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螳螂為什麼長得像蘭花
攝於婆羅洲沙撈越的一隻典型的雄性蘭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可以看到它白棕相間的體色和透明的翅膀
澳大利亞和德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發現,蘭花螳螂之所以長得像一朵花,是由於其祖先利用授粉昆蟲作為獵物。
通過研究蘭花螳螂及其遠親的進化關係,研究小組發現,蘭花螳螂的雌性在其進化中上通過改變體型大小和體色,以取得對大型授粉昆蟲如蜜蜂的優勢,並吸引它們以便捕食。然而,雄性的蘭花螳螂形態與雌性不同。體型較小並擁有保護色,使它們能夠躲避捕食者和尋找配偶。研究小組發現的這種雄性和雌性的差異,稱為性二型,可能是因為雌性中體型更大和體色更華麗的個體捕食成功率更高。這個結果挑戰了節肢動物的性二型是為了增加的雌性卵產量的傳統解釋,並認為雌性獨特的捕食策略導致了蘭花螳螂雄性和雌性不同的生態位。
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論文的主要作者,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Gavin Svenson博士和同事們使用進化重建組證明棲息在花朵上的螳螂的體型大小增加使它們能捕食更多的獵物,這使得這些螳螂在進化過程中其尺寸,形狀和顏色都在擬態花朵,以吸引授粉昆蟲作為獵物。由於之前由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合作者James O"Hanlon博士進行的關於蘭花螳螂的生態研究證實,雌性蘭花螳螂擬態花朵來吸引授粉昆蟲進食,但是它們自身並不棲息在花朵上。這種知識幫助團隊解釋了引起了蘭花螳螂擬態花朵的可能的進化情景,並糾正了蘭花螳螂喜歡棲息在蘭花上的這一對這個物種長期的誤解。
論文的共同作者Henrique Rodrigues說:「這項研究證明了基礎系統研究如何通過建立以前沒有見過的模式來指導我們對進化的理解。」
共同作者Sydney Brannoch說:「通過將進化分析和生態研究結合在一起,使我們能夠解釋這類獨特的擬態花朵的螳螂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Rodrigues和Brannoch都是凱斯西儲大學的博士學位候選人,就職於斯文森實驗室的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
該研究項目在Svenson的指導下,主要集中於螳螂的系統分類學,其中包括蘭花螳螂。根據共同作者,來自德國自然歷史博物館Frank Wieland博士的建議,團隊注意到一類體型極大,體色豐富多彩的螳螂在進化分析中自成一支。雖然這些關係從未在之前被總結過,研究者們提出在蘭花螳螂在進化歷程中具有典型的極端性二型模式。
克里夫蘭自然歷史博士和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助理教授無脊椎動物學策展人Svenson說:「一開始我們並不打算專門去研究蘭花螳螂,但當一個獨特的進化模式出現時,我們必須去探尋其中令人著迷的規律,第一例螳螂物種的雌雄兩性成蟲的生活習性極為不同的發現是有趣和獨特的,同時第一例節肢動物體型大小的性二型是由於雌性捕食成功率而不是生殖投資引起的發現是令人驚訝和令人滿意的。特別是目前基本的研究重點是修正分類系統以反映真實的進化關係。在研究組中尋找更廣泛的理解進化的模式是系統學研究領域的聖杯。」
[黑鱗雞冠蛇 via sciencedaily]
※這種螳螂為什麼長得像蘭花?科學揭開了謎底
※這種螳螂長得跟蘭花一樣美
※這路邊「蘭花」不要采,它是蘭花螳螂偽裝成的
※螳螂界有「三花」:魔花、蘭花和刺花!一個比一個美麗炫目!
※這螳螂帶滿一身棘刺花,刺花螳螂好看又好飼養
※螳螂界獨樹一幟——刺花螳螂
※它的美,超出了人的想像力——蘭花螳螂
※自然界十大怪異昆蟲——蘭花螳螂,進化最完美的螳螂
※奇聞異思:遇到野生的蘭花螳螂,好想有一個精靈球
※螳螂蝦為什麼要翻白眼
※動物界的詭計多端:蘭花螳螂偽裝誘惑昆蟲
※獵物推動了蘭花螳螂的演化
※你只知道螳螂捕蟬?昆蟲界的惡霸螳螂哥連小鳥都不放過
※野塘蜻蜓飛 蟬響螳螂急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老虎始終是森林中的霸主
※男子用鑰匙逗螳螂,螳螂耍的螳螂拳帥呆了!
※最大的螳螂之王裝成一朵花獵食
※螳螂肚子里隱藏的東西,小哥小心翼翼拔出米長生物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攝影師你很會抓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