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始設昌黎郡今為錦州義縣,韓愈祖上一支兒曾是當地望族

東漢始設昌黎郡今為錦州義縣,韓愈祖上一支兒曾是當地望族

昌黎,因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而聞名。


韓愈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據考證,唐代以前,昌黎郡範圍主要是今天的錦州、朝陽一帶,於是,有人提出韓愈是遼西人。記者調查得知,韓愈的祖上在漢代時,分化出一支系生活在遼西,後來,有多人在朝中做大官,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而韓愈本人與昌黎郡沒有關係,他只是借用祖上的名號,增加自己的「含金量」而已。


東漢始設昌黎郡今為錦州義縣,韓愈祖上一支兒曾是當地望族

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義縣鼓樓街景,鼓樓建於1426年


「昌黎」既是地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自稱。「昌黎」因為韓愈而聞名。近日,記者讀《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翦伯贊主編,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意外發現,在唐以前,錦州的義縣古稱昌黎,記者自然聯想到韓愈,難道他是義縣人?


東漢始設昌黎郡今為錦州義縣,韓愈祖上一支兒曾是當地望族


義縣萬佛堂石窟外景

4月初,記者來到錦州市義縣,見到了義縣文物管理局局長王飛。在採訪中,王飛告訴記者:「韓愈所說的『昌黎』,在隋唐時期,甚至更早一點,在東漢、兩晉時代應該叫做昌黎郡。那時的昌黎郡範圍廣大,就是指我省的遼西一帶。你不用懷疑,韓愈自稱的『郡望昌黎』所指就是這裡。」


據史料記載,東漢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王朝在遼西一帶設立昌黎郡,義縣作為昌黎郡郡治所在地首次被稱作昌黎。從此,歷經三國、西晉、前燕、後燕和北燕等王朝更替,義縣及周圍的遼西地區都被叫做昌黎郡。


東漢始設昌黎郡今為錦州義縣,韓愈祖上一支兒曾是當地望族


義縣萬佛堂石窟內景


北魏時期,昌黎曾遷到今朝陽縣木頭城子一帶。唐代時,昌黎又遷到現在的朝陽縣東北部一帶。直到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治所才遷到今天的河北省昌黎縣。

「韓愈生活在唐代,他所知道的『昌黎』只能是現在的遼西義縣。所以,韓愈自稱的『郡望昌黎』應是指咱遼寧的義縣。並不是在韓愈去世365年後才改名為昌黎的河北昌黎縣。」王飛說。


王飛拿出了《辭海》,在昌黎郡詞條的注釋中,記者看到了「今遼寧義縣」幾個字。


既然韓愈自稱「郡望昌黎」,而且這個古昌黎郡就是錦州義縣,那麼能否說韓愈的祖籍是義縣?


王飛看出了記者的疑惑,他告訴記者:「雖然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但是他一生從未到過昌黎郡,昌黎郡也沒有任何關於韓愈的遺迹、記載甚至傳說。」王飛接著說:「韓愈出生在河南是人所共知的,而其族人在歷史上也都有清晰的記載,韓愈的先祖韓尋,在東漢時是隴西太守,曾祖父韓仁泰,是唐時的曹州司馬,祖父韓叡素是桂州都督府長史,父親韓仲卿曾官居秘書郎。現在所知的史料記載中,並沒有他們家族出自昌黎郡的記載,而是河南潁川,他們都是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韓氏。」


昌黎郡韓氏權勢顯赫,曾是名門望族

韓愈的祖籍既然不是昌黎郡,那麼他為何還要自稱「郡望昌黎」呢?


錦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史志專家牛廣臣告訴記者,這要從昌黎韓氏講起。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後,當時天下大亂,居住在黃河北岸的韓氏族人遷到昌黎郡,即今錦州、朝陽一帶,並在此繁衍生息。


之後的300多年間,韓氏在昌黎歷經前燕、後燕、北燕、北魏等幾個朝代。其間韓氏人才輩出,逐漸成為顯赫的世家大族。比如,韓壽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大司馬,韓矯是遼東相,韓秀是尚書郎,韓擇木是昌黎伯。北魏時期的韓麒麟曾官拜冀州刺史、齊州刺史等職,死後被魏孝文帝追贈散騎常侍、安東將軍、燕郡公。韓麒麟的長子韓興宗官拜加衛大將軍,後被追贈驃騎大將軍,幽州刺史;次子韓顯宗身居東太原太守之職。

東漢始設昌黎郡今為錦州義縣,韓愈祖上一支兒曾是當地望族


韓愈書法《唐故李觀墓銘》


現存東北最大的石窟——義縣萬佛堂石窟東區石窟是由韓貞在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開鑿的,韓貞曾任北魏時的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萬佛堂石窟是昌黎韓氏在義縣留下的唯一遺迹,雖然在義縣已經找不到韓氏後人,但仍可見昌黎韓氏在當時的地位和權勢。


牛廣臣說:「韓愈出生於河南,屬於潁川韓氏,但是韓愈並沒有稱自己為『韓潁川』,而是『韓昌黎』。韓愈自己和昌黎韓氏可能沒有關係,但其先祖卻和昌黎韓氏有關。」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 《昌黎先生集考異》中指出,韓氏是在漢代之後分成兩支,一支輾轉到昌黎郡,另一支就是河南潁川韓氏。「資料表明,韓愈出身於潁川韓氏,是漢代的弓高侯韓頹當的後裔。」牛廣臣說,「另據《北史》列傳第二十八卷記載:『韓麒麟,漢大司馬韓增之後,』 而韓增也是韓頹當的後人,這樣一來,從韓姓來講,韓愈和昌黎韓氏是同一祖先,只是在後來分化為兩支,一支來到了昌黎定居生活。」


韓愈借用昌黎韓家的名號,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王飛告訴記者,「郡望」在唐代對一個人的身份相當重要。


「在《辭海》中,『郡』的解釋是古代的行政區劃,『望』則有名門望族之意。『郡望』連用,表示的是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後來又逐漸變成了古人姓氏中常用的『郡望』,並以此區別於其他同姓的人。」王飛說。


據了解,「郡望」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下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從漢代就已經開始顯露了。西漢時,有時官方會明確宣布某姓為某地的望族大姓,就形成門閥制度,人們的門第觀念也日漸盛行。一些大姓門閥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數世不衰,這些門閥便成為當時令人羨慕的高門望族。


唐代,世家大族的出身在社會上仍然十分尊貴。李世民曾命令吏部尚書高士廉編纂《氏族志》,在書中,高士廉沿襲魏晉南北朝的舊例,把山東崔姓排在第一位,而皇族李姓排在第二位,李世民看到後大怒,把李姓改為第一,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編纂了《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姓。


唐代的大族共有「五姓七族」,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這些大族十分清高,唐高宗李治的宰相李義府出身卑微,不是望族出身,當他為其兒子向崔氏提親時,竟然遭到拒絕。


王飛說:「在這樣的狀況下,郡望出身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姻、乃至前途命運。甚至在日常交往、一些場合的座次上都有區別。所以,在唐代很多知名人物都講究追溯、顯示、攀比自己祖先的名望,把出生於某郡之望族當名片。」


牛廣臣告訴記者,在唐代,人們在稱自己的身世時,不談自己的出生地,只說自己祖先的郡望。有時自己的祖先並非望族,也要與同姓的望族聯繫起來,以同姓的郡望為自己祖先的郡望。同樣道理,在與對方交往時,為了表示敬意,使對方感到榮耀,也就不以對方的出生地相稱,而以對方先輩的郡望相稱。


牛廣臣說:「在這種社會風氣下,韓愈自稱『昌黎韓愈』,其用意是憑藉昌黎韓姓望族以炫耀自己的出身,提高自己出身的『含金量』,以『郡望』的顯赫排除仕途上的障礙,達到進身更高階層的目的,韓愈這樣做無可厚非,但令韓愈想不到的是,他的做法卻給後世研究者留下了諸多謎團。」


韓愈的祖籍 爭議了一千年


韓愈祖籍的爭論由來已久,錦州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牛廣臣表示,早在一千多年前,後晉劉昫編纂的《舊唐書》中就有錯誤,該書說「韓愈,昌黎人。」


「《舊唐書》 作者並沒有對韓愈的祖籍進行詳細考證,而是直接採用了唐代李翱 《韓吏部行狀》 的說法。」牛廣臣說,「李翱是韓愈的學生,是知道韓愈祖籍的,他說韓愈祖籍是昌黎主要原因是韓愈本人自稱『昌黎韓愈』。李翱作為韓愈的學生,為了尊重老師,提高老師的聲譽地位,就把韓愈說成昌黎人了。」


牛廣臣說:「韓愈雖然自稱 『昌黎韓愈』,但是叫過昌黎的地方都沒有韓愈的任何遺迹、傳說或遺物,他一生也未到過這些地方,《韓昌黎集》中也沒有任何記載,這和他的自稱是很不相符的。」


除了昌黎,還有人認為韓愈的祖籍是河南南陽,這爭議主要是出在李白為韓愈父親韓仲卿所寫的《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中說的:「君名仲卿,南陽人也。」


宋代朱熹對韓愈籍貫進行了考證,斷言韓愈既不是昌黎人,也不是南陽人,而是河南修武人;近代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則提出韓愈既不是昌黎人,也不是南陽人,更不是修武人,而是河南河陽(今孟縣)人。一千多年來四種爭議並存,莫衷一是。


當然,韓愈祖籍的爭議一直存在,但是韓愈所自稱的「郡望昌黎」的爭議已漸漸得到認同。牛廣臣說:「韓昌黎的『昌黎』指的是古昌黎郡,也是唐代之前的昌黎,那時的昌黎正是現在的遼西大地,錦州、朝陽一帶,以及大凌河中下游都在昌黎郡的範圍內。昌黎郡的韓氏是名門望族,天下韓姓者,多以出自昌黎而自豪。這種習慣到了唐代有增無減,韓愈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語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第四冊 《師說》一文中,將「昌黎」注釋為「今遼寧義縣」。


作者:遼寧日報王岩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彙 的精彩文章:

城裡的清明是慰藉,鄉下的清明是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