名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如果世宗姓柴,那麼世宗繼承大位就是異姓之間傳天下。好了,既然柴氏可以繼承郭氏江山,那麼趙氏繼承柴氏江山又有什麼不對呢?這是解決了趙氏篡鼎的合法性。進一步說,人家連異姓之間都可以衣缽相傳,我這個弟弟繼承親哥哥的位置,不是更加理直氣壯么?誰說非得傳給哥哥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等等?就算他們已經成年又如何?這就解決了趙家皇權「兄終弟及」方式的合法性(中原政權只在非常狀態下才會採取這一方式)。
關於這一點,有則史料似乎頗能說明問題。《五代史補》里記載高平之戰,其中有一句劉崇的話:「柴氏與吾,主客之勢……」,表面上看,似乎當時世宗就叫柴榮似的,其實不對。《五代史補》是宋初陶岳所撰,類似筆記體小說,裡面記錄了很多逸聞趣事、怪力亂神,可讀性很強,但缺乏史家的嚴謹,在很多人、事上都有錯漏。那麼這位陶先生是什麼時候的人呢?巧得很,陶岳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的進士,他為此書立序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可見,至晚在宋太宗、宋真宗時期,朝野輿論大環境中,就已經有了將郭榮改回柴榮的痕迹。
關節點之三:到了宋仁宗朝,仁宗因沒有皇嗣而苦惱,想起來做慈善,給郭家續香火,便下令尋找周世宗後人。其時郭氏沒落,飄零凄慘,仁宗只能從世宗的本家兄弟(柴姓旁支)中去尋找。花了幾個月,仁宗找到了其中的年長者柴詠,封為崇義公,命他「歲時奉周祀」,其實就是祭祖先而已。
好了,有趣的環節來了。
在當時的情勢下,柴詠接了這個平白得閑錢的美差,必須要仔細體會聖意:到底是要祭祀郭氏這個曾經的皇族姓氏,還是作為後代祭祀郭榮這個人?如果選擇前者,很可能觸及當時的政治高壓線。別忘了趙宋是篡了郭周的鼎的,而且將近一百年過去了,人民對世宗還是無比懷念,現在復祀郭周,他是想跟仁宗的皇權正統性唱反調么?
何況,柴詠自家的柴姓傳承得好好的,他為了奉周祀,難道要改叫郭詠不成?如果選擇後者就簡單安全得多,直接將世宗姓氏改回來就一順百順了。因此,柴詠恐怕不願也不敢替郭氏去主張正名受祭的權利。我甚至懷疑,在柴氏後人的奉祀中,根本就沒有那位銳意改革、恭行節儉的後周創始人郭威的位置。很簡單,因為他又不姓柴。
我猜測,最晚到這個時期,在趙宋朝廷的授意下,柴氏後人「正式」將世宗改回了本姓,一來避免當政者多心,二來也是為柴氏先祖中增添了一個英雄偉人。
其後,因趙宋刻意屏蔽郭周事,在那種隱隱的政治高壓下,曾經民間盛傳的世宗輝煌事迹逐漸被趙匡胤傳說(三下南唐、三下河東等)所遮蔽。此後千年,世間流傳的世宗形象與事迹進一步淡化,世宗姓名也多沿襲柴氏族人稱呼,因此「柴榮」二字,反倒成了他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名號了。
所以才有《小放牛》里推車過趙州橋的「柴王爺」,才有與楊六郎談戀愛的「柴郡主」。
當然,還有個流傳甚廣的神秘絕色「柴窯」。清人朱琰《陶說》記載:「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當時亦稱御窯,入宋始以柴窯別之。」清人說宋事,細節很不可靠,比如文中寫入宋後就立刻將世宗的御窯別名之以「柴」窯,似乎世宗當時姓柴,根據上文提及的原因,顯然不可能。
不過朱氏記錄的是業內成說,倒是可以反映「柴世宗」這個說法在坊間流傳了多久、多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水滸傳中出現的三大神仙,第三位很少人注意到
※從駱賓王看唐朝官員罵皇帝的藝術
※張學良自比西門慶,但西門慶的原型另有其人
※白衣秀士王倫必須死?透過王倫,看現實的社會
TAG:刀墓手札歷史札 |
※宋江逃跑,為何想先找柴進,再找花榮,最後去孔家莊?
※柴進,究竟是宋代孟嘗君還是匡扶後周的慕容復?
※殺人之後,武松為何寧願上梁山,也不願再投靠柴進?
※小旋風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他手中真的有丹書鐵券?
※周太祖郭威為啥把皇位傳給沒有血緣的柴進?事實真相,因為愛情!
※三打祝家莊、下山救柴進,宋江不只是為了義氣,更是為了錢財
※柴進上梁山,宋江到底賺了他多少銀子?
※此人才是柴進的救命恩人,宋江為何不帶他上梁山泊入伙?
※柴進仗義又捨得花錢,為何卻比不上宋江?
※高廉為何敢惹有丹書鐵券的柴進?誰給他撐腰?高俅?
※絕頂聰明,吳用如何賺柴進上梁山?留一顆「定時炸彈」
※為什麼李逵敢殺殷天賜,而柴進卻不敢?是他太懦弱嗎
※柴進出手比宋江、晁蓋豪爽多了,為什麼聲望人氣不如他們?
※宋江逃亡路線,為何先去柴進庄,再去清風寨?
※柴進為何送林衝上梁山,因為他才是王倫時期梁山真正的山大王
※花和尚魯智深和小旋風柴進,到底應該排在第幾位才合適?
※宋朝的周世宗柴榮家族與小旋風柴進!
※高廉真的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去招惹小旋風柴進嗎?
※落難的林沖,為何投奔「小旋風」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