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雲也退:美國是怎樣從「國父」們的對掐中受益的

雲也退:美國是怎樣從「國父」們的對掐中受益的

雲也退:美國是怎樣從「國父」們的對掐中受益的



|雲也退

機器貓有一款神水,噴在照片上,能顯示照片的「真相」,比如一個人能得意洋洋騎頭大馬,噴水之後就出現了下一個鏡頭:那人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了解也有相似之處,我們一般看到的都是高光下的名人偉人,場面宏大的廝殺,慷慨激昂的演講,因為畫家總是捕捉最具代表性的一刻,將它拔升到一個代表人類精神的高度,可我們並不知道這一刻過去之後,誰來收拾的案卷和屍體,搬起摔倒的椅子,打翻的茶杯,那些大人物的生活中又發生了什麼。


多少歷史學者揮舞著手裡的神奇藥水寫書。像英國的兩大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埃利克·霍布斯鮑姆和E.P.湯普森都是此中高手;在美國,芭芭拉·塔奇曼靠著泡圖書館翻檔案,寫出的歷史著作兩獲普利策獎。21世紀初,連續兩年,有兩部寫美國開國元勛的著作獲得普利策獎,2002年是大衛·麥庫洛的《約翰·亞當斯傳》,之前一年,則是約瑟夫·J.埃利斯的《奠基者:獨立戰爭的那一代》。不過,《亞當斯傳》獲得的是傳記獎,而《奠基者》獲的是歷史獎,它寫的是一群「國父」,在舉世皆知的重大事件——美國獨立和1787年立憲——之後,又做了一些什麼事情,他們的性情如何流露,個人命運又如何因此註定。


在大事件周圍踏勘小道,尤見歷史學者的寫作功力。隨便檢索下,《奠基者》早已被製成了眾多有聲讀物,證明埃利斯的辭章水平之高。阿扎爾·納菲西在《想像共和國》,一本講述她如何通過書本認識美國的動人的作品中提道,她的一位摯友曾把《奠基者》推薦給她,說這是了解美國的絕佳讀物。英文原書名Founding Brothers,指華盛頓、傑斐遜、本傑明·富蘭克林、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約翰·亞當斯……但美國人通稱他們為「founding fathers」,或者「framers」——確立框架的人,埃利斯改用了brothers一詞,表示這些人之間的親緣聯繫。


把「國父」們的畫像掛在牆上,一個個從黑色的背景中浮現而出,戴著打卷的假髮,就算是真發也梳得跟假髮一樣,身著外國服飾,臉上造作地撲了粉,彷彿一直是這麼容光煥發,而從來沒個疲倦的時候似的。事實當然並非如此,他們也會迷茫,會嫉妒,會狂躁。政府是他們設立的,民主程序和法律是他們制定的,而在自然壽命延續期間,他們並沒有太多時間檢驗這一套制度和程序能否合理運行,一個個都在探路,途中難免焦慮,因意見不一而爭吵。但是,再怎麼鬩牆,他們仍是brothers——兄弟,其人再怎樣平凡,他們的集體存在仍是一個難以解釋的奇蹟。

偉人的文治武功總是率先抓住眼球的。從薩拉米斯海戰到特拉法爾加戰役,從中途島到斯大林格勒,引人注目的都是地面上的拼殺,和其中個體的英雄主義亮點。相比之下,華盛頓入主政府後的財政問題簡直無聊透了。可是,北方諸州擔負了高額的戰爭債務,而南方,多年來未受戰爭滋擾,已經仁至義盡地給出了他們的一點點支援,這樣的現實對華盛頓來說,是一個難度不下於贏得戰爭的挑戰。華盛頓的財政臂膀漢密爾頓,謀劃讓聯邦政府來負擔這筆債務,當時就引來來自南方的兩位偉人——傑斐遜和麥迪遜——的憤然反對。硝煙散盡之後的偉人們轉移了戰場,可他們多半意識到,眼下的挑戰將自己的人生維持在和之前相當的精彩水平之上。


因為南北利益不同之故,國父之間還有的是爭鬥,一個不當心,美國就不是今天的美國。比如,南方諸州想把美國首都從費城遷往一個更加中心、更靠近自己地盤的城市;北方則不幹,他們認為費城挺好。於是就需要妥協。在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的首都之爭導致了堪培拉的誕生;而在美國,兩方的妥協產生了華盛頓特區,孕育這場妥協的是一次秘密晚宴,傑斐遜—麥迪遜為一方,漢密爾頓為另一方。南方的要求被滿足了,得到了一個近在手邊的首都;北方也獲得了自己所要的東西:由聯邦政府還債。


「晚宴」是《奠基者》里的漂亮一章,埃利斯以此告訴讀者,在「那一代」的政治智慧里,妥協佔據了一個多麼關鍵的位置。「1790年妥協的最顯著之處,在於迴避了一次政治危機,而當時的許多政治家都認為,這次危機會威脅到新生的共和國。」然而,妥協並不意味著矛盾的消失,事實上,「關於美國的未來,政治家有著互不相容的設想並據此去行動,而妥協則使得這些設想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如我們所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九人」在投票的時候,反對意見同樣是和最終判決並存的;這都是美國經驗中的精華,必須專章論述,不能以一句「求同存異」就草草概括了。


但要是沒有晚宴,南方會分裂嗎?同樣,要是富蘭克林晚年反對奴隸制過火了一點,南方會分裂嗎?我們在已發生歷史的現實性和未發生歷史的可能性之間穿行,出色的歷史學者,甚至能把沒有發生的歷史顯影出來。富蘭克林反奴隸制的行動位於「國父」們的爭端之外,它引發了一場真正的危機,南方諸州當真著手要脫離聯邦。一念之間,19世紀中期的美國內戰便可能提前上演,而戰爭的結果,也很可能和林肯那時候大不一樣。


那些看起來功成名就的偉人,他們的業績並不是建立在排除了所有錯誤選擇的基礎之上,相反,他們身上集中了諸多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既有想像力,也有原則、偏見、怪癖、缺陷;但幸運的是,國父們各自運用大腦,形成的合力控制住了偶然之手的操弄。在建立國家銀行的問題上,也是漢密爾頓—華盛頓支持,傑斐遜—麥迪遜反對,但像之前一樣,他們的衝突再次取得了雙贏的結果(儘管當事人未必這麼認為):漢密爾頓贏了,美國央行有了一個早期形態,但是傑斐遜—麥迪遜的反對意見被決策者和大眾聽了進去:根據亞當·斯密學說,確保市場自由,讓政府干預的力度減至最小,才是一國繁榮的王道。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

雲也退:美國是怎樣從「國父」們的對掐中受益的



重要的不是做對每一件決策,重要的是在做出決策時容許反對意見,給改善、修正留出餘地。像華盛頓這種級別的偉人,建不世之勛後功成身退,受全民尊敬,存素樸之心,可是「完人」也是得在一樁樁現實問題的解決中打造。他在國父陣營中並不能輕易獲得其他人的景從,對他們來說,輕易附議或者妥協,彷彿是存在感喪失的表現。例如,對於法國大革命,華盛頓以及約翰·亞當斯一向反感,而傑斐遜和美國建國的另一位大功臣——托馬斯·潘恩——卻高唱讚歌。傑斐遜支持法國人的事業,華盛頓就抨擊他說,你關心法國,勝過愛自己的國家。


這一番較量,表面上是理念之爭,但傑斐遜「意淫」法國,其實是寄託他對美國的期望:「法蘭西代表未來的發展趨勢。」他說,法國「會建立一個自由的共和政府,甚至一種堪為典範的民主制,君主制和貴族制將被永遠廢除」,而這一切「將和平地、不流血地發生」。他當然錯了,亞當斯的預測才是對的,亞當斯認為英國那樣的路徑才是長久之計,而法國無非是一幫心中不忿的暴民在搞事情,不可以期待他們能做出什麼表率性的行動來。

埃利斯並不貶抑傑斐遜,雖然他用上了「自我欺騙」「幻覺」「活在虛構中」等等來定義他,但經歷過獨立戰爭的美國人,在與法國大革命相遇的時候產生自然的好感,並且因此而推崇傑斐遜遠超過亞當斯,則沒有什麼好非議的。關於一個更好的社會是個什麼樣子的想像,也是美國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傑斐遜對此貢獻了自己的想像;另一邊,典型的英式智慧——「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我只知道什麼是最不壞的」即使被歷史證明笑到最後,卻不能把輸家打入名譽的地獄。


「國父」們不休不止的爭吵還帶來一個客觀效果,那就是稀釋了偉人身上的光環,放大了他們的局限,讓時人和後人能更加平靜而開放地衡量他們的是非得失。誰都有鬥氣的時候,暴露出頑固、虛榮、嫉妒、沮喪的一面無妨國父的形象,反而加增他們的人格魅力。在爭釁發生後,年紀較輕的傑斐遜拖著不肯出言和解,亞當斯也不願降低姿態,埃利斯用了好看的比喻:「兩位聖人繞著圈子,像老邁的狗一樣在他們自己地盤的邊緣吠個不停,用鼻子嗅著和解的可能性,就是不願主動縮短兩人的距離。」


亞當斯繼華盛頓擔任總統。雖然厭惡法國大革命,但在他的任內,他明智地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美法海戰。他將不摻和歐洲戰事確立為本朝的原則。投桃報李,拿破崙攫取了法蘭西的軍政大權後,很快就同美國達成了和平協議,表示也不干預北美的事務。正在亞當斯應當享受到榮光的時刻,1800年,他卻在競選中輸給了老對頭傑斐遜。國父們確立了美國的憲制,又用這憲制把自己圈成了一圈歡喜冤家。

雲也退:美國是怎樣從「國父」們的對掐中受益的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雖然在很多問題上立場不一,但他們都相信,各自的意見乃出於各自的信念,而目的則是為公。《奠基者》第一章「決鬥」中出現的阿倫·伯爾,就被漢密爾頓視為一個危險人物,埃利斯說,傑斐遜雖然也是漢密爾頓的對頭,但漢密爾頓將傑斐遜看作「一個空想政治家,持一套誤導民眾的政治原則」,而伯爾在他眼裡則「根本沒有任何政治原則」,是個投機分子。他將伯爾比作險些顛覆了羅馬的喀提林,一個才華橫溢、專能為一己謀私的惡棍;伯爾不屬於任何政黨,看上去和超然的華盛頓很相似,而其實,他始終準備著要去投靠最需要他的那一邊。


漢密爾頓不惜豁出性命去和伯爾決鬥,就有這一層考慮。聽其言觀其行,他認定,伯爾是底線之下的人,萬一讓他涉入美國政壇太多,可能貽害深遠。決鬥的結果,漢密爾頓中彈不治身死,通讀完全書後,這一被埃利斯詳加描寫,並且不惜瑣碎地分析過的突發事件才浮現出其意義來:不管槍擊的真相是什麼,不管伯爾是故意還是無意,關鍵是決鬥發生後,伯爾在壓力之下不得不逃離美國,而那些懷有公心,奉行一以貫之的道德原則,為了信念勇於力爭,同時又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繼續留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發揮作用。


即使受益於自己的對頭,對於brothers來說也沒什麼心裡不踏實的。在拿破崙時代,傑斐遜認清了法國的真實情況,他執行前兩任的中立政策,遠離歐洲善保一方。他對英國和法國一視同仁地實施禁止貿易往來,給美國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不過,託了亞當斯的明智之福,傑斐遜用很少的代價從拿破崙手中買下路易斯安那,將美國的國土瞬間擴大一倍,如此的功績,當記在全體國父的賬上。


還有什麼能比亞當斯和傑斐遜的去世更具象徵意義,象徵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國家忠魂呢?獨立宣言發表後的第五十個國慶日,兩個昔日冤家,曾經的不共戴天的政敵,就像商量好了似地一同歸西了。他們終成兄弟,也必須是兄弟,美國人需要這樣的神話,它為他們的國父記憶勾下了光榮的句點。

雲也退:美國是怎樣從「國父」們的對掐中受益的



題圖: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作者簡介】


雲也退|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獨立記者,書評人,譯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聶建松:共濟會前傳——一個工科男改變世界的故事
雲也退:對古巴,猶太人抱有類似對上海一樣的感激
李伯重:和你想像的不一樣,清代江南已經開始控制人口了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對越南開戰前後,中國對害怕的美國說了什麼?
美國盟國是如何將自己的武器技術交給中國的?原來都是中國好朋友
美國的國獸是野牛!那咱中國的應該是啥?
這個國家做了美國都不敢對俄做的事 或是在「作死」
別跟美國的風?我們的根基在中國
張召忠:美國不允許別國機艦抵近偵察,但它又是怎麼對待中國的?
最讓美國擔憂的軍火出口國不是俄羅斯,而將會是這個國家!
美國一白人對中國留學生叫喊:你們是混蛋,滾回中國
美國五大盟友齊倒向了中國:中國要啥就能給啥 美國罵叛徒也沒用
美國背後有一國家,始終是戳在美國心中的一根刺,敢怒絕對不敢打
還是不是最強的國家?中國「大鍋」讓美國玩不下去了
這個小國執意要做美國永不沉沒的航母:中國兩大狠招讓其後悔不迭
這些愛玩槍的國家元首為啥都是美國的死對頭
它是美國的小跟班,卻不顧美國警告,跟中國親密合作
中國航母,最新武器曝光,愣是給美國吃了一記,中國也不是好惹的
美國網友總結:什麼事在美國可以做,但在中國就不能做?
美國這艘無人機遭到無情的謾罵,美國喊冤,中國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同樣的錢在中國和美國都能買什麼樣的房子?
比亞迪狂妄的說:我們在美國幾乎沒有對手!
中國格言就是:人無我有,走美國的路讓美國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