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蔣經國在台灣轉型過程中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的角色?是偉大的改革者,還是為情勢所迫不得不然?

政治學理論對民主化的解釋主要有兩派。一派強調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結構性原因,亦即經濟發展會帶來都市化、教育水平提升以及中產階級的出現等,並進而促進民主文化。另一派強調行動者的策略性互動、協商,主要行動者包括反對陣營中的激進派和溫和派,以及執政集團中的鷹派和鴿派。在對台灣的研究中,兩派都提出不同解釋。


在重視行動者互動過程的分析中,有人特彆強調蔣經國在台灣民主化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強調蔣經國具有一貫的民主信念,是「由上而下」地推動政治改革。真的是如此嗎?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只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能真正讓我們理解台灣民主化的動力與原因。


強調蔣經國作為民主改革者角色的文獻,經常忽略他之前的作為:就在他宣布解除戒嚴的幾年前,發生了嚴重鎮壓黨外民主勢力的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以及次年的大審判),更不要說他更早之前是情治單位首長,是獨裁政體中的關鍵人物。是他轉變想法了嗎?

政治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統治者永遠都想要保持政治權力。面對社會要求改革的呼聲,他會考慮鎮壓成本與容忍成本何者較為巨大。一旦民間要求政治改革的壓力讓統治者無法忽視,甚至鎮壓也很難維繫其政權時,威權統治者就可能考慮實行某種改革來維持政權的延續。但當然,統治集團對於該如何面對民間壓力,也往往有不同的政治判斷,而這個統治集團的分裂,往往就是轉型的契機。透過幾個歷史關鍵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更了解蔣經國。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1. 1970年代初的「革新保台」


國民黨來台後實行嚴厲的威權統治,外省族群掌握了主要的黨政軍權力,而所謂的「中央民意代表」(「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也都是在大陸時期選舉出來的,完全不能代表本地民意。

1970年代初期,國民黨政權面臨來自內外的重大壓力,威權體制出現裂縫。在島內,國民黨內部出現人才老化問題,因而從1960年代後期就開始思考人才甄補,包括「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以及結合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力量。再者,1969年內首次舉行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黨外人士黃信介當選,加上剛選上台北市「議員」的康寧祥,他們開始相對激烈地批評政治。此外,1971年的保釣運動也開始轉向要求政治改革。


對外,先是1971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大陸,該年下半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失去國際支持並與美國關係面臨重大轉變。國民黨政府深知「反攻大陸」無望,必須向島內尋求更多的正當性,才能鞏固權力。


尤其,蔣經國即將於1972年接班,此時正在為新局面布局。這中間又出現一個重要的插曲。1970年4月26日,蔣經國以「行政院副院長」身份到達美國,在紐約遭到兩位台灣博士生黃文雄、鄭自財開槍刺殺。雖然刺殺失敗,但對蔣經國帶來極大震撼:他沒想到本省籍人士對他、對國民黨統治,有如此深的恨意。


蔣經國確實在國民黨內比較有不同想法。在1969年,蔣經國就推動一項臨時條款修正案,允許「中央民意代表」補選。他在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之後,標舉「革新保台」,在「內閣」中大舉任用台籍人士,如「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鍾、「內政部長」林金生、「交通部長」高玉樹、「台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台北市長張豐緒,以及「政務委員」李登輝等。此後,他持續在黨內和政府內培養新一代本土人才,如國民黨的中常委中,本省籍比例在1960年代為10%上下,到1972年增加到14%,1976年增加到22%,1979年為33%,1986年為45.16%。


為了讓國民黨延續統治,蔣經國試圖逐漸改變國民黨的性質,推動「黨國體制」的本土化。但與此同時,黨外的政治運動逐漸發展起來,從外面給予國民黨更大壓力。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2. 美麗島事件


從1970年代初開始,黨外民主運動逐漸成形,以組織化方式參與選舉、創辦雜誌。1977年的選舉,黨外人士進行全島串聯,最後贏得4席縣市長、21席「省議員」、8席台北市議員、146席縣市議員、21席鄉鎮市長。這場勝利讓他們逐漸成為一個非正式的政團。

面對黨外勢力的逐漸壯大,國民黨開始採取壓制行動。1979年1月21日,警備總部以「涉嫌參與匪諜吳泰安叛亂」的莫須有罪名逮捕高雄縣長余登發父子。翌日許信良、張俊宏等人齊集橋頭鄉,發動示威遊行要求釋放余登發。事後,余登發被判處八年徒刑,桃園縣長許信良被停職兩年。


但黨外運動持續前進。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辦一場示威遊行,引發激烈的警民衝突。這給予國民黨鎮壓反對運動的借口,並在事後對黨外主要領導者展開大逮捕。1980年2月,黃信介、施明德、林義雄、姚嘉文、陳菊、呂秀蓮、張俊宏、林弘宣八人在軍事法庭上被以叛亂罪判刑,其餘三十三人亦被判刑二到六年不等。


更讓人震驚的是,就在軍事審判前的2月28日,不明人士闖入林義雄家中,無情地殺害林母及雙生女兒林亮均、林亭均,唯一活口是被殺成重傷的大女兒林奐均。林宅血案成為台灣民主史上最哀傷的一頁,且至今未能破案。


很明顯,面對越來越組織化的黨外民主運動,主政的蔣經國決心要一網打盡,徹底鎮壓。但是他沒有料到的是,美麗島事件的鎮壓並不能壓制住已經崛起的人民聲音。當1980年代的布幕拉起,更多的社會力量和異議聲音開始吶喊。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3. 解嚴


首先,1980年年底舉行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黨外勢力取得良好戰果,整體得票率比1970年代更高,約為三成。尤其,幾位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的家屬出來參選「討公道」,都高票當選。次年,美麗島大審的律師辯護團多人參選市議員,如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也都高票當選。美麗島世代入獄,但律師世代和更多年輕人投入民主運動,黨外勢力已經重整出發,並確立了約三成的民意基礎,讓國民黨無法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美麗島事件後的1980年代初期,確實存在著一種恐怖氣氛:1980年2月發生林宅血案;1981年10月,海外學者陳文成離奇陳屍台大校園;而到了1983年,有數人被以叛亂罪逮捕。


黨外的街頭運動也在這一時期減少,但卻更進一步組織化。1982年9月,黨外勢力再度提出競選共同政見;1983年,不同派別分別成立「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同時,1983年「立委」選舉得票率為29.3%,高於1980年的27.9%;1985年,兩派共同成立「1985年黨外選舉後援會」,這已經是1986年9月正式組黨的先聲了。


除了政治組織,1980年代也有更多的「黨外雜誌」出現。這些雜誌報道政治黑幕、社會不公,激烈批評政府,因此也屢屢遭到查禁。但總是會有新的雜誌前仆後繼地出現。


進入1980年代後,由於政治空間擴大,更出現各種社會運動和街頭抗議,並從1983年起開始劇增:環保、勞工、消費者、原住民、學生運動,等等。據統計,從1983年到1986年,有三千起街頭抗議事件。


民間壓力之外,國民黨機器也開始逐漸損壞。首先,從1980年代初開始,蔣經國的健康就不斷惡化。其次,國民黨的統治也發生一連串危機,如1984年的「江南案」引起美國高度不滿並對台施壓,1985年發生十信事件金融醜聞,並導致「財政部長」下台。


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美國給予國民黨當局的壓力。雖然台灣和美國在1978年「斷交」,但是台灣仍然需要美國的政治支持;而1980年代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年代,也給予台灣進一步革新的壓力,以持續強化作為「自由中國」的「國際形象」。


當然,蔣經國並非黨內最保守的力量。他確實希望透過小部分改革來維持國民黨的權力;相對於黨內其他元老如黃少谷、嚴家淦和軍方的保守勢力,他更知道順勢而為,願意逐步推進改革來響應民意。


台灣的民主化,很大部分是與本土化的訴求重疊的。國民黨作為一個移入政權,絕大部分政治權力都集中在台灣少數族群的外省人身上,且堅持所謂「中央民意機構」必須維持中國法統。省籍偏差的政治權力分配結合威權統治,成為反對運動最重要的批判主軸。因此,黨外運動的民主化主張,也是要求讓政治權力本土化。


蔣經國清楚認知到這個矛盾,所以才先在1970年代,後在1980年代,以拔擢本省籍精英作為政治革新的手段,推動「黨國體制」的本土化,但這並不能滿足社會期待;直到伴隨著本土化而來的民主運動在1980年代前半期越來越強時,他才清楚知道國民黨必須進行民主化改革。


所以,1984年國民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提名李登輝擔任「副總統」;1986年三中全會,決定政治革新,並容忍民進黨組黨:在民主進步黨在圓山大飯店成立後的半小時,警備總部向蔣經國提出逮捕名單,蔣經國回答說,「抓人不能解決問題」。這一年,他也說出「我也是台灣人」。次年,他廢除長達將近四十年的「戒嚴令」。半年後的1988年1月,蔣經國過世。


他是一個看到民主化壓力,知道無法逆勢而為的聰明統治者。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4. 結論


台灣的1980年代確實是一個顛簸的年代,但相對於其他政治轉型,台灣又是一個相對比較寧靜的過程,沒有大規模的暴力與流血。這當然來自政府與反對者的摸索與智慧。


台灣的民主化並非來自蔣經國的良善,說他由上而下地「開啟」或「帶領」台灣民主化,都是不準確的。但是,蔣經國確實從1960年代末開始知道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危機,先在1970年代推動「黨國體制」的本土化來化解這危機,但當民間壓力開始超過他預期時,他以美麗島事件的鎮壓來抑制逐漸崛起的民主運動。進入1980年代,反對運動新一代精英與民眾冒著各種風險去衝撞體制,且爆發更多社會運動,讓蔣經國在考慮容忍成本和鎮壓成本的相對大小後,發現鎮壓可能是無效的,再加上個人身體健康和其他內外因素,做出了開放的「明智」決定;他也知道,這個決定可以能讓國民黨和平轉型,並且持續掌握政治權力。


而他是對的。


以上內容,來自


《時代正在改變》

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



《時代正在改變》


作者:張鐵志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國際炒家利用高槓桿做空泰銖匯率,趁火打劫
名醫大家:談五「瀉心湯」
不妨把你的優質資產,打包出售
史上最無恥的「帶路黨」
箱根,記憶里的柔潤時光

TAG:書問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的台灣民主國
黃虎旗做國旗,巡撫做總統:「台灣民主國」與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
历史上的「台湾民主国」,关于「台湾民主国「的由来
美國武力推行「民主」當休矣
中國公民被剛果民主共和國移民局帶走 未給理由
馬英九:兩岸非「國際關係」台灣是「民主國家」
中國的考試和美國的民主一樣偉大
世界上最帥最年輕的國王,為了人民自願放棄王權,並推行民主制
一國總統也喊冤,這樣的韓國政府究竟是民主還是不民主?
殷海光在大陸:追求「自由民主的新中國」
北洋悲歌:誰關閉了中國民主的大門
聞一多擁護國民黨因為「愛國」,反對國民黨為「民主」和「進步」
蔣經國:如何完成從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
台灣「學運」背後的煽動者,大都是「民主老師」
西遊天庭里的民主黨與共和黨:玉皇大帝也不省心啊!
為何美國媒體漠視「民主之春」?
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同時為這家中國企業站台,你猜是誰這麼傲嬌?
鄭若麟:當美國民眾要求民主之春的時候,我想起了張維為的「中國模式」
無奈地吶喊?川普:美國媒體「扭曲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