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濮水之陽蘇氏圖說

明朝濮水之陽蘇氏圖說

(一)濮水之陽。濮水,古水名。春秋(西周末年)時所謂『桑間濮上』之地,受黃河之水於今原陽縣(河南地),東北流經延津南,長垣縣西,經山東東明縣北,東北流由崔家樓入鄄城縣境,東北流經莊子釣台再東北流經臨濮集東南,經崔橋庄南而東北流,經北王趙集北(即御史牌坊北),東北流經堯陵南,由現南北富春之間董家橋而匯入瓠子河。水北為陽。濮陽,即古濮水北之地。按《濮州志,新增考古圖》及有關資料,古濮水又名東無名河。明初至明末河水瀚淼,至清宣統年河水幾乎枯竭,五十年代初,河溝儼然尚存。現因黃河淤灌,河溝亦時斷時繼。


(二)平山衛指揮府(即現蘇老家)。洪武元年秋八月,元朝義王和尚率部在此草創廬舍,自稱蘇克明、招兵屯墾,披荊斬棘,開拓荒原,櫛風沐雨,不避寒暑,乘駿馬,持鐵槊而巡查規劃屯墾綱點,使魯西南大地荒野變良田,汗水灑遍濮曹而州,受到各界仰慕,尊稱鋼鍤公而不名。洪武四年六月(甲申)二十三日明朝將鋼鍤公的屯墾軍設置平山衛,內統於大都府,外統山東都司。衛指揮是正三品大員,由蘇氏子承孫繼,時代罔替,這是明朝對各衛的政策。衛指揮下轄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及末入流等軍官達數百名,『蘇家有一石二斗芝麻的官』傳遍數州,流傳至今。席氏領的七十二盤爐專為鋼鍤公的兵馬打刀槍。席氏代代流傳,刻載於席爐村名碑。清朝,平山衛被撤銷,蘇氏族人及周邊村皆稱平山衛指揮府為老家。一九五零年初政府賜公章『鄄城縣臨濮區蘇老家村公所』。故此又為蘇老家。


明朝濮水之陽蘇氏圖說

(三)敖包,即蒙古蘇氏敖包。初建於洪武元年,由元朝義王命屯墾軍兵推土而成,年年代代而祭祀。清咸豐五年,黃河由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敖包被湮為平地而數年水患不息。至同治元年障東堤(即現鄄南金堤)成,水患才停,因太平天國排滿蒙口號甚激,此地是北捻軍活動的重要區域。同治四年初夏北捻軍大敗清朝親王(蒙古人)僧格林沁於高樓寨(現天劉西的高寨)距此不遠,族人一再推遲重建。待孫中山提倡民族革命,排滿口號更響。國民黨政府推行大漢族主義,強化少數民族,敖包不得重修而蒙古蘇氏會首在光緒二十年成書的『漢蘇』一族譜精神枷鎖桎捂下,蒙古心理素質深埋於心底,漢蘇指導思想在族事會首中佔主要地位,而族人的蒙古心理素質備受壓抑。一九九五年夏,蘇老家與周邊村族人自發生地在原址重建敖包,恢復祭祀。


(四)蒙古祖廟即圖中祖廟,系元朝義王蘇氏始祖克公於洪武初年修建。據『基開蒙古有元世,家傳基業占濮陽』對聯考證,此廟是為蒙古國成吉思汗、蒙古國監國拖雷、大元帝國創建者元世祖忽必烈及其子孫鎮南王脫歡、襲鎮南王老自同治至民國二十六年,大殿址三次變遷。只有明初的一對石獅子未變。


(五)靈濟寺。據一九五五年舊址所標。據蘇祐著《靈濟寺安禪碑記》、《重修靈濟寺碑記》兩文考證,此寺建於明初。似是由元朝義王修建。其孫世襲平山衛指揮蘇亮,曾給此寺好田地二百畝以養眾僧。待隆慶年蘇祐平反覆官後,寺住持玄整,再向蒙古蘇氏募化重修,幾重大殿及山門美輪美奐,並加修客房十間以濟往來客商住宿。此寺在民國初俗名西寺,而靈濟則鮮為人知了。至一九三五年夏,黃河決口於董庄,廟宇全部被毀。至五五年除一片殘磚破瓦外,還有一間小廟。現痕迹無存。


靈濟寺還是明初至明中期的北王趙集不讓居住人家的證據。《陳氏族譜》載:『始祖陳公庠生德明。葬北王召靈濟寺東南百步。』『北王召』的名為蒙古語,即廟宇。繫世人對蘇氏祖廟的稱謂而區別非北王趙集。

(六)司馬橋。位於北王趙集北濮水上,石橋建於萬曆三十五年,總會首為蘇光耀、王子仕。化主蘇焊、張宅、李盈,建橋石碑尚存。碑文首句:『濮之南有集名北王趙,蓋古清兵之原也。』可證集名及方位。


(七)牌坊,即蘇述牌坊。此坊,現北王趙集及周邊村俗稱『御史牌坊』,名不符實,缺遺史料甚多。建立年代似在崇禎末年農民大起義中。這個石坊三重起架,湮於地下兩重,上重石樑約方一米,橫跨約十四米,以原地表測記約高十七米之多。上樑陰陽兩面皆浮雕,陽面為男相,為武將,鬚眉清晰,英姿風發。陰面為女,長衣大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以上為頂,飛檐挑角。據口為魯、冀、豫、皖、蘇方圓千里諸坊之冠。五零年搶黃河險工,砸毀上樑盤壩。


蘇述字紹尼,生卒年月不詳。明萬三十四年舉人,三十五年進士,四十七年(泰昌元年)為浙江道監察御史。《曹州府志》卷之十三《選舉志》載:『蘇述。濮州人。布政使』。而民國十三年蘇鴻昶在蘇述繪像上題:『資政大夫浙江道監察御史九世祖進士蘇述像』是與歷史不符。


(八)北王趙集。是洪武初年元朝義王蘇氏始祖設置的集市貿易場所,供屯墾軍及平山衛軍兵與各地物資交流,但不準商賈長期居留而安家。陳氏始祖陳德明雖葬此不遠,但二世至八世皆居住康封,至明末,有九世陳克恭才定居於此,此集陳姓皆其後。而集南頭蘇姓是十世,十五世先後由馬村集赫庄遷居於此集。其餘李、許、彭、王、郝、劉諸姓,不一一詳載。北王趙集這個名字,在蘇祐著作《濮州志》都曾出現,至清河民國也都是北國趙集。共和國初,政府刻發『鄄城縣臨濮區北王召村公所』公章才叫北王召了。文革中自更名『紅衛村』。刻村名碑前又恢復北王召這個村名。


席爐、西拐、姜庄、白庄、周庄、范壯等圖中各村都是現代地圖中的村名,不一一詳述。

(九)鋼鍤墓群。即元朝義王和尚墓群,因墓碑不全而據情理論,應是義王諸子(四子順除外)及長門和公諸孫之墓葬群。因屢遭水患故封土不全。八零年只按明朝與蘇祐有關的三塊墓碑封了鋼鍤公始祖之墓;人材蘇和之墓;訓科公蘇義之墓。三墓相距甚遠,與現代葬制相異。園藝場灌溉時又推到墓碑,後又強佔墓地載上蘋果樹。待一九九二年清明節前。蘇氏族人十數人持尖頭鋼筋鑽探數天才找到始祖墓碑,其餘二碑或園藝場有意藏匿;或鑽探範圍不廣而未見蹤跡。明朝碑刻屬文物,理應保護,望族人及社會賢達重視此二碑下落。


(十)菩薩墓群。系義祖第四子蘇亮字原普,號菩薩公及長子翱和其諸孫的墓葬群。據現場實地觀察僅存蘇祐修建的原碑殘片及清季翱、恩、因、惠四門公立的墓碑一塊。該碑因管理不善實在說是無人管理,致使小字多模糊不清,打字亦有殘落者。墓地被園藝場強佔。故僅封一墓。嗚呼!為人子孫者豈不痛心!族代會因何熟視無睹,怪哉。


(十一)蘇昌墓群。系蘇昌與長子蘇一和其諸孫的墓葬群。現無墓碑,只有封土三。


(十二)蘇恩墓群。系元朝義王的四世曾孫,蘇恩字君寵,行三。與其元妻周氏、側室王室的合葬墓為主,其伯子天民,仲子天澤,叔子天爵號橋東等人墓葬群。其葬制似尊蒙古尚右之制,三子墓俱在右方,東南西北走向,墓碑有三,封土三,而空仲子天澤一穴。是蘇老家一村的老塋。左方無封土亦無墓碑,據口碑系伯子之子蘇淞、淞長子孟、孟長子光穎祖孫三代墓穴。封土齊全時為人字形,主墓居前。前有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修的神道石冥器,基本完好。二零零二年春鄄城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標誌。


(十三)蘇述墓群,是明蘇述父祖三代墓群,一九三五年夏被黃水湮於地下,現即無墓碑,亦無封土,詳情待考。

(十四)崇堳墓群。系襲職平山衛指揮光穎長子墓。也是明朝最後一任的平山衛指揮。蘇崇堳字悅安。生卒年月不詳,約明萬曆末年至清康熙三十年碑,正面《勸善文》系崇堳作。此墓群系九世至十二世。現在墓碑三,即崇堳與其長子錦鏞次子顯字練浦(雍正壬子舉人,癸丑進士,戶部貴州司主事)之墓碑。


(十五)馬廠墓群。系現馬廠村蘇姓老塋。五五年農業合作時尚有封土六。西北東南走向四,東北西南走向二。無墓碑,至於是何人墓葬,待考。


蘇老家周邊留有先人建築、碑刻、塋地等較多,沒有系統文字歷史資料,餘一人能力所限,僅作上述圖解。補遺拾闕尚待來人。


愚拙散人 蘇德彪謹識

〓〓〓〓〓〓〓〓〓〓〓〓〓


★聚集古今中外蘇家資訊★


★關注蘇姓文化熱點動態★


欲知更多蘇家資訊,敬請關注《蘇姓經緯》微信公眾號(sxjw8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姓經緯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莊子釣於濮水的意思 思想家莊子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