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健脾濕自盡
關於脾生濕,何為濕,何為正常的濕氣,正常的濕是一種什麼樣的濕,它有什麼特性?何為不正常的濕?大千老師在講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中給出了詳細了解答,故把該部分內容摘取過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此有疑惑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所謂的中央生濕,這個濕我們學中醫都知道風寒暑濕燥火,這都再熟悉不過了,我好像看過教材關於濕的一些解釋,忘了是怎麼解釋的,大家說一下教材怎麼解釋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從氣團的角度講一下濕的概念。熱好理解,就是發熱嘛,風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狀態。濕怎麼理解呢,濕有生理的濕和病理的濕兩種,體內要有濕,如果沒有濕那就燥化了,對身體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濕就是氣機凝滯,也不好,如果大家沒人打字,我就從氣團的角度來解釋一下;所謂濕,它指的就是一團緩和之氣,我們知道脾是生濕的,升清降濁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氣中濕潤的環境,如果說完全燥的話就沒有生機了,所以對於濕,可以理解成緩和流暢濕潤的生機之濕,這就是生理的濕或者叫五行之濕或正濕,而不是寒暑燥濕風火之濕,正濕是緩和流暢而又有生機的,這個非常重要。
緩和代表濕的第一屬性,它不急不烈,沒有偏激而是緩緩和和的。咱們知道脾主濕,也就是說的脾的緩和之氣,所以說脾病無急症嘛,《傷寒論》上也有嘛,太陰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為太陰脾臟稟的就是緩和之氣,它和肝氣是相對應的,肝氣是急的,急勁之氣,急而強勁,脾始終是緩和之氣,所以能徐徐的導清氣上蒸,即便是脾虛導致的慢驚風那麼也是慢驚風,它也不是急驚風,急驚風一般是肝氣勁急之氣導致的,這是濕氣的第一要義,濕著緩也,這個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腦子裡,不然的話後面的關於脾證沒辦法進行了。你看我們說一個人的脾氣好,不急不燥,穩穩噹噹,這是脾氣好的表現。
反之說的脾氣急,那麼不是脾氣急,而是肝氣急,是因為脾氣虛而肝氣急,是脾虛而肝旺的表現,還有凡是脾氣緩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寬體胖,因為急是筋,緩是肉。如果說這人一身懶肉就是這人脾過於緩,沒有急氣跟著,渾身就是懶肉,我們沒有說「懶骨、懶筋」的,所以說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氣是寬厚的、緩和的,代表穩定的。大河緩緩的流動不像小溪一樣嘩啦啦的,這就是緩和而穩定,這個氣緩下來之後啊,他就沒有太多的變化,所以說要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必須脾氣好,這是一個大的前提,脾氣不好很多事情沒有辦法來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凡是做大事都要歷經坎坷磨難的,持之以恆,如果沒有脾氣的緩和穩重之氣,那很難想像的,這就是說脾氣是濕氣的代表,這個濕就是緩和。
我們看一下,中醫基礎上是這樣說的:濕性重濁,重著沉重、重著之意,為水類,所以濕邪致病都有沉重重著的感覺,像頭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這說的是狹義的濕,病理的濕,不是生理上的濕,或是正濕。我們在讀《黃帝內經》和五臟辯證的時候就對濕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醫對關於這個濕啊,他這個說法有失妥當,其它的都一樣。比如說不能正確的理解濕的概念,那麼變化成病理的濕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進,都不好理解,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氣道可以全面把握中醫的一個方面。
濕的第二要義就是流暢、流動。如果僅僅是緩和那麼水滯不行了,則容易生腐,這不符合正濕之氣的本意,正濕之氣的本意是在緩和穩重的基礎上其中必虛流暢,流暢才有生機嘛,這也就是體現五行中央土氣的決定的作用,土氣不可無,就像脈細無胃氣則死一樣,在整個的五行當中起到關鍵的穩定的和運轉生機的作用,所以說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過程當中整個的生機流轉,生命流暢的進行,所以說這是濕氣的第二要義,就是流暢和充滿生機。
我們見過很多人,他們吃的也不錯,家庭條件也好,有緩和的氣但是沒有流暢的氣,這叫濕氣中阻,像一灘死水一樣不能暢遊了,這就是病理的濕氣。這個還不僅僅是水濕之氣,濕為水類嘛,這樣解釋只是說了濕的一方面,並沒有把另一方面說出來,我們知道《內經》上講「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我們可以串起來講,水飲之氣入胃,游溢精氣,由脾氣把整個的水氣向上蒸騰,升清嘛,就是向上蒸騰精華的營養物質,我不知道精氣是什麼,沒必要再做其它的轉義,一個是食氣一個是飲氣,飲就是喝的湯飲,食就是食物,這些入胃以後經過胃的消化研磨之後,脾氣帶動整個水飲之氣向上蒸騰,通過心脈和肺的敷布灌溉於全身,脾胃升清降濁都是氣嘛,中央生濕指的是這個意思,這是濕的兩大要義。
如果濕不具備緩和流暢那就是病了,就是變異的濕氣,那就是邪濕,邪濕以後要講。中醫基礎關於濕性重濁只是說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包括濕的全部,這股濕氣也可以說是氤氳之氣,後天脾土嘛,既非左又非右非上也非下,既不是開的,也不是合的,既不是升的,也不是降的,但是同時這個濕氣由於有婉轉流暢之性,那麼他又有升降沉浮,所以它裡面升降沉浮就可以接東西南北四行之氣,沒有黃婆金和木不能成為婚姻之道,水火也不能成為即濟之道,另外黃婆緩和之氣充滿了生機,才能使四氣周轉運行,所以說可見濕氣之重要,同時這個濕氣化成脾胃的重要性也在這裡面可見一斑。
那麼下面講的「中央生濕,濕生土,」這個土為什麼是濕而土,而不是土而濕呢?所謂中央生濕就是中央有這個濕氣、緩和流暢之氣,這個氣在天地當中,尤其在地上化生為土,而不是土化生的濕,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這個關係,先有氣後有形,也就是氣化而成形,濕氣化最大的形是什麼呢,就是氣化為土,土包萬物嘛!土氣緩和,沒有山那麼剛強,也沒有水那麼柔潤,那麼土又無處不在,也就是道者基於土也,大道藏於土中嘛,我們無時不刻不是生活在大地的土壤當中的,受土壤的滋潤和運化,所以說濕氣化成土氣,你看當泥土濕潤的時候萬物就生,草木生長於土,死於土,龍雷之火藏於土而發於土,金藏於土,火燒盡而成為土,所有的東西都歸於土,所以說《傷寒》中說「土著,萬物之所歸,不復傳。」因為到土這兒了,婉轉流暢的化掉了,就不復傳了,如果依然化傳的話那麼可想你的胃是多麼熱,所以說在《傷寒》當中也很好的體現了濕土的決定性作用,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大家在以後開方用藥的時候一定要護胃氣,這也就是李東垣所強調的。
胃氣是其他氣性之所化,包容而生化之嘛,這就是土偉大的地方,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嘛。我們作為君子要學習這個土,要厚德載物,所謂厚德就是說要有醇厚的品德等夠承載萬物,能夠負重,能夠行遠,可以做好多的有益於大家的事情。大家在開方用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子當中一定要有土氣,沒有土氣的方子是不穩定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謂濕生土,土氣的葯有很多,凡是緩和的都可以說有土氣,比如說陽土的茯苓、白朮,陰土的麥冬、黃精、山藥,還有甘草、粳米,還有我們所吃的食物都是稟土氣的,沒有過於偏烈的這種氣,所以說土養萬物,好的「中央生濕,濕生土」解釋到這裡。
「土生甘」又涉及到一個根本的問題,味道當中我們講了一個「糖醋拌蘿蔔條」,後來又開了幾個方子,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味道在開方治療當中的作用上次講過,甘味是什麼味呢?所謂的甘味自然它不辣、不咸、不酸、也不苦,甘味是我們喜歡的一種味道,可以說是五味當中最不讓人討厭又容易讓人沉溺的一種味道,甘味入口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感覺,所以說甘味就是稟了土氣的緩和暢美之氣,萬物皆有甘味,如果沒有甘味,萬物沒有辦法生長,甘味輸送養料,儲存能量,我們說過厚德載物,甘味也是可以滋養萬物的,所以說土生甘,也就是說甘味代表一種特性,這種特性是從大地當中生髮出來的,所以可想甘味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甘味,那麼營養不良、生機不現各方面都會受到致命的影響。
現在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不讓吃糖,這個在中醫上是不可理解的,糖尿病本身就是一個水谷精微不能收攝,人的腎精脾精衰微,使水谷精微之氣不能收攝,那你如果說再不讓吃糖的話,這個糖不是說的直接的糖了,說的是甘味的東西。本身就脾腎衰微了,再不吃甘味的東西那麼怎麼維持呢?不能因為尿中見糖、血中見糖你就不吃糖,這個就是因噎廢食的意思了,非常不可取的,不知道為什麼流行這麼多年,相當於慢性自殺啊!尿糖血糖控制住了但是整體的情況確急劇的滑坡,再靠打一些藥物維持呢,我看沒有保證。在這一點上也很無奈,因為得了糖尿病你再讓他吃糖現在於情於理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說還要因人而化,還要把風氣扭轉,以後講理的時候多結合一些方子,一些用方的指導思想告訴大家。所以說可見甘味在方葯當中的作用,如果說沒有甘味含在你方子里的話,那麼你這個方子是不穩定的沒有滋養的作用,所以建議大家開方的時候多照顧一下甘味的應用,並不是叫你用的很多,而是一定要有。就像脈要有胃氣一樣,開方也要有胃氣,不然你吃大苦大辛的藥物下肚之後首先脾胃受不了,其次這些葯在你的經脈中橫行恐怕對你的氣血消耗也過大,這個大家可以看一下《傷寒》也好《金匱》也好,都是有甘味之品的。比如說很經典的桂枝湯啊,大棗,甘草,你不能因為它常出現你就忽視它,往往是它在保護和滋養著脾胃,大家不能視而不見。比如說白虎湯,這個重的一個方子,也有一個甘草和粳米,資糧嘛,沒有資糧的士兵你去打仗,你吃什麼喝什麼?即便打下了營盤,你怎麼來守?大家都要仔細來琢磨,你看這個麻黃湯當中也有炙甘草,幾乎沒有幾個方子,除非就是非常要緊的。
下面這個問題土生甘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了,現在的人們對甘味唯恐避之不及,有時是很多女性身體很瘦的,甜的也不敢吃,她的生機還在嗎?生機弱了,一旦上點歲數沒有一定的脂肪營養做為基礎保障,以後這個氣血能充裕嗎?稍微有點寒氣或是情緒的波動你沒有任何儲備很難說的,所以一味的追求瘦身是有問題的。還有一種是無限的胖,胖起來之後呢,只有緩和之氣了,沒有了流暢的生機之氣,這個是大問題,所以說濕氣的兩大要義缺一不可,這是生機之濕。
脾虛濕盛和濕熱有什麼區別 脾虛濕盛症臨床表現:面色萎黃,四肢不溫,神倦乏力,足跗時腫,舌淡,苔白或膩,脈緩而弱。脾胃濕熱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髮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 癥狀是很容易區分的,脾虛濕盛以怕冷無力,舌苔白等來寒像判斷,脾胃濕熱以身熱口苦,小便黃,舌苔黃等熱像來判斷。 這個脾虛濕盛和脾虛濕熱的區別就是一個寒,一個熱。前者主要表現為寒,如這個怕冷,乏力等癥狀,後者主要是表現為熱,如煩躁,口苦,尿黃等癥狀。 所以是很容易區分的。脾虛濕盛可以用參苓白朮丸,脾胃濕熱以溫膽湯等來治療 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幾天有濕熱,該喝些涼茶調節調節。看中醫時,也常會聽醫生說「濕熱」。
那麼,什麼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 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麼叫濕,什麼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 中醫認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內因,其中外因中的「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邪」或「六淫」,意為淫邪傷人之氣。濕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 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也可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內因則是脾胃不健,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飲食不當,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症。濕症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寒濕、暑濕、風濕等癥狀。
防治濕症一要注意避免外部濕氣的侵襲,例如不要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中久待,居住之處不能濕度太大,寒冷潮濕天氣尤要注意保暖等。如果患有濕症則要辨證施治。
具有濕症的人常常處於亞健康狀態,體檢沒有什麼問題,但身體狀況不佳,這就需要中醫中藥的祛濕調理。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其性粘滯、重濁、趨下;易與阻遏氣機、影響脾胃運化。並且常常與他邪夾雜致病
濕症在天氣潮濕時更容易發病,常見德癥狀有:頭痛暈重、身體倦怠腰腿酸痛、關節屈伸不利;或見兩眼、腿腳浮腫;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口淡、飲食無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這些都屬於所謂的「濕氣重」。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

※嘗遍人間辛甘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從醫案看葉天士用小建中湯:加減變化二,靈活妙用,茯苓、飴糖,甘味助營血,「甘以助痰濕」,膩治中焦
※立秋可多食酸、甘味食物
※《甘味人生》王樂樂狂使壞!王宇婕爆肝拍戲只求能洗澡
※中醫講:五味入五臟,甘味入脾胃,五色對五臟,黃色食物益脾胃!這些你知道么?
※《甘味人生》神秘安琪登場 氣質正妹張靜之曾是空姐
※謝承均曝《甘味》隱藏版結局!高克威:樂樂應該死更轟烈
※《甘味》女星卵巢癌纏身1年 「想回舞台」揪心吐心聲
※《甘味》博士瞎拿爆笑假人頭 謝承均合照:有像嗎?
※《甘味》假人頭「套謝承均頭上」結果無違和——網笑哭!
※謝祖武聽到「女大生願望」回歸《甘味》一切為粉絲
※《甘味》神編劇!王宇婕「懷孕還能飛天」網笑瘋
※《甘味人生》警察李沁凝抗癌遇生日「又多活一年」粉絲捨不得!
※《甘味》扮老妝太丑 王宇婕出門被嫌「精神有問題」
※為何本土劇《甘味人生》爆紅的壞女人「吳花」要請大陸人演?
※《甘味》吳花電話搜出三立正妹員工 甜美「激似安以軒」
※被爆老公哥哥是前男友《甘味》女星暴怒
※這個讓默克爾食不甘味的女同性戀,六年前還在中國銀行憋論文
※《甘味》女星丟失錢包 哭站路邊網友急:在哪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