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紅岸基地?找外星人還得靠這個
說到射電望遠鏡,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想起了科幻小說《三體》中的紅岸基地。
不過比起正在建設的Square Kilometre Array(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簡稱SKA),紅岸基地巨大的拋物面天線可有點相形見拙了。
SKA是一個國際性項目,由多個國家共同打造的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中國也是SKA創始國和正式成員國之一)。SKA望遠鏡由3000個碟狀天線組成,每個天線直徑15米,接收器面積合計達1平方公里,兩個主要基地分別位於南非與澳大利亞,基線超過3000km,核心處的半徑在5km左右。
咳咳,專業術語太專業,看不懂?來點直觀的:
運行費用為每年7000萬英鎊。當它全功率運行時,需要2~3個核電站才能供應所需電能。
這樣耗能驚人的設備,其性能的確比以往的地面望遠鏡提高不少。與現有地面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EVLA相比,SKA的靈敏度提高了50倍,巡天速度提高了10000~200000倍。
但是SKA能做什麼呢?
幫助科學家們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極限
觀測宇宙大爆炸後如何形成第一個恆星和星系
通過觀測前所未有的細節,幫助科學家了解被稱為暗能量的神秘力量的本質
通過理解宇宙磁場作用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還有我們最渴望得知的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Inter-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Data Intensive Astronomy的創會理事Russ Taylor博士是SKA項目參與者,他介紹道「SKA將產生巨大的數據量」Taylor博士介紹道「處理這些數據,將其轉化為易於共享與分配的信息,並從中提煉出知識將成為項目主要的挑戰之一。」
這也正是SAP用武之地
SAP已經組建了一個國際化的團隊,藉助SAP大數據技術處理這些海量數據。SAP非洲聯合創新項目負責人,去年秋天,她與Taylor博士在Africa Code Week一同就SAP HANA如何幫助SKA項目應對大數據挑戰展台探討。
Elke表示「讓龐大的數據變成有意義的信息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單單南非SKA項目每秒就能產生2T的原始數據,每天能填滿15000000台64G iPod。這些數據需要移交至終端用戶,壓縮、校準並轉化為三維模型。之後數據還需分析和歸檔,這是一個極具挑戰,耗時巨大的工程。
不只在南非,德國沃爾多夫,SAP也在努力為人類的宇宙探索之路鋪平技術門檻。Klaus Schimmer是SAP全球安全團隊的一員,同時也是一位天文愛好者。早在2013年,Schimmer就與世界知名天體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主任Thomas Henning教授一同探討SAP HANA如何解決SKA等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大數據挑戰。
不只IT極客,就連曾師從Henning教授的Tatiana Vasyunina這樣有學術背景的專家也加入了SAP,一同探尋SAP大數據技術在天體物理學中的用武之地。近日,SAP HANA Vora負責人Franz F?rber博士也加入其中,成為項目的助力之一。
F?rber博士介紹道「這些新型望遠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龐大數據。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我們希望知道我們的技術到底能走多遠。讓我們看看在這種情況下,SAP HANA Vora與SAP HANA能獲得怎樣的成就。」
4月、5月,SAP還將進一步與來自SKA的科學家展開交流,開發相應技術原型,如果哪天各位小夥伴在諸如「發現類地星球」、「揭秘宇宙起源」、「地外文明發現」之類的新聞報道中,看到SAP的名字也不要奇怪哦~

※全球最大望遠鏡竣工,這不就是三體「紅岸基地」嗎?
※天眼FAST開光,貴州紅岸基地將探索百億光年外的三體世界!
※真實版「紅岸基地」,中國這個景區的安檢比機場還嚴格?
※中國在海外建首個海外深空探測站酷似「紅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