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詳解三「酒」之使用和用途

詳解三「酒」之使用和用途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把把脈」,搜索關注後獲取更多中醫趣聞!

小編導讀

《傷寒論》在中醫界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對六經辨證體系的確立和對方劑的貢獻,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傷寒論》中講述的不同酒類的使用,趕緊看正文吧!

詳解三「酒」之使用和用途

《傷寒論》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餘處。所用的「酒」分為三類:一類是「酒」,主要用於大黃的炮製,而且主要用於要達到瀉下目的的大黃的炮製,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抵當湯三方中的大黃均是用「酒」洗。一類是「清酒」,用於藥物的炮製,如調胃承氣湯中的大黃以「清酒」洗;還用作為煎藥的溶劑,如炙甘草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煎。一類是「苦酒」,如苦酒湯,以及烏梅丸的製作過程中「以苦酒漬烏梅一宿」。

從用語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傷寒論》中用的酒分為「酒」「清酒」「苦酒」三種,那麼在《傷寒論》中出現的「酒」「清酒」「苦酒」三者所指都是什麼呢?

一、「酒」

「酒」所指的是「濁酒」,即現代的「黃酒」。高度的白酒,也就是蒸餾技術所造的酒,是明代以後才有的造酒技術,漢代的釀酒技術還遠遠達不到釀出高度白酒的水平。

所以李白斗酒詩百篇,以及《水滸傳》中武松飲酒十八碗等所提到的「酒」,大多都是這種酒精度在15度左右的「黃酒」,這也是將「黃酒」徑直稱為「酒」,而其他的則有「清酒」「白酒」的不同稱謂的緣故。

黃酒,顧名思義是黃顏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將黃酒這一名稱翻譯成「yellow wine」,其實這並不恰當。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之時,酒是呈混濁狀態的,當時稱為「濁酒」。黃酒的顏色就是在現在也有黑色的、紅色的,所以不能光從字面上來理解。

黃酒是中國的漢族特產,屬於釀造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黃酒以大米、黍米、粟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屬於低度釀造酒。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21種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數種未知氨基酸,而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氨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傷寒論》中用到「酒」的有三處,即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抵當湯三方中的大黃用「酒」洗。酒洗大黃與現代的酒大黃,也稱作「酒軍」者,並非同一概念。

大黃的主要功效是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通常大黃的品種分為三種,即生大黃、酒大黃和大黃炭。酒大黃俗稱酒軍,是取生大黃,用黃酒噴淋拌勻,稍悶,用微火炒至色澤加深時,取出放涼備用。黃酒性溫味辛,能通血脈,禦寒氣而行藥力。臨床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火邪上炎所致的頭痛頭脹、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以及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大黃用酒炒過或者是蒸過,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於瘀血證。

大黃以「酒」洗,與酒大黃尚有不同,酒大黃的炮製方法是後世才發展起來的,而《傷寒論》中的大、小承氣湯及抵當湯的大黃用「酒」洗是早期用大黃的一種炮製方法,其目的是增加大黃的瀉下攻積、逐瘀通經功能,使其通下作用發揮得更快更強,同時用在抵當湯中還能增加水蛭、虻蟲的活血祛瘀作用。

二、「清酒」

詳解三「酒」之使用和用途

「清酒」,《禮·內則》云:「酒清,白。」言古時之酒有清酒與白酒之別。《太平御覽·八四四》引《魏略》:「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唐·柳宗元《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詩:「蒔葯閑庭延國老,開罇虛室值賢人。」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九醞備聖賢,八珍窮水陸。」

宋·蘇轍《九日陰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諸子》詩之三:「庭菊兼黃白,村醪雜聖賢。」宋·陸遊《對酒》詩:「氣衰成小戶,醅濁號賢人」。金·麻革《題李氏寓酒軒》:「我亦頗解飲,聖賢時一中。」清·錢謙益《採花釀酒歌示河東君》:「請從酒國徵譜牒,為爾羅縷辨聖賢。」清·方文《飲梅周文秋庄》詩之二:「有酒頻斟酌,何論聖與賢。」這裡都以聖賢指代清酒和濁酒。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清酒不僅與白酒並存,且與濁酒相對。「清」有清稀、清澈之意,而「濁」則有稠濁、濃厚之意,「白」是指白色。

我國大部分地區至今仍流傳著家庭製作糯米酒的習慣。這種酒製成後裝入器皿中,其上面的部分微微透明,也較清稀,就是所謂的「清酒」。而下面的部分較稠濁,顏色較白而不透明,即是所謂的「白酒」,又稱濁酒。《三國演義》開篇「一壺濁酒喜相逢」所說的濁酒,即是與清酒相對之酒,也即是所謂的白酒。近代所言白酒實為無色,而非白色,是與有色之果酒、黃酒等相對之意。

漢樂府詩《隴西行》:「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問客平安不?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這裡的「清白各異樽」其實就是說有的喝的是「清酒」,有的喝的是「白酒」,就如同現在的宴會上有人喝白酒(此白酒非彼白酒)、有人喝啤酒、有人喝葡萄酒一樣。

我國廣東部分地區有婦女產後用糯米酒加入生雞蛋煮熟食用以補養虛弱的習慣,這與炙甘草湯中水酒各半煎藥,用以治氣虛血弱之脈結代、心動悸、體羸氣短等症的方法,恐怕是一脈相承的。

《傷寒論》炙甘草湯用的清酒,就是糯米酒之上層清澈部分,而《金匱要略》栝樓薤白白酒湯中的白酒,應是糯米酒之下層稠厚部分。

酒性多溫,清酒則僅是微溫而已,且微酸微甜,度數較低,與啤酒的酒精度不相上下。炙甘草湯用「清酒」與水混合煎藥,則溫行氣血,以助通脈,甚至有補虛扶弱之功。炙甘草湯在益氣補血、通陽復脈藥物的基礎上,更借清酒之溫行氣血、補虛扶弱之功,使氣血充實,經脈暢通,心神得養,則悸可止,而脈得復,故是方又名「復脈湯」。

炙甘草湯中的清酒,並非今日之白酒,若誤以為是今日之白酒而水酒各半煎藥的話,則心律失常的病症恐難以承受。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證,在四肢厥寒的基礎上又內有久寒,從所加藥物吳茱萸、生薑來看,是治療胃寒嘔吐的吳茱萸生薑湯的主要藥物。可以推斷,這裡的內有久寒是指的胃寒,所以加清酒煎煮,更增加該方的溫胃養胃的作用,當歸四逆湯不用「清酒」,是因為當歸四逆湯證的胃寒現象不明顯,主要表現在血虛寒凝,四肢厥寒,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證的胃寒現象比較明顯,所以除了加吳茱萸、生薑溫胃散寒以外,更加入「清酒」煎藥,一則使其溫胃之力增大,二則使其行血功能更強。

調胃承氣湯證是邪熱在胃腸,用調胃承氣湯治療意在清透胃腸實熱,承順胃氣,恢復胃腸虛實更替、通降下行的功能,其中的大黃用「清酒」洗而不是像大、小承氣湯中用「酒」洗,其目的不在瀉下內實而在清徹無形邪熱,用「清酒」洗既能增加大黃的通行清瀉功能,又能護養胃氣,達到既能夠清除熱邪,又不損傷胃氣的目的。

三、「苦酒」

漢代文獻有很多地方提到「苦酒」。《釋名·釋飲食》中說:「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用「苦酒」入葯療疾的記載。

《晉書·張華傳》中記載:陸機嘗餉華鮓,於時賓客滿座,華髮器,便曰:「此龍肉也。」眾未之信,華曰:「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既而五色光起。機還問鮓主,果云:「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狀殊常,以作鮓,過美,故以相獻。」 此記載頗似現在生魚片蘸醋以後出現的虹一樣的顏色。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酢法》:「烏梅苦酒法:烏梅去核,一升許肉,以五升苦酒漬數日,曝干,搗作屑。欲食,輒投水中,即成醋爾。」這是一種醋的保存方法,類似於「固體醋」,烏梅在苦酒,即醋中浸泡以後,更增加了醋的酸味。

《列仙傳》:「主人酒常酢敗。」酒常酢敗其實就是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俗語,做醋不酸做酒酸,這裡「酢」仍舊是「醋」的意思。

宋·梅堯臣《依韻和劉比部留別》:「春雲已泊簾,濃淡半晴天。沙草微抽綠,林枝遠帶煙。況茲逢晚景,那更送歸船。苦酒聊為酌,無勞辨聖賢。」其中「苦酒聊為酌,無勞辨聖賢。」字面大致意思是隨便小酌一點苦酒,即醋,不需要也不能夠分辨出其到底是清酒,還是濁酒。內涵是自己做錯了事情,犯下的過失,這杯苦酒就自己咽下去,不再去過多地追究對錯。

清代注家說「苦酒」即醯,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醋,這個說法比較靠譜。

但有權威性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卻認為是「苦酒」是劣質味酸的酒,並引《太平御覽》卷八六六引《魏名臣奏》劉放的「今官販苦酒,與百姓爭錐刀之末,宜其息絕」一語為佐證。

將「苦酒」視為劣質酒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第一,《釋名·釋飲食》中說的「淳毒」,是形容味道醇正厚重,並非質量低劣的意思;而「酢苦也」云云,正是醋的特點。第二,《魏名臣奏》中劉放說的「官販苦酒」與民爭利,既然是爭利就不會用劣質產品,否則利就無從獲得。第三,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中墨書盛「苦酒」與墨書盛「鹽」「醬」的餐具同時出現,顯然「苦酒」「鹽」「醬」都屬調味品,那無疑「苦酒」應該就是油鹽醬醋等調味品之一的醋。

在《傷寒論》中用「苦酒」處有二。一處是第312條「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苦酒湯方以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以上二味,內半夏於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該方的煎服方法比較特殊,以半夏為主葯,「苦酒」、蛋清作為煎煮溶劑,以蛋殼置刀環上加火煎三沸,可見其煮得非常輕,取其祛痰、斂瘡、利咽的功能。「苦酒」也就是醋,在這裡的主要作用是斂瘡,方劑以「苦酒湯」命名,說明「苦酒」在該方中起著斂瘡止痛的主要作用。從其用藥和煎煮方法可以看出,本方是一個民間驗方。

另一處是在第338條烏梅丸的炮製方法中,「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酢法》中就記載了以苦酒漬烏梅做成方便保存和攜帶的固體醋,烏梅本就味酸,經苦酒浸泡後後期酸味更重,烏梅丸是治療蛔厥兼主久利的藥物,烏梅經過苦酒浸泡,取其酸味能夠安蛔,以及酸味能斂,可以斂腸而止久利。

友情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把把脈」,小師妹在這裡等你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把把脈 的精彩文章:

40款常用的基礎方劑,讓你更好的了解中醫
食葯同源,每周食用,補益作用
試試這8款菜式,冬天也要讓你美美的!
經方運用的三種模式,細聽詳解

TAG:把把脈 |

您可能感興趣

關於鐵莧菜的食療用途講解
埃及香料之旅(二)用途
硃砂根的三大用途
啤酒和食鹽的用途可不簡單
俞府穴的位置與用途講解
路邊攤賣的農用和家用小工具,你知道用途的有幾種?
中極穴的治病用途及配伍應用
黃連的藥理用途與食用禁忌介紹
常用消毒液用途區分
鵪鶉肉的營養及食療用途介紹
『』鹽除了食用 還有大用途『』哪些你不知道
揭秘化妝品你不知道的用途
實用!逍遙丸的八大用途
航母的「非典型」用途
關於三色堇的用途有哪些
過期的精油 教你一些不知道的用途
你不知道的化妝水用途和功能竟然還有這些用處!
牛裡脊的食療用途與營養介紹
太空豆的五種另類用途,你需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