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讓人驚艷的一次炮戰,英法正要舉白旗投降,美國不答應了
文/徐飛 (安徽大學世界史)
兩次鴉片戰爭中給人的印象都是清朝軍隊被英國人、法國人按著打,毫無招架之力。但我們或許應該記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第二次大沽口戰役,這次戰役清朝軍隊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本來,英法聯軍已經準備豎起白旗投降了,這時,美國人出現了。
1859年6月25日下午,渤海灣上硝煙瀰漫。英法聯軍為「進京換約」,即到北京互換一年前簽訂的《天津條約》,第二次進攻大沽口(第一次是在1858年5月20日)。由於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早已做好周密的防禦準備,加上英法聯軍的傲慢輕敵,使得英法聯軍傷亡慘重。當時,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達底拿(J.C.Tattnall)正在依託旺好上觀戰,眼見英軍的軍艦沉的沉、傷的傷,不禁喃喃自語「血濃於水」。正好這時有個英國軍官來求助,說炮戰不行,咱想派部隊登陸試試看,可是實在是沒有可以用的船了,你們能不能幫幫忙?達底拿一拍大腿,激情四溢,說完全沒問題。於是,依託旺號乘著清軍停止炮擊的空隙,拖帶載運登陸部隊的英船,駛往大沽口內。但是這些登陸的英法聯軍也是被打的一敗塗地,不得不倉皇撤退。
美國人為什麼要幫助英軍?難道真的是血濃於水嗎?
在19世紀中期,英美兩國都極力擴張在華貿易,但是清政府是個硬骨頭,好說歹說(馬嘎爾尼使團、阿美士德使團的通商要求都被清政府斷然拒絕)都沒用,英國只好動用武力。美國也想對華動武,謀取特權,但是由於自身實力不足,只能在東亞擴張的時候虛張聲勢,僅舉兩例:
1843年,美國想乘著中英《南京條約》的東風,謀取同樣的在華權益。來華全權代表顧盛要求直接進京面見中國皇帝,被中國政府拒絕。在反覆的交涉無果後,顧盛通知代理兩廣總督的程 采,曾經不幸在好望角耽擱下來的「聖路易號」和「潘理號」艦船立刻就要到達,並且美國政府已經決定增調太平洋分遣艦隊來華。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第二次率艦隊前往日本的浦賀,以戰爭相威脅,迫使德川幕府同意在神奈川舉行談判。談判中,佩里恫嚇說,如果日本不同意開港,20天之內將有100艘軍艦開過來,嚇得德川幕府立馬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神奈川條約》)。
事實上,美國根本沒有像英國那樣強大的艦隊,它只是通過口頭上的威脅,來迫使他國滿足它的要求。美國歷史學家丹涅特認為,「顧盛對於談判之初,沒有一支比較大的艦隊供他調度,頗為苦惱」。佩里率領的艦隊,不過擁有250門炮,而英法聯軍第一次進攻大沽口時擁有的火炮是353門,第二次進攻大沽口時擁有的火炮是268門。由於這次火炮數量太少,英軍司令何伯向公使卜魯斯報告,英國沒有取勝的武力。第三次進攻大沽口時,英法聯軍集結的兵力是,艦艇144艘,陸軍官兵28119名,且炮兵、工兵、騎兵一應俱全(以上皆根據茅海建先生所列英法聯軍艦船表的統計)。如此龐大的武力,才能夠打敗清政府的頑強抵抗,而當時的美國,何來英法這樣的實力?美國此時還擁有不到10艘大型戰艦。所以美國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搭便車」,鴉片戰爭時,美國軍艦尾隨在英國炮艇之後,伺機漁利,而且最後漁利的成果還很大,顧盛曾洋洋得意的自詡《望廈條約》有16處超過了《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美國軍艦又是在遠處觀戰,指望英法打敗中國後,美國也能夠跟著英法分一杯羹。對於美國沒有直接對華動武的緣由,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Warren cohen)的解釋是,美國「寧願通過外交或利用最惠國條款來擴大本國僑民的利益和特權」。話說的是沒錯,但是如果沒有英國人在前賣命廝殺,美國人從哪能通過外交等和平手段來獲取在華特權?還是杜勒斯(Foster Rhea Dulles)的評價一針見血,他認為美國人在鴉片戰爭中表現的是「一種自私的躲避,一旦英國人取得戰爭的勝利,美國人就立即向中國人索取特權」。
所以,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時,美國幫助英國,雖然有「血濃於水」的感情驅使,不忍心看見自己同文同種的軍隊死傷慘重,但是更多的考慮是要促使英國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自己從而趁火打劫。盎格魯—撒克遜一向是務實的民族,一直很重視對實際利益的考量。相反,我們看清政府,為了不讓顧盛進京,答應與美國簽訂《望夏條約》,不惜以損害國家主權為代價來保持所謂的帝國威嚴與華夷體制。孔華潤說,「在清政府看來,中國首先是一個文化統一體,而不是一個國家實體。中國官吏更關心涉及禮節、儀式方面的現實問題,而把主權等等抽象概念留給西方」,「領事裁判權侵犯了中國的主權,而且這種做法並不存在於西方平等國家之間,可是,它沒有使處於19世紀中期的滿清政府感到不安」。更可笑的是,清政府還希望能夠以夷制夷,利用美國人來離間、制衡英國人,殊不知人家可是「血濃於水」呢!
參考資料:
(美)孔華潤:《美國對中國的反應》,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本英:《自由帝國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國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三聯書店,2011年
仇華飛:《早起中美關係研究(1784-1844)》,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陶文釗、何興強:《中美關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張友倫主編:《美國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
C· H· Curry,British Colonial Policy 1783-1915,Oxford,1924年
----------------------------------------
?找歷史地圖、找皇帝年號、找電子書,關注微信公眾號「明清史研究資訊」(ID:mingqinghistory)
翻轉大歷史,假如李鴻章當上大總統,這100多年的歷史會如何?
1864年的曾國藩:他守住了清譽,卻讓中國錯過末班車
皇帝也會嫌御膳難吃?看看明朝皇帝一日三餐都吃什麼
康熙六下江南不是為了找韋小寶,而是為了這個?
打造東亞共榮圈,請日本統治中國?康有為你怎麼敢!
※最後一戰,李承晚與美國鬧翻堅決不停戰,結果悲劇了
※美國人眼中的中越戰爭,只為了解決一件事
※戰後不光美國入駐日本,還有一國家,最後扛不住跑了
※開幕式最火的隊伍,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他們只有10個人,連國旗都沒有,他們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為親人而戰
※美國哄騙這個國家當炮灰結果會怎樣?專家稱解放軍最不怕的就是他
※看到中國新戰機進度這麼快:美國這次是徹底坐不住了要花巨資應對
※我發誓: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美國剪頭髮
※中國航母,最新武器曝光,愣是給美國吃了一記,中國也不是好惹的
※只因一次衝動的體罰,美國華人要不回女兒的撫養權,後含恨離世,然而,英國又會怎樣呢?
※我在美國約會了一個美國白人,可是他的父母不同意我們在一起?
※我就想殺白人!今天美國這場慘案的背後,是美國警方與平民,白人與黑人之間最深的矛盾
※美國背後有一國家,始終它的肉中刺,敢怒絕對不敢打
※他當過美軍,是美國最重要的人,卻成了中國導彈之父
※即使沒有美國的參戰,3年之內,英法也將獲得一戰的勝利
※美國為什麼會贏得二戰?這個不起眼的兵種竟決定了最終戰役勝負!
※這門號稱美國陸軍史最強的火炮,現在怎麼誰都見不到了呢?
※美國這艘無人機遭到無情的謾罵,美國喊冤,中國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天啊!美國的這輛是戰車還是挖土機?完全的雙手解放美國做到了
※印度也崛起了,為什麼美國不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