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攝政王后」 更是一位母親 還幫兒媳應對兒子的不忠
奧地利的安妮(1601年-1666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王后,路易十四的母親。她是17世紀歐洲最著名的女性之一
文 | 艾米?布萊克威爾 摘自《世界大歷史1571-1689》,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轉載已獲出版社授權
奧地利的安妮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王后,是她兒子路易十四統治初期的攝政者。她是一位精明的政治人物,曾對她兒子的臣民行使過相當大的權力,並且保護王權不受貴族挑戰。
路易十三
1601年9月22日,安妮出生於西班牙的巴利亞多利德(Vallodolid)。她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和奧地利的瑪格麗特的長女。1615年11月,她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當時他們兩人均為14歲。這樁婚姻其實早在三年之前就已由代理人辦好了,它是一樁「雙婚」 (double marriage)的一部分,這樁雙婚意在確認法國統治者波旁家族和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之間的聯盟關係。與此同時,安妮的弟弟腓力與路易十三的妹妹伊麗莎白結婚。人們都認為安妮很漂亮,但路易十三對她從來沒有動過多少感情。
安妮婚後很多年才懷上孩子,這主要是因為她的丈夫很少與她同床。不過,她最終生了兩個兒子,這極大地提升了她在宮中的地位。王太子路易(即日後的路易十四)生於1638 年,腓力(Philippe,即日後的奧爾良公爵)生於1640年。她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很多時間都跟她的兒子們待在一塊。雖然路易十三的遺囑規定她不會是路易十四的唯一攝政者,但安妮堅決認為,她兒子應該享有和他父親一樣的絕對權力。為確保如此,在她丈夫於1643年 5月去世後,她指使巴黎高等法院宣布這項遺囑無效。
影視劇中的安妮形象
君主專制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國王想更少地依賴貴族。貴族特權的減少使得這部分習慣了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人感到憤怒。路易十三一死,法國的貴族們就給國王的唯一攝政者也即其母親安妮施加壓力,以求恢復他們的封建特權。然而,安妮比他們想像的要強硬得多。路易十三去世前不久死去,安妮起用義大利外交官儒勒·馬薩林作為她的首相。馬薩林和安妮彼此傾力相助,結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安妮和馬薩林這兩位有權人物的政敵們指責他們保持一種不正當關係。如果屬實,這肯定是一樁醜聞,因為馬薩林是一位樞機主教,這意味著他要過禁慾生活。
安妮和馬薩林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構建由路易十三開創的中央集權君主制上。當時的法國被分成獨立的三級會議行省,這些行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治的。這些政治單位經常試圖反抗國王,路易十三和後來的攝政者安妮都必須與此做鬥爭。貴族起義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投石黨運動,該運動發生於1648年至1653年。1648年,巴黎高等法院(一個重要的法律機構,其法官職位為世襲)試圖迫使安妮和馬薩林接受一系列財政改革,特別是一項僅允許該高等法院開徵新稅的改革。安妮和馬薩林暫時應允了,但在1648年8月,他們逮捕了巴黎高等法院的許多名成員。這一舉動在巴黎引發了起義,國王暫時答應了巴黎高等法院的要求,包括解除馬薩林職務的要求。
路易十四
安妮被迫與叛亂貴族達成協議,雙方於1649年3月簽署《呂埃耶和約》 (the Treaty of Rueil)。然而,由於各股革命力量內部開始爭吵不休,國王很快重新奪得權力。安妮與被流放的馬薩林取得了聯繫,很好地利用了這些分歧。隨著朝廷回到巴黎,叛亂於1652年失敗。童年時代遭遇貴族叛亂的經歷給安妮的兒子即未來的路易十四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象。當他成為國王時,他將牢牢控制宮廷中的貴族。
然而,王后的生活並沒有全部花在政治上。安妮非常喜愛戲劇,經常觀看演出。馬薩林幫她招募義大利演員和歌唱家,並引進義大利歌劇作品。1647年,安妮和她的兒子們看了好幾遍歌劇《俄耳甫斯》,對其精彩絕倫的場景變化和舞台機械設備以及表演都感到十分賞心悅目。安妮也在宗教上面花了很多時間,她每天都要參加彌撒,到訪過很多教堂。她起用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家弗朗索瓦·芒薩爾和雅克·勒梅西埃為聖寵谷建造了一座新教堂和修道院。這座教堂直到安妮死後的1710年才舉行祝聖儀式,但她在1665年參加了這裡舉行的第一次彌撒。
安妮的攝政結束於1651年,那一年,路易十四達到實行統治的年齡。1659年,法國和西班牙講和。次年,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的女兒瑪麗·泰蕾莎為妻。隨著王太后給予她的兒媳(同時也是她的侄女)支持和友誼,並幫她應對路易十四的許多不忠行為,安妮和瑪麗·泰蕾莎的關係變得非常近。安妮一不擔任攝政,就恢復了她在人民中間的受歡迎度。與此同時,她與國王很親近,國王也信任她的判斷。
1666年1月20日,安妮在巴黎去世。她的兒子路易十四稱王太后即她的母親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王后,也足以進入最偉大國王的行列。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她的死因是乳腺癌。她的心遺贈給了聖寵谷修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