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英国不明飞行物调查员:中国孔明灯太让人烦恼

英国不明飞行物调查员:中国孔明灯太让人烦恼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美國空軍藍皮書計畫14號特別報告》中保留著美國空軍對美國境內不明飛行物相關調查的原始資料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今天,我們可以在「倫德爾沙姆森林」(Rendlesham Forest)公園內的一條「UFO路」來追溯當年的大規模UFO目擊事件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今天的很多飛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不明飛行物,比如這架X-47B無人機,拍攝於美國加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在英國國防部的不明飛行物調查中,從遠處看到的中國式孔明燈令調查人員煩惱不已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尼克·波普(NickPope)曾經在英國國防部的一個部門擔任不明飛行物(UFO)調查員,該部門現已撤銷。他表示,是時候重新恢復這個部門了,不過其中的原因與「小綠人」無關。以下便是他講述的身為UFO調查員的故事。


尼克·波普:


1950年,英國國防部首席科學顧問亨利·蒂澤德(HenryTizard)爵士對報紙上關於UFO目擊事件的報道產生了興趣。他告訴國防部的官員,不能忽視這一問題,當務之急是進行一次合理的科學研究。在他的要求下,一個小型的委員會成立了,這就是「飛碟工作小組」(Flying Saucer Working Party)。


1951年1月,飛碟工作小組發布了報告,指出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可以解釋為誤認、惡作劇或錯覺等,並建議未來不能將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此類事件的調查。然而,就在第二年,英國皇家空軍(RAF)的飛行員和其他一些軍隊人員聲稱,他們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一次演習中見到了不明飛行物。這些物體似乎具有無與倫比的速度和飛行能力;有些還受到了軍事雷達的追蹤。1953年,英國國防部決定對所有這些不明飛行物的報告進行調查。不過,他們這麼做倒不是因為擔心來自外星的「小綠人」。

我為英國國防部工作了21年。從1991年到1994年,我被安排到新的部門,工作內容就包括調查這些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退一步說,這是一份很令人著迷的工作。


不明飛行物可以指任何未經確認的飛行物體——不一定是來自地球之外。英國國防部的調查主要目的是確定是否存在任何威脅的跡象,而我們考慮更多的是俄國人,而不是火星人。有說法稱,一些目擊事件可能是蘇聯的間諜飛機或轟炸機在刺探我們的空軍防禦,試圖對我們的雷達系統、飛機和飛行員的效率進行評估。英國政府的 立場在本質上與美國是一致的。從1947年開始,美國空軍(USAF)就開始對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進行調查,後來就有了著名的藍皮書計畫(ProjectBlueBook)。


在這些現實版《X檔案》的調查中,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工作。某一刻我可能在為國防部媒體辦公室草擬一份報告,以應對記者的提問;下一刻就可能在給一個孩子回信,給他提供一些用於學校項目的資訊;或者在地圖上圈出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的發生地,尋找某種模式。如果哪位下議院議員詢問到這一項目,我們會放下所有工作,向國防大臣作詳細的匯報,使他們能以一種禮貌、基於事實卻又有點不屑一顧的方式進行回答。


當有新的目擊報告出現時,重複的調查工作就開始了:與目擊者交談,檢查雷達錄音帶,分析照片和視頻——如果足夠幸運能拍到的話,那還不是一個人人都有行動電話的時代。整個過程並不像科幻電影裡那麼酷炫。


我們為目擊事件尋找常規的解釋,試圖將它們與氣象氣球、隕石雨、火箭回收和其他一大堆可能會被人誤認為不明飛行物的東西聯繫起來。

外星人與不明飛行物


儘管英國國防部並不想承擔尋找外星人的工作,但因為流行文化的緣故,他們被認為具有了這份職責。多年以來,各種書籍、電影和其他媒體都將「不明飛行物」等同於「外星飛船」。許多人相信,政府正在掩蓋一些關於不明飛行物的事實。這一點,加上英國國防部本身就是一個很神秘的機構,使許多人開始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場可怕的陰謀之中。


很顯然,英國國防部對該項目的真實目的,以及他們所涉及的工作內容都輕描淡寫,但我覺得,我們並沒有把任何墜毀的不明飛行物藏在什麼地方。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接觸過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在該項目調查的大約12000件目擊報告中,有大約5%還未得到合理解釋。我們對警察、軍人和飛行員等人群的目擊事件更感興趣,特別是如果存在一些確實的雷達證據,或者有影像和圖片資料,我們的技術人員就能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英國最著名的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發生在1980年12月,並持續了3天時間,合稱為「倫德爾沙姆森林(Rendlesham Forest)事件」。在本特沃特斯(Bentwaters)和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空軍基地附近,有人看到了一個不明飛行物,後來它降落在附近的森林裡。英國國防部稱,降落地點的輻射水平似乎「比平均背景顯著高得多」。英國國防部和美國空軍的調查員(本特沃特斯和伍德布里奇都是美國的基地)分別進行了調查,但都沒有最終結論。

另一個令人著迷的案例通常被稱為「科斯福德事件」(Cosford Incident),發生在1993年3月30日和31日。在連夜的6個多小時內,調查人員接到了多個目擊報告;目擊者包括某個空軍基地的軍警和另一個基地的氣象官員。後者描述稱,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飛行器,緩慢地從基地上空飛過,同時發出低頻的嗡嗡聲,然後突然加速飛走,速度比軍用飛機快許多倍。


儘管有這些難以解釋的案例,但我們還是對外星飛船等說法持懷疑態度。在英國政府一份代號為「Project Condign」 的絕密情報評估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替代的理論。這份報告證明陰謀論者有些觀點是對的,不過並不能證明他們所相信的陰謀論。英國政府——我推測還有其他國家的政府——確實隱藏著有關不明飛行物的信息,但並沒有關於外星人的資訊。「沒有證據顯示這種現象含有敵意或者處於某種控制之下,或者與自然的物理力量有什 麼不同,」報告中如此寫道。該報告完成於2000年,並於2006年公開。


更有可能的是,我們面對的是罕見的大氣現象。而且,英國國防部的科學和技術人員認為,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現象將能夠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正如「Project Condign」報告最後的總結中所說:「未來的研究應該著重關注等離子體各種性質的適用性,使其能夠應用於新的軍事技術。」


這就是有關不明飛行物的「終極陰謀」。對任何國家的軍隊來說,一種能被製成武器的自然現象毫無疑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009年,在接近60年的官方研究和調查工作之後,英國國防部砍掉了不明飛行物項目,這也是一系列國防削減的一部分。沒有發布任何公告。相反,這一新聞是在國防部網站上一份聲明修改時被人發現的,之前的聲明曾告知人們應該如何報告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


新的聲明這樣寫道:「英國國防部對外星生命的存在與否不發表意見。不過,過去50多年來,沒有任何不明飛行物報告揭示出聯合王國受到潛在威脅的證據。」聲明接著宣稱,對不明飛行物的研究目前被認為是「對國防資源的一項不合理利用」,並且從2009年12月1日開始,所有調查工作就將停止。英國國防部甚至不再回應任何有關目擊到不明飛行物的報告。


新一季的「X檔案」?


既然沒有了可以聯繫的官方機構,一些不明飛行物目擊者開始找到媒體,另一些人則聯繫「英國UFO研究協會」等民間組織,但大多數人根本不會報告他們的目擊事件。對於想要研究這一課題的科學家或學者,無論他們偏愛的是天文學、氣象學抑或是心理學的解釋,都會發現自己缺少一個核心的數據庫。因此這項研究就顯得非常困難。


先把學術研究放在一邊,隨處可見的無人機也在時不時提醒我們:我們應該對大氣層中的所有一切有更多的了解。無人機可以用於間諜活動,一些安全分析人士已經表達了擔憂:恐怖分子可能利用無人機攜帶炸藥,或者用無人機撞擊商用客機。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無論我們是否相信外星訪客的存在,我們都應該對這個持續了近70年的謎題感到好奇。對知識的渴望正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的關鍵。此時此刻,或許正好有一場奇妙的事件發生著,被一個業餘愛好者無意間看到,或者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


未來如果有新的不明飛行物項目,那將比舊項目更加目標明確,而且可能更傾向於事件的過濾,而不是什麼都調查。舉例來說,在舊項目的最後幾年裡,英國國防部收到了數百件中國式孔明燈的目擊報告,這令調查人員苦惱不已。在對最有價值的新報告進行調查的同時,類似「倫德爾沙姆森林事件」和「科斯福德事件」等經典案例也將繼續調查下去,就像警方在處理懸案時的程序一樣。新項目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來進行,因為英國國防部已經擁有調查不明飛行物的一切條件,無論是軍事雷達系統,還是圖像分析專家,都一應俱全。


公眾對此有巨大的興趣。當英國通過自己的《資訊自由法案》之後,英國國防部收到的最多要求便是公開有關不明飛行物的資料。在公眾熱情的推動下,英國國防部陸續公開了許多機密的不明飛行物資料。將近60000頁的文件中,包括了來自民眾的目擊報告和此前許多涉密的國防部文件。每一次有不明飛行物的文件解密,都會成為世界各地新聞頭版報導的內容。今年,英國國防部將公布最後一組相關文件。(任天)


【延伸閱讀】西媒:靠化石還原恐龍不靠譜 恐龍模樣或顛覆傳統觀念


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導西媒稱,想象一下,數百萬年以後,當外星人來到地球,試圖通過化石來復原今天的生物,他們畫出來的猿猴、大象或鳥類會跟現在一樣嗎?人們肯定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真正的恐龍是否和古生物學家描繪的,或者電影中所呈現的一樣?已經滅絕的物種能否複製?古生物學家的描繪是否嚴謹?是否存在嚴重錯誤?如今霸王龍的形象已經為人們熟知,假如人們回到白堊紀並且遇到一隻真的霸王龍,能否一眼認出來?


西班牙《趣味》月刊10月號刊登題為《外星古生物學》的文章稱,想象一下,假設外星的古生物學家來到地球尋找化石。人類文明已經消亡了數百萬年,地球上幾乎所有動物都在一場星際戰爭中滅絕。這些外星科學家嘗試著利用化石複製我們這個時代的動物,例如牛、大象、鳥和猴子等。那麼結果將會如何?


文章稱,也許這有些異想天開,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雖然外星科學家和藝術家掌握著先進技術,但卻不具備有關地球動物的生活模式和真實外貌的必要資訊。此外,由於受到自身習慣的限制,因此很容易犯下錯誤。


例如,他們只找到一頭河馬的頭蓋骨化石,並在上面發現了這種食草動物用來恐嚇敵人的長牙。於是他們就認為這種動物可能是那個時代最危險的超級掠食者。巨大的下頜骨和駭人的牙齒也是佐證。由於並不了解河馬的皮膚、脂肪和其他軟組織,他們只能根據頭蓋骨來推測河馬的外貌。


再舉個例子,外星來客在研究一個狒狒的頭蓋骨時發現,牙齒上面和有毒動物一樣佈滿細小的管道。於是他們推斷,這種靈長類動物能向獵物體內注射毒液。由於他們並不了解狒狒的毛皮、耳朵和嘴唇,因此把它們描繪成一種瘦骨嶙峋、面目恐怖的動物。


文章稱,古生物家達倫·奈甚與古生物藝術家C·M·柯塞曼、約翰·康韋和斯科特·哈特曼合著的《所有的昨天》一書充滿了奇思妙想,對有關人類過往歷史的舊觀點發起了挑戰,同時表現出作者對人類發展的敬意與熱愛。從科學角度出發,這本書也頗為嚴謹。該書非常值得恐龍愛好者一讀,因為它有助於了解古生物複製是如何隨著新發現的不斷湧現而向前發展,又是如何因為受到缺乏想象力和保守主義的局限而陷入停滯。


奈什指出,複製一個已經滅絕的動物並非一件可以自由發揮的藝術作品,在提起畫筆之前需要參考大量研究資料。將一具骨架連接起來,並在正確的位置添上肌肉,最終使其具有科學價值,絕不是一件憑感覺就能完成的任務。專家雖然在滅絕動物的體型和某些肌肉特徵等方面會有不同意見,但在這方面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現在霸王龍等食肉恐龍的大腿比過去要粗得多。專家經過數次研究發現,食肉恐龍的大腿和尾巴根部的肌肉體積可能非常龐大。因此比起科學家過去的觀點,這些巨型獵食者應當站得更穩、跑得更快。食草恐龍尾部的體積過去也被低估了。科學家以前根據化石認為它們的尾巴就像鴨嘴一樣。現在的古生物藝術家都會把食草動物的尾巴畫得更加粗大。


布滿皺褶和疤痕的皮膚才是最大的難題,因為皮膚很難變成化石,但是動物的外貌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皮膚。此外,還要考慮到能使身體產生曲線的皮下脂肪,以及覆蓋在皮膚上的鱗片、甲殼、羽毛等。在這個階段,一個小小的錯誤或疏忽都會讓古生物藝術家畫出一個怪物。


在某些情況下,古生物藝術家會憑空想象某種滅絕的動物身上覆蓋著羽毛或者毛髮,但卻沒有實證。他們擔心被指責不夠嚴謹、耍小聰明。但他們也不希望作品與大眾普遍認為的樣子相去甚遠。例如,有些人認為長著羽毛的恐龍形象非常可笑,「就像母雞一樣」。羽毛遮蓋了骨骼突起和肌肉組織,古生物藝術家為了畫出恐龍的形象可謂煞費苦心。也許他們只畫出了一部分羽毛,其實並不多——尾翎、像莫西乾頭一樣的冠羽、脊背上稀疏的羽毛。


文章稱,有些插畫家依然習慣於給恐龍畫上裸露的皮膚或者鱗狀皮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恐龍的皮膚都被畫成緊貼著骨骼。其結果就是一個骨骼和肌肉形狀畢露的怪物,最終變成《所有的昨天》作者口中的生物塑化動物。


電影《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當中的迅猛龍就是生物塑化恐龍的最佳例證。這些由好萊塢創造的恐龍的皮膚清晰地顯露出下頜骨和頭蓋骨的形狀。迅猛龍的爪子也是瘦骨嶙峋。甚至連能夠減輕頭骨重量的凹陷或空洞都能看得出來。在電影裡,迅猛龍的皮膚是鱗狀的,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科學界普遍認為其身上覆蓋著羽毛。


雖然《侏羅紀世界》風靡世界、影響頗廣,但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部科幻電影。然而,在專門為科學愛好者創作的書中,在自然博物館的展櫃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類似於生物塑化動物的複製模型。


受到這一趨勢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就是翼龍。在這種早已滅絕的飛行爬行動物的族群中,最著名的當屬翼手龍和無齒翼龍。絕大多數翼龍的化石都被一層由粗纖維構成的羽毛覆蓋,然而它們呈現在人類面前的形象卻通常是皮膚裸露、瘦骨嶙峋,毫不符合空氣動力學。


文章稱,可以確定的是,在現存的動物中,連爬行動物都不會把骨骼的形狀暴露在外。超越生物塑化動物的形象,利用舒緩而自然的線條將滅絕動物呈現給世人,對很多古生物插畫家而言都是一個挑戰。雖然可能受到傳統畫法擁躉者的嫌惡,但是為恐龍畫上羽毛得到了最新發現的佐證。現在越來越多的插畫家為恐龍畫上了羽毛或毛髮、圓潤的面龐、皺紋甚至皮下厚厚的脂肪。總而言之,現在的恐龍不再那麼恐怖,變得更加真實。


另一方面,新的美學流派也不再那麼牴觸古生物學的嚴謹,而是採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最近20年來出土了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化石證據顯示這些恐龍身上確實覆蓋著羽毛或毛髮。在很多標本身上都發現了羽毛,或者說類似於毛髮的原始羽毛結構覆蓋動物全身的情況。這些恐龍從頭到腳都長滿了羽毛,比我們印象中的恐龍顯得更加壯碩和圓潤。


包括迅猛龍在內的某些恐龍前肢的形態非常像鳥類長滿羽毛的翅膀,與以往電影或者插畫作品當中呈現的瘦骨嶙峋的爪子相去甚遠。每年都會有新的皮膚化石出土。因此古生物藝術家在決定是否給恐龍畫上羽毛或者鱗狀皮膚時,掌握更多資訊作為合理依據。還有的恐龍一部分皮膚裸露,一部分皮膚覆蓋著羽毛。例如,一種在西伯利亞發現的被命名為「Kulindadromeus」的恐龍頭部和軀幹長滿羽毛,但尾巴上卻是鱗狀皮膚。這種與鳥類之間的進化距離較大的小型食草恐龍的皮膚情況非常複雜,不同區域的皮膚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徵。


種類最多的鸚鵡嘴龍的大部分身體被鱗片覆蓋,但尾巴與下背部卻有鬃毛狀的結構。這種體型巨大的有角恐龍長著像鴨子一樣的嘴,留下的化石標本顯示出其皮膚主要是鱗狀皮膚。


以長頸著稱的蜥腳類恐龍留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裸露著像大象一樣的皮膚。然而,古生物學家在蜥腳類恐龍的蛋化石中發現了有著鱗狀皮膚的胚胎。有些蜥腳類恐龍擁有由皮內成骨形成的裝甲,有些的背上擁有尖刺。


有關最著名的恐龍——霸王龍是否長羽毛的問題,目前還沒有皮膚化石標本能夠給出最終答案。然而,古生物學家已經為霸王龍的中國表親找到了答案。無論1.5米長的帝龍,還是生活在1.25億年前的身長超過9米的龐然大物羽王龍,身體上都覆蓋著羽毛。掌握最新資訊的古生物藝術家很清楚,如果存在疑問,就運用親緣關係規則。如果無法確定所要描繪的動物皮膚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就依據其近親來描繪。


文章稱,《所有的昨天》幾乎談到了上述所有有待解決的問題。該書回顧了恐龍的形象在科學繪畫當中的發展歷程。書中展示了紐約藝術家查爾斯·奈特的大量作品。奈特以描繪史前動物著稱,他的作品就是數十年來這些史前巨物在大眾心目中的外貌發展過程的縮影。該書還對上世紀90年代初爆發「恐龍熱」之後出現的複製恐龍進行了分析,並以《侏羅紀公園》為例,剖析了這些複製作品在骨骼和毛髮方面出現的錯誤。插畫家通過作品告訴讀者化石所包含的資訊是多麼容易被人們誤解。例如,總是充滿新奇想法的古生物藝術家在見到蜂鳥的骨骼化石,很可能會認為它們屬於一隻吸血蝙蝠。蜂鳥的喙就像鑽頭,腳趾蜷縮在一起,翅膀短小,看似根本不適合飛行。看到蜂鳥的骨骼,很容易就會讓人聯想到依靠吸食大型哺乳動物血液為生的吸血蝙蝠,但事實並非如此。


文章稱,人們何時才能確認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恐龍或其他滅絕動物的形象是正確無誤的?人們何時才能認清它們的真實面貌?或許這些問題的答案還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夠找到。然而,在化石挖掘、科學研究、繪畫等領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插畫家具有推陳出新、摧枯拉朽的精神。滅絕動物的形象已經越來越接近它們真實的面貌,這是毋庸置疑的。(編譯/劉麗菲)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侏羅紀世界》海報。(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6-03-27 00:10:01)


【延伸閱讀】美科學家合成最小基因組 向生命之謎邁進一步


參考消息網3月26日報導外媒稱,美國科學家抽絲剝繭,將生命形態回歸其本質——他們通過人工合成創造出了一種細菌。這種細菌擁有生長繁殖所必須的最低限度的遺傳資訊。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24日報導,由基因學先驅克雷格·文特爾帶領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Syn3.0,即「最小合成細菌細胞」。這是他們在2010年創造的Syn1.0的升級版。Syn1.0是首個由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利用化學物質合成其基因組的活細胞。


研究人員希望,Syn3.0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合成生物學家出於特定目的——如生產藥物或生物燃料——向之添加基因。不過創造Syn3.0的更直接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基本生化機理。


文特爾表示,由美國《科學》周刊發表的這項研究揭示,人類在生物學知識方面存在「令人吃驚的」空白。


研究小組最初的思路是利用科學文獻中的資訊來設計一個最小細菌基因組,但以失敗告終。他們轉而研發基於絲狀支原體的Syn3.0,通過逐個剔除並觀察結果的方法來搞清絲狀支原體901個基因中有哪些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小組將非必要基因一一剔除,最終得到了473個生長複製所必需的基因。


隨後,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由473個基因進行編碼的基因組,並將其移植到另一種細菌山羊支原體中,該支原體自身的DNA已被移除。合成基因組接管了宿主細胞的生物學運作,並產生了一種強壯的細菌。


法新社3月24日報導稱,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能夠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最小基因組。這一基因組包含的必要基因足以維持機體運轉及自我複製,這是人類向解開生命創造之謎邁出的一大步。


與人類攜帶的兩萬個基因相比,這個名為Syn3.0的人造細菌基因組僅有473個基因。


首席研究員、人類基因組排序先驅克雷格·文特爾與克萊德·哈欽森及同事,尚未確定其中149個基因的具體功能。不過,研究人員在其他生物體中發現了數個潛在同源基因。這表明,這些基因對功能待定的通用蛋白進行編碼。


文特爾解釋道:「回答關於生命基本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獲得最小基因組。而這麼做的唯一方法或許就是嘗試人工合成一個基因組。」


於是科學家們將目光對準了支原體,因為這是在能夠自我複製的細胞中,已知的擁有最小基因組的細菌。


文特爾說:「假若你對飛機一無所知,現在要研究一架波音777,你試著通過移除飛機零件而找到它們所對應的功能。你將右翼的引擎移除,飛機仍能正常起飛降落。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東西是非必要零件,而在你移除另一個引擎之前,你都無法察覺到它的重要性。這就是生物學領域不斷上演的一幕,即我們最初認為的非必要成分可能是成對基因中的一個,直到我們將它的對應物移除後,才能發現它的必要性。」


研究得到的一個關鍵結論就是,某些最初被劃為「非必要」的基因,實際上作為第二基因也執行了同樣重要的功能。這就意味著,在最小基因組中,我們必須保留成對基因中的一個。


最小基因組不包括能夠修改和限制基因組的基因,而且也沒有編碼脂蛋白的大多數基因。不過,最小基因組囊括了幾乎所有參與讀取和表達遺傳資訊、以及跨代保存遺傳資訊的基因。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資料圖:基因雙螺旋結構CG模型圖。(資料圖片)


(2016-03-26 11:34:00)


【延伸閱讀】美國研發低成本迷你協和客機:三小時跨大洋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騰訊太空訊據國外媒體報道,一家位於美國丹佛的公司正在研發一種低成本的超音速客機,堪稱迷你協和客機,工程師們希望藉此使得超音速旅行進入到尋常百姓的生活。迷你協和客機共四十座,從倫敦到紐約僅需3.5小時,每票僅5000美元。丹佛公司表示已經開始製造原型樣機。研發人員布萊克表示迷你協和客機將快於所有客機,並且機票費用僅相當於普通商務艙。根據模擬情況來看,迷你協和客機將比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更加高效,噪音也更小。


其中的四十個客座將分成兩列單人座,使每個乘客都能享受窗邊和走道邊的福利。同時為了減少重量,每個座椅不具備放倒成床的功能。為了縮短飛行時間,迷你協和客機將在60000尺的高度飛行,因此乘客們還可以在享受普通客機2.6倍高速的同時欣賞地面上的景色。布萊克表示大約有500條路線適合博姆飛機的情況,包括從聖弗朗西斯科到東京以及從洛杉磯到雪梨這兩條路線。


目前該公司正在丹佛的飛機庫進行研發試驗,他們將噴射引擎、碳化纖維、先進的設計軟體以及風洞試驗相結合,力圖製造出理想的樣機,並計畫於明年在丹佛百年機場進行第一次試飛。他們還請來了太空人斯科特-凱里作為顧問。目前跨國飛行普遍意味著時差感以及時間的浪費,但是超音速客機將使得這一情況完全改變,尤其是迷你協和客機還將比協和式客機便宜得多。


目前曾投入商業使用的超音速飛機只有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和圖波列夫設計局的Tu-144客機,後者因安全和開支問題很快就不再使用。協和式客機是英法合作的項目,包括六架樣機在內總共有20架飛機,法國航空公司和英國航空公司各得七架。這一項目沒能賺取利潤,反而開支巨大。但由於其突出的飛行速度,最終協和式客機還是有了高購買力的顧客基礎,也從而開始獲利。這一機型被視作航空風向標以及工程學奇蹟,但其昂貴的開支也飽受爭議,最終於2003年不再使用。(羅輯/編譯)


(2016-03-25 12:03:22)


【延伸閱讀】最新發現銀河系膨脹區域存在神秘系外行星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膨脹區域探測到一顆類似土星的太陽系外行星,圖中是絢麗的銀河系圖像。


騰訊太空訊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天文學家在銀河系膨脹區域探測到一顆新的系外行星,這顆神秘天體質量在土星和木星之間,環繞一顆太陽質量一半的恆星運行,該恆星距離地球22000光年。


這顆恆星是OGLE-2014-BLG-1760,該發現是通過研究光線移動掠過系外行星變化得出的,這項技術叫做引力透鏡。當光線在質量足夠大的天體前方移動時,來自該天體的引力很大,導致周圍的時空發生彎曲。這意味著在該天體周圍的光線路徑也發生彎曲,類似於眼鏡鏡片使光線彎曲的效果。


在太空環境中這意味著來自其它天體光線路徑的較大質量行星將彎曲周圍的光線,並使其看上去更加明亮。使用引力透鏡技術,天文學家能夠探測到銀河系膨脹區域附近類似土星的一顆系外行星。


微引力透鏡並不依賴於主恆星的光線,意味著該技術可以探測到行星,甚至當主恆星未被探測到。美國聖母大學阿帕娜-布哈塔查雅哈(Aparna Bhattacharyaha)帶領一支國際研究小組使用微引力透鏡方法探測到一顆環繞透鏡恆星的氣態巨行星。


這顆透鏡恆星發現於2014年8月,被命名為OGLE-2014-BLG-1760。這是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探測到的第1760個微引力透鏡事件,OGLE是一項華沙大學為基礎的波蘭天文計畫,搜尋暗物質和太陽系外行星。


研究人員探測到來自OGLE-2014-BLG-1760的一個強烈光彎曲信號,猜測它可能是由於存在一顆氣態巨行星所導致的。依據這項研究,這顆系外行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80倍,它環繞主恆星的距離相當於地日距離的1.75倍,主恆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0.51倍。這顆恆星距離地球大約22000光年,暗示著該行星系統很可能處於銀河系膨脹區域。(悠悠/編譯)


(2016-03-25 12:01:00)


【延伸閱讀】未來3年我國公眾可賞到2次月全食和2次月偏食

英國不明飛行物調查員:中國孔明燈太讓人煩惱

資料圖:月食(騰訊太空配圖)


新華社天津3月24日電(記者周潤健)23日晚,一次半影月食在天宇悄然發生,月亮看上去比平時略微「昏暗」一些。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林願表示,半影月食觀賞性一般,如果人們預先沒關注預報,又不刻意去觀察變化不明顯的月光,就會感覺跟平時的圓月幾乎沒有什麼兩樣。相比於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值得期待。未來3年,我國公眾可賞到2次月全食和2次月偏食。


據了解,地球的影子分為「本影」和「半影」。月球在圍繞地球運行中,如果全部進入地球本影時,就會發生月全食。如果月球從地球本影邊緣掠過,只有部分進入本影,便發生月偏食。當月球進入地球半影時,這個半影只能遮住投射到月面的一少部分陽光,就會發生半影月食。


林願介紹說,半影月食發生時,月面不會出現月偏食時那種明顯的虧損,也不會出現月全食時那種古銅色的紅月亮。只是月面稍稍有點變暗,一般肉眼很難察覺出來。


天文預報顯示,2016年天宇共發生三次月食,但遺憾的是都是半影月食。


不過林願表示,日月食有規律,一年最多七次。在這7次食中,有4次日食和3次月食,或者5次日食和2次月食。在有些年份可能少到只發生2次食。但最常見的是發生2次日食和2次月食。因此,公眾要想欣賞到精彩的月食不會等得太久。未來3年,我國公眾可以欣賞到4次「天狗吃月」,月偏食和月全食各2次。


2次月偏食發生的時間是2017年8月8日和2019年7月17日。2次月全食發生的時間為2018年1月31日和2018年7月28日。


(2016-03-25 12:00:00)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