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前言


按照現在較為流行的分法,從秦漢開始到南朝的陳朝結束可算作中華第一帝國;從北魏開始到隋唐可以算作中華第二帝國。這兩個帝國有一段相當長的並存時間,這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叫做南北朝。我國一般把歷史上出現過的大大小小的政權分為兩檔:高檔的叫「朝」,低檔的叫「國」。「朝」是正統中央政權,而「國」只是地方政權,原則上「朝」才是代表中華文明的政權,所以原則上同時出現的政權只能有一個算作朝。而南北朝之所以都算作「朝」,一方面是因為南朝雖然偏安一隅,卻繼承了漢朝以來的法統。魏晉宋齊梁陳的皇位原則上都可以算作是從漢獻帝那裡禪讓而來,因為漢朝的正統地位無可置疑,所以南朝即使偏安也必須算朝。而北朝雖然是中華文明圈以外的鮮卑人所建,但是因為北魏的漢化,以及由北魏政權分裂並且禪讓得來的隋唐二朝的歷史地位也無可置疑(西魏禪讓給北周,北周禪讓給隋,隋恭帝禪位於李淵),於是北朝雖起源夷狄也必須算朝。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承接經歷了相當漫長和痛苦的過程。最後中華文明以與「蠻夷」融合的方式滿血復活,甚至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輝。



許岑珂*


古代中國曆朝歷代一直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是分封諸侯,還是不分封。如果分封諸侯,讓諸侯擁有土地子民,那麼諸侯國一旦強大就會威脅中央,甚至會在中央出現庸弱君主的時候起兵造反;而如果不分封,那麼遇到外敵、權臣、或者底層百姓起義的時候就沒有地方力量來拱衛中央或者率兵勤王。中國歷史上因為這兩種制度的弊端而吃虧的朝代都不在少數。所以開國皇帝往往需要面對是否分封這樣的兩難選擇。


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從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奐手裡禪得皇位以後,為自己的王朝選擇了分封制。當然,從司馬炎的角度來說,選擇分封制恐怕有兩方面的動機。一是借鑒了他們司馬家自己篡位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們司馬家對曹魏政權的覬覦早已不是秘密,但是曹魏歷代皇帝對他們都毫無辦法,唯一一個不甘心坐以待斃敢於反抗的皇帝曹髦也死於非命。司馬炎覺得曹魏被他們篡位的很大原因是沒有有實力的宗室親王能夠幫助皇帝。基於這一歷史教訓,司馬炎大封自己的宗室皇族為藩王,以期將來如果皇帝有難,能八方支援。另一方面的動機恐怕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政治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各大士族門閥手中,為了能夠和這些世家大族對抗,司馬炎不得不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但是沒有懸念,司馬炎的分封制最終使得西晉成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西晉八王分封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應該說,司馬炎早年還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平滅東吳,讓中國在漢朝之後的分裂局面重歸統一(蜀漢已在曹魏時期被滅)。在司馬炎的治下,中國曾經一度相當繁榮,被稱作「太康之治」。這一時期的晉朝,不僅經濟恢復,而且文化也相當燦爛,尤以詩賦藝術冠絕中華歷史,代表作就是著名的導致「洛陽紙貴」的《三都賦》(當然,魏晉時期的文化有其畸形的一面,讓後世詬病)。但是承平日久以後,司馬炎暴露出了一個昏君的本色。一個皇帝若想當明君流芳百世很難,但是要當昏君遺臭萬年卻容易得很,無非只要做到那麼幾條:任用奸佞,奢侈腐化,寵幸女色(或者男色)等。司馬炎至少是做到了後兩條。司馬炎原本在後宮的女人就不少,在攻滅東吳以後又把同樣寵幸女色的吳王孫皓的後宮佳麗全盤收編,使得他的後宮有上萬人。因為女人實在太多,司馬炎只好坐著羊車在後宮進行海選。


在皇帝的帶領下,西晉大臣們皆以炫富鬥富為榮。王愷和石崇鬥富的奇葩故事盡人皆知,這裡不再多說。特別可笑的是,司馬炎居然鼓勵甚至幫助大臣們鬥富,讓整個國家烏煙瘴氣。但是,如果司馬炎僅僅在這些事情上做錯,還不至於讓西晉馬上完蛋。他最大的失誤,是很多君主(不管是昏君還是明君)都曾犯下的錯誤,那就是接班人的選擇。


司馬炎的嫡長子早夭,次子司馬衷被立為太子,後為晉惠帝。晉惠帝據說是個智障,他曾說過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說明他即使不是智障,也完全不通國家大事。選擇這樣的皇位繼承人,西晉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而一個失敗男人背後往往會有一個有野心的女人。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野心家。之前的呂后,以及之後的武則天、慈禧太后也都是要等到老公死了以後才開始放肆,但是賈南風則在老公還活著的時候就禍亂朝政。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司馬衷即位。朝政大權掌握在皇后賈南風手裡。賈南風隨即對太后楊氏一族下手(司馬衷生母早逝,他姨媽被奉為太后)。下手的辦法是讓一些有實力的藩王入京(洛陽)對抗楊氏力量。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入京的藩王們顯然不會再聽賈南風的擺布。一來二去,就連賈南風自己也死於藩王勢力之手,而各地藩王從此開始了長達16年的內亂。在這場內亂以及後來導致的「五胡亂華」中,三個西晉皇帝死於非命(司馬衷、司馬熾、司馬鄴)。


賈南風自己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但她直接導致的內亂摧毀了西晉王朝,更加摧毀了整個中華第一帝國。「中國」這個概念從此需要重新定義一下了。賈南風行事殘忍,早在當太子妃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殘害司馬衷的其他妃子。而她當皇后期間和其她權勢熏天的女人一樣,常常用男寵充實後宮。應該說,選擇司馬衷即位是司馬炎最大的失誤。雖然嫡長子早夭以後,讓嫡次子即位是符合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的,但是司馬衷過於無能以及皇后的過於強勢,使得這一決定後患無窮。其實,司馬炎正確的做法是在死前殺掉野心勃勃的賈南風,另立較為賢能同時沒有強勢老婆的兒子為太子。賈南風一死,無能的司馬衷定不會對此有什麼反抗能力。而類似的做法之前已經有過:漢武帝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劉弗陵當上沒有後顧之憂的皇帝,殺掉了劉弗陵的母親,自己的愛妃鉤弋夫人。司馬炎此時完全應該效仿漢武帝,行鉤弋夫人之故事。


亂世必有梟雄。首先看出亂世機遇的是一個匈奴人:劉淵。劉淵先祖屬於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匈奴人本來不姓劉,但是因為漢匈和親很多代,而和親的很多女子都是漢朝宗室之女(當然,也有王昭君這樣的山寨公主),所以匈奴人身體里早就有了漢朝皇室的DNA,這些匈奴人很多改性劉。和親應該是個處理民族問題的很好辦法。首先,和親的女子往往是在漢朝內部混得不好的宗室女,因為沒有哪個皇帝願意把自己真正寵愛的公主遠嫁游牧民族。比如和烏孫和親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她們的父親都犯了謀反罪,所以她們在漢朝能保住性命已算走運,根本不會有任何前途。但是嫁到游牧民族那裡反倒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且,游牧民族似乎對女性的年齡不太在意,之前的匈奴冒頓單于就曾經想娶已經年過半百的寡婦呂后。這恐怕是和游牧民族長期的收繼婚制度有關。所以對這些女子的個人幸福而言,和親顯然更加有利。而對於國家而言,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和親若能促成與游牧民族的聯盟,自然是好事一樁。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匈奴貴族劉淵(圖片來源於網路)


五胡亂華中的「五胡」,固然在中原做了很多慘絕人寰的事情,但是根據史書記載,不得不承認這些民族中有很多人中龍鳳。其中很多人與漢族雜居多代,熟悉漢族文化,而又保持了游牧民族固有的勇武之氣,能文能武。比如劉淵就身材高大,儀錶堂堂,膂力過人,能騎擅射,同時又精通史籍兵法,堪稱人間英豪。劉淵曾對友人說:「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這話翻譯成現代詩句,就是「惜隨何陸賈,略輸武藝;周勃灌嬰,稍遜風騷」(隨何、陸賈是文臣,絳侯周勃、灌嬰都是武將),就差喊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了。劉淵這樣的人物自然不會甘於臣服於腐朽而又內亂的西晉朝廷。更何況劉淵自認為身體里還留著漢朝皇室的血,比起西晉司馬氏更具有君臨天下的資格。


八王之亂中,各地藩王為了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紛紛僱傭兇猛強悍的少數民族軍隊為自己服務。比如東海王司馬越麾下就有非常兇猛的鮮卑軍隊。而劉淵則依附於成都王司馬穎,發展自己的力量。司馬穎後來敗於司馬越,給了劉淵自立的機會。公元304年,劉淵自稱漢王,追封那個「樂不思蜀」的劉禪為孝懷皇帝。308年,劉淵又稱帝,並且封自己的兒子們為王(當時中國有王稱號的人實在太多,各個政權都有自己的王)。既然自己的國號為漢,那麼都城就要在洛陽或者長安。洛陽和長安這兩座城市也是中國古代象徵著中央的城市,攻下這兩座城市才能算是中央政權。可惜劉淵起兵之後雖然取得了很多對西晉的軍事勝利,但是在他去世之前一直沒有攻下這兩個最重要的地方。


公元310年,劉淵去世,其子劉和即位。但劉淵一死,匈奴內部也出現了西晉一樣的內亂:劉和被劉淵第四子劉聰所殺,劉聰即位稱帝。劉聰可以算是一個在軍事上很有成就的君主。他即位第二年,匈奴大將劉曜攻陷洛陽,在屠戮了大量西晉百姓官員之後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以及晉惠帝司馬衷的最後一任皇后羊獻容(史稱羊後)。公元316年,劉曜又攻克長安,俘虜了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司馬鄴在洛陽陷落後在長安稱帝),自此西晉滅亡。而匈奴漢國佔領了長安和洛陽,可以算是名正言順的中國中央政權了。匈奴的崛起在漢族的史書上被稱作永嘉之亂,這一亂局的起點其實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分封制。

「分封」的問題延續到了近現代。南京國民政府北伐剛結束時,西北軍、晉綏軍、桂系軍隊的勢力都太大,而為裁軍召開的湯山會議無果而終。蔣介石不得不採用楊永泰的「削藩策」進行削藩,而且需要一系列戰爭才能處理桂系和西北系軍隊,最後還引發了中原大戰這樣的亂局。諸侯實力太強一直是南京國民政府的巨大隱患,蔣介石還需要借追擊長征中的紅軍的機會才收拾了一些西南軍閥。


公元318年,被俘的晉愍帝死於匈奴漢國。原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延續晉王朝,史稱東晉。建康原名建鄴,後為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這一事件被稱作「衣冠南渡」,因為在中華傳統中,「衣冠」一直代表著文化。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的尊王攘夷,中華文化就滅亡了,而在孔子看來中華滅亡的標誌就是髮型和服飾變了。王維有一句詩叫「萬國衣冠拜冕旒」,這裡衣冠也代指文武百官,冕是中國皇帝的帽子上的那塊板,旒是帽子前面的那些玉珠串。


可惜,劉聰並沒有受過什麼帝王教育。功成名就之後的他很快就犯了所有昏君都犯的病:昏庸驕縱,不理朝政,寵幸宦官。更過頭的是,他竟然同時立了三個皇后:上皇后、左皇后、右皇后。這和中國傳統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有別)很不一致。劉聰並沒有在全盛時期的匈奴漢國享受太久,公元318年劉聰逝世,其子劉粲即位。劉粲是個徹底的昏君,整日與他爹留下的幾個年輕漂亮的「皇太后」穢亂後宮,可見匈奴人收繼婚的傳統還是深入人心的。不久,劉聰留下的顧命大臣(也是劉聰的兩個皇后的父親)靳准叛亂,殺死劉粲,並且屠戮了大量的劉氏宗族。最後靳准之亂被劉曜平定,劉曜又把靳準的族人殺了個乾乾淨淨。匈奴人的這場內亂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實力,讓另一支更加兇悍的少數民族,羯族人得到了興起的機會。


在劉淵大鬧中原的同時,氐人李雄也在成都建國,史稱「成漢」。八王之亂以來,因為關中地區保守戰亂之苦,大量流民逃亡到益州(巴蜀),李雄和他父親領導流民起義,推翻西晉當地政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成漢政權後來被東晉權臣桓溫所滅。

*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副教授。本文為作者的讀史筆記。受賽先生之邀發表,與各位讀者交流。


投稿、提供新聞線索、轉載授權請聯繫:iscientists@126.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dll2004@163.com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先生 的精彩文章: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超距作用到彈性時空
您可能感興趣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三):南來北往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盤點歷史上最強大的七大帝國:中國唐、漢、元三朝上榜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名馬
盤點世界歷史上十大文明古都:中國佔兩個
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5個王朝
世界歷史上最強的十大國家:中國佔了四個
改變世界歷史的十大名人:中國佔四位,第一在中國
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創造的六個第一
中國歷史上的兩顆「佛學彗星」,名垂青史
家族的小歷史,中國的大歷史《祖先》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中的周瑜有何區別
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五位帝王,劉徹第三,秦皇第一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九個太上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座宮殿
近一千年歷史中,中國曾站在世界財富頂峰的六人
中國歷史上五大千古留名的梟雄,楊廣第四,曹操第一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東都」:三個在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