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懸崖上的恐龍足跡

懸崖上的恐龍足跡

>

2015年7月,中、美、德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中國四川古藺縣椒園鄉下侏羅統地層中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


化石的研究者,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教授馬丁·洛克利,德國古爬行及兩棲動物博物館教授亨德里克·克萊因等專家學者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刊物《歷史生物學:國際古生物學雜誌》撰文描述了這批特殊的標本。


這是一片2億多年前早侏羅紀恐龍留下的清晰足跡,蜀南劉建足跡點位於古藺縣南部的椒園鄉,距古藺縣城62公里,是古藺最偏遠的一個鄉鎮,隔赤水河與貴州仁懷市、金沙縣相望。是制磚工人無意間取土翻開了一頁嶄新而古老的古藺歷史。這麼完整的恐龍腳印遺迹化石在我國比較少見,自貢雖然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卻沒有恐龍腳印化石。

這主要是因為恐龍腳印很難形成化石,恐龍只有在溫度、黏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錶行走時,才會留下腳印,而且這些腳印要暴露在空氣中經過一段時間,等留有腳印的沉積物「風乾」,再及時被外來的沉積物覆蓋,覆蓋得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腳印化石。所以,恐龍腳印化石很稀少。從某種角度來說,恐龍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動物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


在研究者們的眼中,此類遺迹化石,和骨骼化石一樣,不可或缺。以恐龍腳印為例,這是恐龍活動的原地證據,古生物學者們可以藉此判斷恐龍的類型、大小、數量、行走方向,甚至是相對速度。更重要的,恐龍的腳印能直接呈現恐龍的足部形態和腳趾數目信息,能幫助古生物學者推斷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的。


其實第一天考察下來,馬丁·洛克利已經隱約感到這次考察非同尋常。幾天時間裡,馬丁一直在近距離觀察測繪並將在晚上回來後將現場與資料庫中的資料做對比。一天深夜,馬丁叫醒了同行考察的邢立達,說:「這些足跡與此前發現過的都不同。」


古藺足跡的長度約37厘米,屬於中大型的蜥腳類足跡。其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形態混合了原始的基幹蜥腳形類足跡(如大龍足跡)與晚期蜥腳類足跡(如雷龍足跡)的特徵,比如它的後足跡被一道橫向的摺痕分成前後兩個區域,前部是四個近乎平行、延長的、與足跡中軸近平行的趾頭痕迹,後部是呈拋物線的腳跟跡;而其對應的前足跡則有五個鈍鈍的大爪。

「這是一個新物種!這種新的形態極為罕見。」馬丁很興奮。古藺發現的這些足跡處於侏羅紀早期,正是基幹蜥腳形類恐龍逐漸消亡,蜥腳類恐龍崛起的時期,可以預見有一些蜥腳類恐龍的形態會介於這兩種恐龍之間,古藺的發現則證實了古生物學家這個猜想,提升了蜥腳類足部形態的多樣性。在恐龍研究中,恐龍的足跡與分類一一對應,新的足跡預示著是一種新的恐龍,為遺迹學記錄增加了新的形態,是極為難得的發現。


邢立達介紹,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和形狀,可以大致分為獸腳類、蜥腳類和鳥腳類等,獸腳類通常為三趾型的,蜥腳類有前後腳印,都像大型的圓坑。其中,蜥腳類恐龍是恐龍總目蜥臀目中的一大類植食性恐龍,於四川宜賓馬門溪渡口發現的馬門溪龍,也是蜥腳類恐龍中的一員。長脖子、長尾巴和巨型的身材,是學者和普通人對這類恐龍形象的還原。


華西都市報記者劉建


多學一點:


恐龍會一直長大你知道嗎?

四川目前已發現的已命名恐龍:27種體型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生存在距今1.56億至1.4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體長21-25米,體重30-50噸,植食性。


體型最小的恐龍:隱龍。生存在距今1.61億至1.55億年前的中侏羅紀,體長1米。


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龍:珙縣龍。生存在距今2億年至1.75億年前的早侏羅紀。體長14米左右,


生存年代最晚的恐龍:鴨嘴龍。生存在距今1億年前的早白堊紀,體長約10米,植食性。


需要說明的是,恐龍是一種冷血動物,和哺乳動物限制性生長不一樣的是,恐龍只要活著,就會一直長大,所以恐龍的大小更多的是個體數據。整理王茜

您可能感興趣

懸崖上的小背簍
懸崖壁上的「類人猿」,懸崖壁上的釘子戶,所有風景只為你
懸崖上的「釘子戶」
世外桃源,竟是懸空在懸崖上的
懸崖上的獵人:他們冒著危險,只為摘下崖壁上的蜂巢
短篇恐懼《懸崖上的大佛》
男子冒險在懸崖峭壁上,挖出大型崖柏!
露營千米懸崖壁上 真的是懸空睡的!
懸崖峭壁上的寶貝,瘋狂亂砍亂伐的背後
鬼夫大戰巨蛇,鬼蛇消失,蛇坑見底,欲上懸崖
懸崖上看到這心驚膽戰的一幕,懸崖上竟然也有「釘子戶」
懸崖上的「蜂蜜獵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只為摘下崖壁上的蜂巢
恐怖漫畫《懸崖上的大佛》
冰島懸崖上的概念住宅
世界上最美的攀岩女神,懸崖上的青春
建築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空之城」
山羊爬上懸崖峭壁,只為吃一口鹽
鏡頭下 懸崖上的「釘子戶」
懸崖上的崖柏,這是一場奪命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