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居然是這樣打廣告的……據說99.99%的人都點進來看了
老祖宗居然是這樣打廣告的……據說99.99%的人都點進來看了
博物館看展覽
2016-12-07閱讀原文
時間要回到前天晚上,落後世界五千年的我正一邊啃著鴨脖子一邊看《法醫秦明》第二集(對,就是特別適合飯前觀看的那一集),在看到某個場面時,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以下話題清新脫俗,請放心觀看。)
對,就是這個台詞引人深有共鳴的場面,令我想起了那些年回家時被電梯小廣告支配的恐懼。更想起有人發出的一句感嘆:哎,要是早生個幾百年,哪來那麼多小廣告。
那麼問題就來了:古人雖然要面子地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他們真的不打廣告嗎?
顯然不是!
(不然也就沒有下文了……)
我們的老祖宗也是深諳商業之道,廣告運用的也是爐火純青:
製造噱頭、激發鬥志
這一類型廣告的典型代表就是《水滸傳》中酒家門口的「三碗不過岡」,短小精鍊,卻刺激力十足。
故事是這樣:武松路過陽谷縣的一家酒店,見酒店門口挑著一面招旗,上面寫著:「三碗不過岡」,於是一衝動立馬進去喝了三碗,想要再喝時,主人卻不賣了,體貼地說怕他醉了便過不了前面的山岡。武松一聽,心裡立馬就呵呵了。
於是一衝動,又立馬要了三碗。
這裡我們看出什麼?除了口號打得好很重要以外,商家要學會欲拒還迎,也是推銷的一大守則。
照武松的原計劃,他可能也就最多喝個六碗,但就是在商家這好心好意的好幾次「不賣」刺激下,我們心大的武松,一下連喝了十五碗。
整個故事可以濃縮為七個字:
我知道機智的你肯定已經想到了什麼,對,這種推銷方式,在現代也很常見。
最典型的就是下面這種:
當你看到這種標題的時候,腦子裡會不會閃過一個念頭:嘿,我這小暴脾氣,我還就不信了。當你產生這種「我會不會是那0.1%」的錯覺,並且點進去的時候,也就代表這種廣告方式奏效了。
口頭書面、雙管齊下
口頭,主要是叫賣、吆喝,這種方式起源很早,屈原《天問》中已經提到:「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
鼓刀揚聲便是一種邊拍打肉案邊揚聲而歌的叫賣方式。
剛開始的口頭廣告只是通過喊聲來主動吸引客戶,後來便出現了很多類似於現代說唱的叫賣方式,有調有韻,趣味十足。
到宋朝時,這種街道叫賣的方式已經十分常見了。
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夜間頂盤挑者,如遍路歌叫,都人固自為常。」
元代《百花亭》第三折中寫王煥模仿小販的叫賣聲:
這果是家園製造,道地收來也。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噴噴、紅馥馥帶漿兒新剝的圓眼荔枝也,有平江路酸溜溜、涼蔭蔭、美甘甘連葉兒整下的黃橙綠桔也,有松陽縣軟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帶粉兒壓匾的凝霜柿餅也,有婺州府脆鬆鬆、鮮潤潤、明晃晃拌糖兒捏就的龍纏棗頭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細切的新建薑絲也,有日晒皺、風吹乾、去殼的高郵菱米也,有黑的黑、紅的紅、魏郡收來的指頭大的瓜子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販到的得法軟梨條……
「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形容得十分貼切。
比起口頭的叫賣,書面顯然更省力、傳播範圍也更廣,典型代表就是:發傳單。
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銅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塊宋代青銅版便是用來印刷廣告的,印版上方標明店鋪字型大小「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間刻有一幅「白兔搗葯圖」,圖案兩側註明「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圖案下方是廣告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這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現商標的廣告。
翻譯過來基本是這樣:
短短几句話,把該說的都說了,不該說的一句沒提,這廣告技巧,就算放在幾百年後的當代,也是一點也不落後的。
印刷出來的小廣告可以上街分發,所謂世界太小,發傳單的卻總能陪你去到天涯海角。這種方式傳播力廣、簡單粗暴,但唯一的缺點是比較招人煩,員工可能會遭遇如下冷眼待遇,商家需要經常關心員工心理健康。
點擊播放 GIF/184K
這種方式就不用說了,現代人繼承得非常好,步行街上走三米就能遇到一個。
包裝到位、事半功倍
這種廣告方式,最典型的要數「買櫝還珠」。
但買櫝還珠只說的是商品的包裝,這裡提出的「包裝」還包括店面的包裝。招牌這種自不必說,還有兩樣店面廣告裝飾值得一提——彩樓歡門和燈箱。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
彩樓歡門是一種用竹木與彩帛搭建起來的廣告裝飾,流行於宋代,一般用於酒店,越是高級的酒店,彩樓歡門就越豪華。
比如《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家腳店(小型酒店)門口便有一十分氣派的彩樓歡門,這種裝飾,一方面彰顯了酒店的氣派,另一方面,也使人遠遠就能望見。
《清明上河圖》中的腳店
「哎?前面那是什麼?花花綠綠的,真好看。」
「走啊走啊,去看看。」
到了發現是個酒店,懷著好奇心吃了一頓,發現……
點擊播放 GIF/523K
但就算你出現如上表情,宣傳效果也已經夠夠的了。
除此以外,還有燈籠和燈箱廣告,這兩者都是內置蠟燭,籠或箱外寫字,晚上點亮後,遠遠可觀。
上圖中「腳店」的招牌,便是一個典型的燈箱。
彩樓歡門白天醒目,燈箱晚上奪目,二者搭配那效果,立馬甩開旁邊沒有廣告的小商家三條大馬路。
如果文字描述有點難想像的話……
這樣,就夠直觀了吧。
名人效應、利潤翻番
和現代廣告喜歡高價聘請代言人一樣,古人也充分懂得名人效應的價值,這種廣告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策》:蘇代為燕說齊,未見齊王,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於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為臣先後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為馬食。」
蘇代遊說齊國,為了得到淳于髡的引薦,用了一個例子套近乎說:「有一個人,在市場里賣駿馬,三天了一個客戶都沒有。於是他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它,可是三天了都沒人來,希望先生您能繞著我的馬看一會兒,離開時再依依不捨地回望一眼,這樣我願意奉送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照著賣馬人說的做,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暴漲了十倍。」
整個代言過程甚至沒有說一句話……
唐代房玄齡等著《晉書》:王羲之「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無獨有偶,後世的王羲之,也曾做過代言人,只不過他代言的不是馬,而是扇子。
他曾在蕺山看到一老太太的扇子賣不出去,於是就在扇子上題字,老太太一開始很生氣,大概想著:誰家小孩這麼不懂事,居然亂塗亂畫!結果王羲之對她說:「你只要說是王右軍寫的,就可以賣一百錢了。」老太太照著這話吆喝,果然,大家都爭相購買。
這兩個故事,可謂名人效應廣告里的典型,前者隱晦低調,後者簡單粗暴,但效果,顯然比現代很多請個代言人高喊著「這裡好、那裡好」、已經陷入俗套的廣告還要好很多。
古代廣告形式其實多種多樣,此處列舉的只是比較典型的幾種,但相信看到這兒大家應該也都發現了,這些廣告手段,其實古今通用。
雖然古人很聰明,現代人也很完整地繼承了這些廣告手段……
但在這個雙十一剛過、雙十二又將席捲而來的殘暴過渡時段,為了自己的荷包,我還是想對所有商家說一句:
。
。
。
。
。
。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新版「看展覽」APP上線啦!
更及時、更全面的展訊正在那裡等你!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據說,99%養狗的人都會這樣!
※76歲看上去就像50歲,國家級名老中醫原來是這樣保養的,你也可以做到!
※99%的中國人沒看過:100年前的中國,原來是這樣子的
※1800年人們對未來的預言是這樣子的
※花14.4億建了10年,這座北歐的最美監獄居然這樣重啟犯人的人生…
※據說 90% 的女人,都喜歡被這樣綁著
※腦洞大開:300年後的人類竟然是這樣的!帥爆了!
※36歲的霍建華為何匆匆娶了40歲的林心如?原因居然是這樣……
※3000年後的你是這樣的
※這樣的男人,90歲都有姑娘想他...
※幼師是這樣練成的,看哭了13億人!
※99%的人不知道小米該這樣吃,絕了!
※太形象了:70、80、90後同坐一個辦公室,竟然是這樣!
※李冰冰這樣穿成了18歲少女,哪裡像40多歲的人!
※46歲的魯豫現在看著年輕了十歲,只因為這樣做
※7年維持92斤,她是這樣做的!
※看到這樣的裸照,99%的人都覺得羞愧!
※他們是一對相差45歲的日本夫妻,當老婆知道72歲的他負債1億時,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300年後的人類是這樣的,我自己看著都害怕!
※英國警察18個月沒抓到的犯人,就這樣被3個德國退休老人干翻……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