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子昂和射洪「讀書台」

陳子昂和射洪「讀書台」

>陳子昂和射洪「讀書台」

陳子昂

陳子昂和射洪「讀書台」

陳子昂讀書台正門

陳子昂和射洪「讀書台」

陳子昂讀書台局部

提到四川古代的著名詩人,陳子昂是絕對繞不過去的。在射洪縣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有個陳子昂讀書台,這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


陳子昂的「風骨」因射洪得名:境內有涪江與梓江在獨坐山下匯合,史稱「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稱水口為「洪」,故名之。


陳子昂,字伯玉,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6)生於梓州射洪縣武東山下,家園依山傍水,樹林環繞,既有大戶之殷實,也有門第之幽香。


射洪縣文史資料介紹,陳子昂的父親叫陳元敬,子昂弱冠便秉承乃父氣質,體貌剛健,個性耿直,講義氣,重承諾,好狩獵,喜任俠。到18歲那年,因擊劍誤傷他人,陳子昂幡然醒悟,發憤讀書,由於天資聰穎,晝夜攻讀,短短几年時間,竟然熟稔諸子百家著作,尤對安邦治國的學問以及遊說國君的縱橫術著迷,在他後來的著作《諫政理書》中,他講到「臣子昂……以事親餘暇得讀書,竊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歷觀《經》《墳》,旁覽代史,原其政理,察其興亡。自伏羲、神農之初,至於周、隋之際,馳騁數百年,雖未得其詳,而略可知也。」從中亦可看出他由一個尚憑熱血賁張的「小俠士」向「以公濟天下」的可貴轉變。

陳子昂的氣質性格、政治思想、審美情趣、詩歌創作,無不積澱著巴蜀傳統文化的痕迹,與故鄉四川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大約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乘舟出川前往長安國子監深造,在其屬下的律學館學習,主要研習法律,同學中有郭元振、趙彥昭,二人與陳子昂友好,後來郭、趙兩人均官至宰相。


這裡還穿插一個小故事,《太平廣記》卷載述:陳子昂居都十年,仍「不為人知」,長安東市有人賣胡琴,要價百萬,圍觀者嫌貴而無人問津,子昂見之,傾囊而購,周圍的人驚訝,陳子昂欣欣然,有人問其住所,陳子昂告訴在東市西面,並恭請諸位光臨。時人想一看究竟,於次日應邀前往赴宴,席間陳子昂怒斥工匠造琴之粗鄙,而舉琴摜出摔得粉碎,趁勢將自己早準備好的詩文贈送與會者,「一日之內,聲華溢都」,由此,西蜀陳子昂便在人才顯赫的京都開始嶄露頭角。


陳子昂是在武則天臨朝稱制不久中了乙科進士,這也讓他產生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唐垂拱二年(685),武則天下令設置左、右拾遺,陳子昂服闕歸朝後,遷官為右拾遺,專職諷諫。


唐通天元年(696)8月,武則天令建安王武攸宜擔任右武威衛大將軍,清邊道行軍大總管,召集天下驍勇者抗擊契丹叛軍,陳子昂一見「以身許國」的時機到來,慨然應徵,參加了武攸宜的幕府,擔任軍中參謀,意氣風發地參與征討契丹叛亂。誰知武攸宜剛愎自用,對多次提出良計的陳子昂排斥為軍曹,只管「草擬文書」,陳子昂鬱悶不已,驅馬薊城,望著烏雲翻卷的天空與硝煙四起的戰場,他一氣呵成,寫下著名的《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此組詩,慷慨激昂,遒勁有力,是一曲濟世而不得的英雄悲歌。盧藏用在《陳氏別傳》里寫道,陳子昂登薊北樓,「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僅22字,卻創造了雄渾蒼茫意境,亦被後世贊為「洪鐘巨響」,而為歷代仰視。


陳子昂一直關懷四川家鄉人民的疾苦。他當年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

《永樂大典》卷3134記載,光啟三年(887年)詩人牛喬入蜀至金華山,於九月二十六日作《登陳拾遺書台覽杜工部留題慨然成韻》一詩,其中有「步出縣西郊,攀蔓登峭壁……北廂引危檻,工部曾刻石」,表明唐代大詩人杜甫還曾在射洪留題過石刻。 岳定海文/圖

您可能感興趣

周處讀書台民國尚存 如今淪落為大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