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金維克:我比《知力》大十歲

金維克:我比《知力》大十歲


金維克:我比《知力》大十歲



(金維克,1978年調入科學普及出版社,曾任科學普及出版社常務副總編,中國科普作協翻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發表科普文章約500篇,著譯科普圖書8種。在《知識就是力量》首發文於1980年4月刊,總第89期,《衛星怎樣預報糧食產量(編譯)。)

精彩內容


《知識就是力量》 (下文簡稱《知力》 )創刊於1956年,當時我10歲, 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後來我才知道,早期的《知力》是從蘇聯雜誌翻譯過來的,而且前幾期是蘇聯人選編的。我對那些雜誌至今仍有印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期,封面是一架帶有紅五星標誌的高速轟炸機,兩台發動機噴吐著熾熱的氣流,使人似乎能夠聽到那震耳的轟鳴。為什麼我對這個封面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我從小就是個航空迷,小學三年級就自己做出了一架牽引式滑翔機模型,用的套裝材料是專門跑到剛開業的王府井百貨大樓購買的。


但那時的《知力》我還看不懂,我的課外讀物還處於從《小朋友》到《兒童時代》的過渡階段。


二十幾年後的1978年,我調入科學普及出版社,一開始是在新創刊的 《現代化》 當編輯。第二年,王天一先生從新疆調回北京,主要任務是組織 《知力》 復刊。歷經10年的文化荒漠,人們對科學知識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當時 《現代化》在郵局的征訂數是18萬冊,《知力》的征訂數更高達57萬冊!

天一先生是科普界的老前輩,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上海創辦了聞名遐邇的《科學大眾》。他回京後擔任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還負責《現代化》雜誌的終審,因為辦公地點不在一處,所以每期《現代化》的發排稿,都由我送到他的家中。


那時我已開始嘗試撰寫和翻譯一些科普文章,當然其中多數是在《現代化》上發表的。但當時有的領導對編輯參與創作仍心存疑慮,要求我發表文章時一定要用筆名。一次,我到天一先生家取稿子,他對當期的文章做了一番點評,特別指出某篇翻譯文章質量不錯,內容新穎,文筆也好。我不好意思地告訴他,那篇文章是我翻譯的。他很高興,說那你為什麼不給《知力》投稿呢?《知力》(在當時) 可是以翻譯為主的科普刊物啊。


於是,後來我便陸續將一些作品送交《知力》,有時 《知力》 的編輯也主動向我索稿。


我在《知力》發表的文章,大多譯自法國的《科學與生命》(Science et Vie,過去曾被譯為《科學與生活》)和《科學與未來》(Science et Avenir)兩刊。1979年《知力》復刊後,譯自英文的文章最多,譯自法文的很少。但平心而論,法國人做科普是有傳統的,他們的科普刊物也很有特色。尤其是他們採取專欄作家制,每個欄目都有一兩位業內的固定作者,無論哪個領域出現了科學新聞,那些專欄作家都能很快地把圖文並茂的科普文章提供給編輯部。


一次,時任《知力》編輯部主任的肖枕石找我,說有一篇從法文譯過來的文章有些問題,讓我趕快幫忙校訂一下。我忙了兩個晚上才完成任務。他看了很滿意,說那你應該和那位譯者共同署名。我推脫不過,就問原來的譯者叫什麼?他說那個人也用筆名,叫「兆兆」,因為他的名字中有一個「兆」字。我琢磨了一下,說,那我就叫「微微」吧,也暗合我名字中的「維」字。這下好了,一個「兆」,一個「微」,兩個都是國際單位制的詞頭, 如果相乘正好等於1。

我在《知力》上發表文章,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後來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總共發表了幾十篇。


到了90年代,我開始擔任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副總編,有幾年分工負責幾個期刊的業務工作,也包括終審稿件,其中還有一年多把辦公桌也搬到《知力》編輯部,那時和《知力》的同仁們真是熟得不能再熟啦。


今年,是《知力》創刊的60周年,我也是70歲的人了。使我感觸頗深的是,2014年《知力》的改版猶如鳳凰涅槃,面貌一新,時代感大有增強,編輯部也都是年輕的新面孔了。我衷心地祝願《知力》青春永駐!



金維克:我比《知力》大十歲


編輯:胡小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光污染浪費大量能源和金錢
我們的父親王天一與 《知識就是力量》
厲害了!「意念」居然也能打字
澳洲見聞第二彈:聰明的密河鱷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