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作者、編輯:李志強)


三、《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


(一) 一世祖立修《家譜》違反常規

《家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他是一個宗族傳承的歷史記錄,有總譜、支譜、分支譜之分。一般是一個分支移居他鄉後就要另立《家譜》。發起人或主修人要在三、四代以後的子孫才能立譜,最少要追溯到祖父或曾祖父為始祖或一世祖。


隨後起碼要在20年到40年間進行續修,也就是兩代人(每代平價為20年)續修一次。「中華人種繁衍千年以上,且記載的傳衍世系及其生年真實者,平均代距30.06年(歲)傳1代:99%的可信限在27~33歲範圍內傳1代。千年以下的平均代距(歲/代)變數的範圍較大,則在15~37歲範圍。」


400年以下採用20年計算是比較合理的。陝西省富縣太平村李自成家族(侄系)的準確評價年距就是20年,11續修時,除接續後輩入譜和增加一些人物、大事記以外,序言中的追根溯源部分是不能隨意改動,必須原本照抄,代代相傳。


葦茨灣村李氏《神簿》上記載的二世祖是李斌,奇怪的是立修該譜(原譜)的竟然也是李斌自己。與始祖相比,李斌是第二代人,是始祖的兒子(侄子)。

可見李斌作為一世(第二代)立譜,為什麼立其父為始祖,而且是直接將其父與叔父二人同立始祖,卻沒有向上追至其祖父或曾祖父那一代,立他們其中一人為始祖,這樣的立法是出乎尋常,違反立修家譜的常規。


尤其是對兩位始祖來說,更應該將兩位始祖之父或曾祖父立為始祖,似乎更為合乎情理。難道是李斌不知道其父之名嗎?真是耐人尋味。


這樣的情況,無非有三種情況;一是其祖父有避諱之意;二是不知祖父名號;三是本譜不屬李斌所立。


本人認為第三種情況可能性較大。假如是李斌所立,其上譜人數不足20人,這20 來個人就根本不需要立譜,何況清順治年間並不是修譜之時。


中國有句名言叫做:「盛世修譜」,順治年並不是盛世,真正的盛世之年在康熙、乾隆兩朝。順治年間修《家譜》,除非另有特殊情況。

(二)記簿人當時案頭無原譜參照


李文生所持的《神簿》「序言」有當時筆者自序:「由十世孫延恩訪問十餘年,無音信,忽過老四房十一孫公田與恩敘起根基,言說他家有根基一本,即往汝家拿來抄錄」。


「序言」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年歲次甲寅浴蘭月下完吉日十世孫延恩年五旬有四沐手重續並書」 其簿是民國三年(1914)的產物。


可以看出,記簿人李延恩對《家譜》重修之前是沒有原譜的,只是從同祖「老四房十一孫公田」那得到了一本,實際上就是《神簿》,顯然那不是他們本支房的。


否則他不會重序,更不會將大始祖和二始祖的妻子寫成「太太柳氏」和「太太趙氏」。「太太」一稱是民國初年以後對妻子的稱呼,不是明末清初的稱呼。

假如說李延恩案頭有原譜,並且有「序言」的話,在他重序里就不會那樣沒有章法,自由發揮,隨意記述。一定要受其原文的語言及格式的限制,起碼追根溯源方面是絕對不能亂改的,必須按部就班,原本抄錄。


「序言」中曾寫到:「李斌提筆集禎祥。」李斌為大始祖李建豈的三子,明末生人,據其家人講,李斌立譜為清順治三年(1646)。如果這麼說,李斌當時所寫的「甘肅蘭州府皋蘭縣」這一縣名又如何解釋?


2007年清明節,也就是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氏家人為「李自成之墓」立碑儀式後的第三天,就發出驚人的報道:「


中新網蘭州4月7日電 (劉薛梅) 近日,蘭州市城關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柏敬堂對「李自成歸隱甘肅榆中青城」之說的重要佐證——《李氏家譜》提出了異議。

柏敬堂說,從家譜的敘述看,李文生家收藏的《李氏家譜》是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由李氏十—世孫李延恩根據李自成叔叔李斌於順治三年寫的家譜抄寫的。家譜中關於李自成的記錄有多處:李自成的爺爺與李斌之父是親兄弟,原籍陝西龍門縣(即今米脂縣)。


關於李斌父子先到蘭州又遷至青城安家,記載得十分詳盡。李斌帶領三個後人「父子闔家移於蘭州府皋蘭縣水北門口袋巷子豐盛永官店住身,後住於彭義太宅內」。


對於這一段敘述,柏敬堂指出,「皋蘭縣是乾隆三年(1738)才設置,並出現在史書記載中的。而修於順治三年的家譜是不可能出現「皋蘭縣」這個地名的,因此這個家譜存在很大問題,只能說是後人補修的家譜,不可能是抄錄的,否則怎會出現如此誤差。」


從這篇報道和柏敬堂先生指正來看,顯然是後人補修,不是抄錄,就是說沒有原譜,根本不是李斌所為,否則,他決不可能將後世近百年的地方名寫在他的筆下。所以說,記簿人案頭是無原譜參照的。


(三)《神簿》「序言」在拜龍門陣


在李文生家所謂《李氏家譜》(即《神簿》)的「序言」中,有泱泱 200餘字語言記載,是這樣寫的:


「李斌提筆集禎祥,祖德厚重在朝綱。家兄李正為御史,誰想半世失榮昌,不知祖父無後德,還是大明氣數亡。大明江山十七世,至因崇禎喪天榜。非我侄子闖國亂,魅星降在他身上。布衣起兵是天降,魅星下凡接成黨。先損黎民國主亡,大明大業二百七。零有七年立罕王,大清一統國又興。吳三貴人苦用心,可憐侄子李自成。非是噁心害家庭,也非官貴害黎民。此是天命到如今。」


「且說吳三貴將自成追趕到雲南口子羅共山下,自成單人獨馬,急時無力,三貴也如此。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龍正位無臣無主,大也在你,殺死愚弟何以足乎?將話言訖,三貴俱禮,勒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


從以上「序言」中不難看出,其文筆格式還是語氣,無不讓人感覺這是一段精彩的小說或者演義,完全是在擺龍門陣,這在任何一個家族的家譜中都是不允許的,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了解《家譜》的人都知道,《家譜》是一個嚴肅的記實性文本,敘述的事件一定要有其真實性,必須以事記事,以人記人,實事求是,不能借題發揮,抒發個人感情,以及沒棱兩可和道聽途說的記述。


因此,這個所謂的《家譜》「序言」中的內容、情節和事件,其真實性大打折扣,耐人尋味。


(未完待續)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


傳說李自成逃到青城後隱居的院子。


論李自成歸隱青城之說:《神簿》序言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續三)(攝影:李志強、常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