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漫畫家劉元之子:南京版「三毛流浪記」的故事
一本日記,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幅漫畫,是物質匱乏年代裡對現實最生動的寫照。
2016年10月,民國時期的《小克日記》漫畫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說是一次「再發現」 。作者劉元這一為民國時期報刊《南京晚報》長年供稿的作品,以漫畫日記的形式,每日通過報紙形象地記錄著當時的社會、時政及市民生活。作品從1936年起在《南京晚報》上登載,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晚報停刊,歷時13年。隨著作者與南京市民因抗日戰爭內遷、逃亡和戰後返都,反映了這一以當年首都南京為代表的歷史史實。作品常及時針對社會不良現象和普通市民關心的熱點話題,予以評論和辛辣的諷刺。例如,一篇在當年《南京晚報》與市民每天溝通的專欄「克先生的電話」中,主編克先生和一位市民的對話:市民問「克先生,我們這裡的大街小巷,路燈不明、道路不平,官老爺為什麼不管?」克先生回答「因為官老爺坐的汽車,從來不走大街小巷。」它反映出正直報人對社會本質的揭示與道義的擔當。
《小克日記》畫了些什麼?同樣是反應市民生活的系列漫畫,為何「三毛」能夠流傳至今,「小克」卻要「再發現」?作者劉元為創作這一系列作品又經歷過怎樣的風險?11月19日,筆者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之託在南京專訪了作者劉元之子劉小林,同他談談這本「平凡」畫作背後的不平凡故事。
澎湃新聞:您父親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報紙畫插畫、漫畫?這套漫畫為什麼叫《小克日記》?《小克日記》畫些什麼?
劉小林:父親十幾歲的時候到上海美專學畫,學生時代就與同學組織「黑貓漫畫社」,針砭時弊。畢業後,回到南京任夫子廟小學美術老師,業餘給報紙畫插圖。《小克日記》是他的代表作,當年南京人天天都可以看到,印象非常深。由於那時報紙上圖很少,連照片都少,老百姓又多文盲,而圖象化的《小克日記》,每天為他們解讀新聞和了解國事、民事,感到不可少。畫中的內容都是當時的民生和社會情況,比如說,對當年國民政府選舉,投票中的買賣、仗勢強制等黑幕,漫畫就及時予以揭露。還有,在民國正史中看不到的內容,如民政部曾經發文,要尊重勞動者,車夫、農夫都不許叫「夫」了,這樣的新規定,其實只是表面文章,也被記錄下來,彌補了正史的闕如。
澎湃新聞:為什麼叫《小克日記》呢?「克」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劉小林:之所以叫小克,是因為1936年,他給《南京晚報》每天都出的《克先生外傳》專欄配圖,內容是以穿著馬褂,戴著瓜皮帽的專欄主編黃近青為原形的「克先生」,作為老南京人的典型形象,通過他反映當時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狀況。「克」在南京話里是「這個」的意思,「克先生」就是這個先生。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侵華日寇進逼南京,《南京晚報》遷往重慶,我父親也帶著一家人,隨著南京難民逃往內地。開始在桂林,再轉入貴州,在此途中,父親背著病重的母親,手牽時年尚不足5歲的我,步行至都勻的途中,母親去世於父親背上,只能以蘆席裹身,葬於荒野。逃達重慶後的次年,父親憤筆將逃亡途中親歷的葬妻等慘景,再現於所舉辦的畫展,轟動了山城。在此期間,他以《克先生入川記》,在重慶版的《南京晚報》刊載,每日畫些南京人入四川的生活,以及抗戰時內地的社會現實。1945年抗戰勝利,《南京晚報》遷回故地,仍向尚未回南京的劉元約稿,把南京發生的新聞情況告訴他,在重慶畫了寄回南京。1946年,我們闔家回南京,父親感到隨著時代改變,南京人的形象不應再穿馬褂、戴瓜皮帽,也得變,因此就以西裝革履的「克先生」新一代,「小克」和《小克日記》,繼續每日記述當年的南京平民生活,還以組畫「周末畫刊」報道和展現一周所發生新聞,反映當年以首都南京為代表的社會現實。此間,他還同時每日給《南京人報》,畫以著名報人張慧劍為原型的《五爺外傳》,記述公務員階層人的處境與生活。
《小克日記》
澎湃新聞:那他的工作量其實很大,算下來,從抗戰前到戰後,畫到什麼時候呢?題材不會重樣嗎?
劉小林:你會覺得他不容易,怎麼能在教師本職工作以外,長年每日要給報社提供一篇甚至數篇畫稿。這一是因為他作為一個教師,當時工資低微,迫於生存壓力,需要稿費才能維持家人,包括寄住在我們家親戚人口的生活。二是他祖輩生活南京城南,朝夕與平民相處,非常親近老百姓生活,有著無盡的創作源泉,甚至還有人給他寫信,提供材料,成為他們的代言,不缺題材。如南京過去有火爐之稱,夏天很熱,夜裡家中無法入睡,人們都睡在馬路旁邊地上,他會畫;南京春秋氣溫天氣變化大,一天如四季使人難以適從,有人穿皮襖,有的人穿的單衣,這「二八月亂穿衣」的南京俗語,他也畫。還有,到了春天動物發情人談戀愛……這些接地氣的題材他都會畫。更主要的是,他對家鄉和父老鄉親的情感抒發,以及與著名報人「三張」——張恨水、張慧劍和張友鸞,通過報紙媒體對時弊的揭露、真理的共同追求與對社會的責任。《小克日記》畫至南京解放之後的幾天,直到《南京晚報》停刊。最後一期是1949年4月28日,畫中的小克看到窗外太陽出來了,屋裡的電燈也亮了,手舞足蹈地歡呼「光明了!」圓滿地結束了多年來的心酸日記。父親本職是教師,白天要上班、上課,每天給報紙發表的畫稿,都是晚上在家裡的辦公桌上畫,有時一次預先畫好幾張,等報社來拿,我那時候還小,會在旁邊看。
《小克日記》描述的一起交通事故。「全是他走路不當心,我開車已有四年經驗。」「他的錯,我走路已有五十年經驗了!」
澎湃新聞:這些漫畫作品大都是在諷刺社會現狀,是否招來過什麼麻煩?
劉小林:民國從袁世凱時期開始就一直在控制報刊,到了國民黨蔣介石時期,他畫了很多直接諷刺和揭露當年國民政府統治下,社會黑暗民不聊生的作品,必然引起當局的注意。有一次政府當局要來抓他,那是1949年1月,正值解放大軍即將渡江之時,他畫了小克與人下棋,對方車馬炮已過河了,而自己就剩一個老將,還死不認輸。這樣明顯的寓意,當然引起了面臨潰敗當局的恐懼和惱怒,國民黨警備司令部隨即要來抓他,經報社裡竭力說情,最後給他以嚴重警告。
《小克日記》反映的物價飛漲。
澎湃新聞:您為什麼會突然想起整理父親的這些漫畫?在這過程中有什麼困難嗎?
劉小林:在紀念南京解放55周年和60周年之際,許多老南京人回憶過去時,就不由想起,那曾經每日陪伴著自己度過黑暗時日的小克和在南京家喻戶曉的劉元。2004年3月,《金陵晚報》的「老南京」專欄,開始以「老漫畫」為題,刊出了一位收藏家所收藏的《小克日記》,使老南京人又看到了久違的小克,不僅引起老人們的深情回憶,也讓新南京人感到興趣。報社在至年底的專欄刊載期間,收到了許多讀者熱情的來信和來稿。
「小克」雖是父親當年虛構的人物,所賦予的角色還隨著表現的主題而變,但代表的都是平民中的真人,「日記」也來源於生活,甚至是讀者提供的身邊實事。這些真人實事,經畫家以幽默誇張的藝術手法復現於報紙,自然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每當夜幕,街頭巷尾響起各種報紙叫賣聲音時,有的竟是「賣小克晚報啦!」不識字的老奶奶,每天還會不忘問一句:「小克今天怎麼了?」真正把他當作自家人一樣關心。我家附近認識的人,還深情地把我們稱為「小克家的人」。
家鄉父老對父親漫畫的熱愛和漫畫對真實歷史形象的再現,使我逐漸認識到它特有的藝術和史料價值,從而產生收集整理以重獻給家鄉父老,以及有助於老一輩和新一代南京人溫故知新、珍惜今日的願望。然而,父親的那些漫畫都是刊登於當年的報紙,雖然《南京晚報》社也曾分別於民國三十六和三十八年,將晚報中的部分漫畫日記,集結印行成《小克日記》畫集三冊,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時除了「文革」後南京秦淮文化館一位老先生贈送給父親的一冊畫集外,其餘作品已蕩然無存,收集整理工作極為困難,幾乎從零開始。幸虧在許多朋友甚至不認識同志的熱情幫助和支持下,得以從南京圖書館、老南京人提供的收藏,以及網路中的查找等渠道,收集到畫作七百數十幅,儘管仍缺失很多,但已基本能系統地看出整體情況。接下來的工作,是對翻拍條件很差、原件陳舊,甚至還有缺損的畫面,逐一通過電腦予以整理,使其黑白分明、線條清晰,一幅畫花上幾小時是常事。為此,我幾乎每日要整天坐在電腦屏幕前,對變了形的畫面和其中的一筆一畫進行處理,總數近千。從2004年開始,用了十年多時間。
在此期間,江蘇和南京的省市報刊《金陵晚報》、《揚子晚報》,省、市政協和地方志,以及總統府《展覽研究》等,先後以「發現南京『張樂平』」、「畫『小克日記』內幕」、「畫寫國事 筆訴民聲」、「劉元的畫筆生涯」、「南京畫家劉元與『新聞界三張』」等為題,對劉元與他的漫畫作了介紹和報道。尤其是近幾年來,《楊子晚報》「老漫畫」專欄,連續每周刊載的劉元漫畫作品,重新得到南京讀者的廣泛喜愛。
《小克日記》
澎湃新聞:《小克日記》似乎和《三毛流浪記》特別相似,您覺得為什麼三毛被很好地保存到今天,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您父親的這些作品卻不為人知呢?
劉小林:因為"三毛"講述的是一個孤兒心酸遭遇,而"小克"是民國時期社會的紀實,涉及到方方面面複雜的政治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尤其是經過"文革",即使曾經尚存為數很少的資料也難留,所以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去,身影消失,更不為後人所知。直至十多年前,在紀念南京解放55周年和60周年之際,老南京人回憶過去時才被想起。
前幾年我初步完成《小克日記》的結集,自印贈送親友,很受歡迎。
2014年初,我終於等到了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消息,他們看到劉元漫畫的史料價值,決定以「民國紀實漫畫」出版系列畫集三冊,並表示即使不賺錢也出版。經過江蘇人民出版社兩年多的精心籌劃,在今年辛亥革命105周年之際面市。《揚子晚報》為此曾以「劉元漫畫再現民國老南京生活」為題,在專欄中作了報道,並介紹了近年來在漫畫作品專欄中深受讀者的歡迎。
《劉元民國時期紀實漫畫》系列畫集——《京都記事》《小克日記》《三百六十行》三冊的出版,實現了我多年的願望。之所以能夠堅持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是因為認識到,作為當年國民政府首都,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再現這些能夠展現當年史實的漫畫,不只是為傳承父親留下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形象畫面記錄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讓人們了解真實的民國。目前,我又陸續發現和收集到一些過去未見的資料和作品,還會繼續努力,期望能夠進一步完善再版。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劉慈欣:假如外星人真的來了,人類會立即面對哪些問題?
※為什麼年輕人如此沉迷於糗文化?
※「豪華版諾獎」頒發:單項最高三百萬美元,馬雲資助
※今天的宋體字如何而來?
※李輝:丁聰百年,漫畫一生
TAG:澎湃新聞 |
※夏浩洋 之《流浪的獅子狗》
※默哀:動畫藝術家陸青去世 曾任《三毛流浪記》等動畫原畫
※美國的流浪漢
※南昌詩歌 流浪的藝術家
※台灣漫畫家水晶孔作品《流浪小孩》將在法國上市
※品讀│東京街頭的女流浪者 文/孟慶華
※美國街頭流浪漢
※三毛倫敦流浪記(1)
※當美國文青在非洲搬磚,中國文青還在麗江流浪,英國文青已經要開始拯救英國了……
※十個 流浪海外的中國稀世珍寶
※在《率土之濱》的亂世,做「梁山聚義」的流浪軍
※台灣軍事戰略學家,你不知道的風流浪子蔣緯國
※東京街頭:流浪漢與美女
※《流浪的靈魂》《流浪者的歌》
※竹笛 《流浪者之歌》
※超美「蒙娜麗莎之眼」現鄭州街頭地面 作者為「流浪畫家」
※美國賭城的流浪者
※日本最大的貧民窟,成為流浪漢的王國
※空山溪流 流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