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宗室系列·和碩和親王

清宗室系列·和碩和親王

【始祖】


和碩和親王為世宗憲皇帝脈下宗支,始祖為世宗憲皇帝第五子弘晝。弘晝,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未時生,生母為純懿皇貴妃耿氏。雍正十一年正月,恩封和碩和親王。雍正十三年十月,管理內務府事務。乾隆二年閏九月二十六日第成,高宗親臨看視,就藩。其後歷任都統、管理雍和宮事務、管理奉宸苑事務等職,乾隆十八年與議政。乾隆三十五年七月患病,初九日,高宗臨第視疾。十三日申時薨,年六十歲。高宗命皇八子永璇、皇十二子永璂穿孝,賞內庫銀一萬兩治喪,命諴親王、皇六子永瑢、侍郎德成、副都御史志信經理喪事。十四日,高宗臨第賜奠。二十八日,予祭葬如例,謚曰恭。


清宗室系列·和碩和親王(此畫像原被標為《和親王弘晝常服像》,不過最近有信息認為其為弘晝之弟弘曕。)

【封號釋義】


弘晝的封號「和」,滿語為「hūwaliyaka」,意為「和睦的」、「友好的」。值得注意的是,世宗一共兩位封爵之子,高宗原封寶親王,滿語為「boobai」,即「寶貝」,而弘晝的「和」字則與世宗年號「雍正」里的「雍」字同詞根(「雍」字滿語為「hūwaliyasun」)。可見世宗對這兩個兒子的喜愛。


【支系】


弘晝生有八子,其中第一子永瑛、第三子、第五子均夭折,剩下的幾個兒子中,只有第六子永瑍是側室所出,其餘均為嫡出,大宗由其第二子永璧一脈繼承。永璧一門一直以門長傳遞大宗,到清末未變,是相當標準的傳遞體系。另外,弘晝第四子永瑸一脈在奕字輩之後絕嗣,第八子永璔一脈在綿字輩之後絕嗣,所以最終弘晝傳下來的後代只有大宗永璧、第六子永瑍、第七子永琨三支。

【地位】


高宗與弘晝只有一歲之差,二人從小一起長大。民間以及和王府後裔的說法,認為高宗對弘晝十分提防,弘晝自己也十分害怕,經常做出荒誕之事以求自保。另一方面,在得知弘晝薨逝時,高宗在上諭說道:「朕弟和碩和親王秉性純誠,持躬端恪。髫年共學,友愛實深。自備位親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慶,棣萼言歡。」 這樣看來高宗跟弘晝的關係似乎是比較親密的,和王又是世宗在宗法上唯一的宗支,所以後來對待弘晝後裔也算不錯。不過弘晝的大宗有數代均是襲爵後一兩年便故去,到後期才穩定下來,清末的大宗為鎮國公毓璋,因其女嫁與馮國璋之孫,所以在民初時境況尚且不錯,民國中期之後大宗才沒落。


【旗籍】


和王府一支入旗之後,被分配在左翼近支正藍旗第二族,與聖祖脈下怡王府、廉王府、貝子允禟府、諴王府同族。


【承襲·大宗】

1.和恭親王弘晝。雍正十一年恩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去世,謚曰恭。


2.和勤親王永璧。弘晝第二子。乾隆二十一年恩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三十五年襲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七年去世,謚曰勤。予故和碩和親王永璧、祭葬如例。謚曰勤


3.和謹郡王綿倫。永璧第一子。乾隆三十七年襲封和郡王,乾隆三十九年去世,謚曰謹。


4.和恪郡王綿循。永璧第四子。乾隆四十年襲封和郡王,嘉慶二十二年去世,謚曰恪。


5.貝勒奕亨。綿循第三子。嘉慶七年考封一等輔國將軍,嘉慶二十二年襲封貝勒,道光十二年去世。

6.貝勒銜敏恪貝子載容。奕亨第四子。道光十二年襲封貝子,同治七年因穆宗大婚加貝勒銜,光緒七年去世,謚曰敏恪。


7.鎮國公溥廉。載容第一子。光緒三年考封二等輔國將軍,光緒七年襲封鎮國公,光緒二十四年去世。


8.鎮國公毓璋。溥廉第二子。光緒二十四年襲封鎮國公,1937年去世。


【貢舉】

和親王一門內有兩位文進士和一位翻譯舉人。兩位文進士為父子,是第五代大宗奕亨的第五子載崇之第二子溥良,以及溥良之第一子毓隆。溥良是光緒六年進士,仕至尚書,毓隆是光緒二十年進士,仕至典禮院學士。翻譯舉人則是奕端,其實弘晝第四子永瑸第三子綿傳的第一子,嘉慶二十一年考中翻譯舉人,未仕。


【名士】


和親王一門之中,比較知名的即是第五代大宗奕亨的第五子載崇一支,數代高官,以文化知名。載崇考封一等輔國將軍,以散秩大臣的身份進入仕途,歷任副都統、總兵、內大臣,終於刑部右侍郎。其生有三子,第一子溥善,蔭生出身,襲奉國將軍,歷任郎中、少卿,仕至吏部左侍郎。第二子溥良,字玉岑,號四止齋,進士出身,考封奉國將軍,歷任內閣學士、戶部右侍郎、副都統,仕至禮部尚書、察哈爾都統。第三子溥興,蔭生出身,考封三等奉國將軍,歷任主事、員外郎、郎中,仕至刑部尚書、都統。所以其家有「一門四侍郎」、「三子侍郎」、「兄弟尚書」、「父子進士」等美譽。


【小宗後裔】


和親王一門遞降承襲,每一代幾乎都有小宗分出去,有些小宗傳承數代之後即成為閑散宗室,也有一些小宗到清末依然有爵位。有趣的是,清末時和王府一共有五支小宗還有爵位,這五支中,有三支後裔均為現代著名的書法家,故特作介紹。


1.啟功。


啟功的祖先是第五代大宗貝勒奕亨的第五子輔國將軍載崇。載崇生有四子,其中第二子奉國將軍溥良生有五子,其中第一子學士毓隆生有三子,其中第一子恆同所生獨子即是啟功。溥良和毓隆父子進士,其一脈有著相當的文化底蘊。


2.啟源、燾健父子。


啟源的祖先也是第五代大宗貝勒奕亨的第五子輔國將軍載崇,他們是載崇第一子奉國將軍溥善的後裔。從宗法上來講,他們是載崇一支的門長。溥善獨子為毓厚,毓厚生三子,其中第一子為奉恩將軍恆蔭,恆蔭即啟源之父。


3.啟驤。


啟驤的祖先是第六代大宗敏恪貝子載容的第三子輔國將軍溥綬。溥綬生有四子,其第一子為奉國將軍毓逖。毓逖生有五子,其第一子為恆昶,啟驤即為恆昶之子。毓逖,字琴孫,曾任護軍統領,對書畫頗有心得。


清宗室系列·和碩和親王(圖為和王府大宗和重要小宗簡譜)


【考證】


啟功先生曾有一本《啟功口述歷史》出版,其中的內容頗有值得考證的地方。這裡僅考證一下他所提到的溥良爵位的問題。


根據啟功先生口述中提到:「我的曾祖叫溥良,到他那一輩,因爵位累降,只封了個奉國將軍,俸祿也剩得微乎其微,連養家糊口都困難……生活逼迫他必須另謀生路。按清制:有爵位的人是不能下科場求功名的。我的曾祖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封爵,決心走科舉考試這條路。」


根據1937年《愛新覺羅宗譜》的記錄,溥良的履歷為:「咸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時生……光緒元年乙亥科中式舉人,光緒六年庚辰科中式文進士,九年五月授翰林院編修,十一月授詹事府司經局洗馬,十二年十一月考封奉國將軍。」換句話說,溥良22歲時考中舉人,27歲考中進士,33歲參加考封得到了奉國將軍的爵位。可以認為溥良是到了年齡沒有去參加考封,而是先參加科舉,科舉成功之後,又去參加了考封,啟功先生將二者顛倒了。


而且,根據清代的規定,高等爵位是不方便參加科舉的,而奉國將軍不屬於高等爵位,清代以低等爵位進行科舉的人並不是個例。而且,奉國將軍一年的俸祿光俸銀便有180兩上下,跟一品大員的基礎俸銀基本持平,說奉國將軍俸祿少而要參加科舉,似乎並不怎麼說得通。


另一方面,「放棄爵位參加科舉」的情況似乎更符合啟功的祖父毓隆。毓隆的履歷為:「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辰時生,光緒十五年八月中式己丑科文舉人,二十年中式甲午恩科文進士。」毓隆作為奉國將軍溥良的嫡子,是可以參加考封獲得奉恩將軍爵位的,但是毓隆終其一生也並未考封,所以似乎毓隆的生平更加符合描述。


【府邸】


和王府位於東城鐵獅子胡同東口,南為鐵獅子胡同和嘎嘎胡同,北為府學胡同,西鄰貝勒裴蘇府,東為東四北大街。此府乾隆二年閏九月二十六日建成。府分為東西兩路,西路為一長條,由數組小院落組成,東路則分為南北兩部分。東南為主體建築,正門五間,正殿五間,後殿三間,寢殿五間,後罩房五間。東北則有三、四進院落,應為生活區。光緒三十二年,此府被徵用為陸軍貴胄學堂,宣統年又改為海軍部。民國時曾為臨時大總統府、段祺瑞執政府。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清宗室系列·和碩和親王(圖為和王府)


【園寢】


和王府始祖弘晝的園寢在密雲卸甲山鄉,俗稱「北宮」,1937年被國民黨某部盜發。第三代大宗綿倫的園寢在東直門外西八間房,1937年被宋哲元部盜發。其餘歷代大宗均葬於順義縣莊子營,1933年被盜,1966年地面建築基本被拆除,現存和碩和勤親王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橘玄雅 的精彩文章:

清代女性僕役的Q&A——第二篇·清宮的女性僕役
您可能感興趣

清宗室系列·和碩惇親王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秩父宮雍仁親王簡介 秩父宮雍仁親王怎麼死的
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
和碩榮親王愛新覺羅·永琪
晚清聲名顯赫的醇親王家族(1)愛新覺羅·奕譞
清代六大親王 清朝著名王爺
光緒、慈禧和親王們的「病歷」
晚清的「梁瘋子」:參劾過李鴻章、慶親王、袁世凱,做過溥儀師傅
皇室舊影——醇親王家族
李叔同的前女友讓慶親王、袁世凱、岑春煊打了起來
清成親王永瑆《草堂十志》殘拓
成親王楷書欣賞:《伯夷列傳》
清代成親王永瑆《詒晉齋法書》 二、三集
清成親王小楷《洛神賦》,圓潤俊秀,端正清麗
和碩和親王弘晝 清朝最荒唐的王爺 荒唐離譜卻能永享榮華富貴
反對清帝退位,力主誅殺袁世凱的小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反對清帝退位,力主誅殺袁世凱的小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一架代表君王的航空母艦: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