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



道教學術翻譯以研究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是以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張崇富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課題「《道藏通考》的翻譯與研究」為依託建立起來的海外漢學研譯工作小組。小組目前以漢學道教論著的外(英、法)譯中為主,工作特色為集體討論、精讀道經以及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開展批判性研譯。小組一周工作兩次,每次約四小時。日常工作由張崇富教授和川大宗教所胡銳副研究員負責,成員則由川大宗教所的一些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單位的師友構成,包括一些母語為英語的師友。工作地點在四川大學宗教所。成立四年以來,堅持了精讀道藏文本,仔細推敲外文語句,不尚空談,句句落實的研譯方法。小組工作作風民主開放,充分聽取每位成員的意見,樂於培養年輕學子,並見證其成長。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



>>>創號瑣言

大家好,「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終於和大家見面了。它的主要宗旨就是和大家分享有關道教學術的翻譯、研究和資訊。我們這一波年輕學子都從《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等海外的道教研究成果中受益匪淺,深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才有這樣強烈的交流願望。


以我個人來說,正是在《道藏通考》的翻譯過程中,才養成了精讀文本的習慣;正是在和同伴的爭執過程中,才更能檢驗自己的解讀。我最懷念的就是研一時剛剛參與這個翻譯小組的時光,那是最快樂的時光!有人批評形而上學,認為它們雖然從求知的樂趣開始,但最後形成的大全體系只會消滅這個樂趣。我感覺自己也是這樣,從「無知」到「知」,從「無」到「有」,從「暗」到「明」,從「混沌」到「七竅」,失去了最初有無之際恍惚有象的探索之樂。這當然不是說我的水平高到不再需要探索了,而是說「有」與「無」的區別遠大於「有」自身內部的區別。接下來就只能享受較小的探索之樂了。


所謂「探索」,當然就是做研究,或者說寫文章。這當然也是一種生產:英文conceive既有懷孕的意思,又有構想的意思,它的名詞形式是conception,也即「概念」。道生物,「物」似乎也能自我生產後代,但最根本的「生」還是道生物的「生」。姑且將「物生物」名為「小生」,「道生物」名為「大生」。「小生」是從有到有,超脫不了自己的規定性,所以名為「小」;「大生」是從無到有,或者從混沌到有,乃是真正的創生,故「強為之名曰大」。做研究既然是一種生,自然也有小生、大生之別。人人皆渴望生產,而我們更期望那種打破語言和學術圈界限的「大生」。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秉持這一理念,優先考慮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期朋友們皆能「大生」。當然,偶爾也會推送一些我們同學們的作品,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探索之樂。


By the way,ところで,封面是老照片,遍尋頭像不見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研究 的精彩文章:

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孔子新漢學計劃」招生
新書推薦: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論文選粹
「道教學術沙龍」 第11期 主題:第一屆博士生工作坊
孫齊:中古道教法服制度的成立
我要漂亮姐姐

TAG:道教學術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公開招聘副研究員
《科學無神論與宗教研究》序
基礎研究、哲學與科學傳播
韓國科學技術院教授:韓國科學技術院醫療機器研究微創手術
張曼:《老舍翻譯文學研究》
北歐的道教研究
《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 專輯I」出刊
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最新交叉研究進展
道教存思術研究
《科學通報》出版「青蒿素研究與發展」專輯
「文本細讀與文學研究的推進」主題沙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
學術界還在爭論,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已與諾維信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祈禱」與人類學的基督教研究
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孔子新漢學計劃」招生
閱讀文獻與綜述寫作|科學研究的方法(一)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杉山將:弱監督機器學習的研究進展
道教醫學特徵以及學習研究方法!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博士後
新書推薦: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論文選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