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蘇-34戰鬥轟炸機試飛 即將加入俄羅斯空軍
>
近日,俄羅斯軍迷在新西伯利亞飛機製造廠拍攝到一架剛剛生產出來的蘇-34戰鬥轟炸機進行試飛的場景。
蘇-34「鴨嘴獸」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現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集團蘇霍伊公司)研製的高機動性、全天候、超音速、重型戰鬥轟炸/敵防空壓制(SEAD)機。
蘇-34最早型號為代號蘇-27IB試驗機,其試驗機在1990年4月首飛,預生產型於1993年12月18日首飛。原預計在2002年全面列裝,但是因為蘇聯解體帶來的資金不足,直到2007年7月俄羅斯國防部才宣布正式接收蘇-34。
蘇-34繼承了蘇-27戰鬥機家族優異的氣動外形設計,最大特徵是其扁平的機頭,原因是其採用了並列雙座的設計,使得其機頭加大;同時為了減小體積而將機頭設計成扁平。並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裝備,如:裝甲座艙、新型火控計算機、液晶顯示器、新型數據鏈、尾部尾椎管裝有後視雷達等等。同時該機有能力發射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電視制導炸彈、超音速反艦導彈、普通炸彈,外掛點多達12個,具備多任務能力。
1986年6月,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戰術轟炸機,目標是在90年代中期開始取代可變翼的蘇-24/24M「擊劍手」戰術轟炸機。這種飛機是在蘇-27「側衛」基礎上研製的,一開始被稱為蘇-27IB。
第一架原型機內部代號T10V-1(42號),沿用了蘇-27UB「側衛-C」的基準機身,但是裝上了全新的具有扁平機頭的前機身,也就是因為這個機頭,該機從此獲得了「鴨嘴獸」的非官方綽號。
T10V-1在設計局的莫斯科實驗工廠里完成了總裝,1990年4月13日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機場首飛,試飛員是蘇霍伊的阿納托利·伊萬諾夫。
第二架原型機T10V-2(43號)的機身設計更加細化,與後來的續預生產和生產型大體類似。該機在新西伯利亞飛機製造廠(NAPO,2013年成為蘇霍伊公司的一部分)組裝,於1993年12月18日首飛。
儘管該項目受到軍方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蘇聯解體後的動蕩以及項目資金不足使「鴨嘴獸」的研製和測試進度被嚴重延誤。到21世紀初,蘇霍伊只製造出6架試飛用機,兩架原型機和四架預生產飛機,測試機數量不足致使國家聯合測試和評估項目曠日持久。
這4架用於試飛和評估的預生產型飛機是T10V-4/-7(44-47號),陸續於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間首飛。
隨著俄羅斯經濟的逐漸復甦,2006年,阿赫圖賓斯克的俄羅斯空軍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用6架試飛用機完成了第一階段國家聯合試飛和評估。
其中,01和03號參加了國家試飛,02、04和05號機則去利佩茨克參加了第4戰鬥應用和飛行人員再培訓中心的作戰評估,內容包括發展新戰術、操作技術和條令,此外,這3架飛機還被用於首批蘇-34機組的改裝訓練。
2007年俄羅斯空軍開始接收蘇-34,總計訂購了124架,接收數量逐年攀升,2013年接收19架,2014年接收18架,截止2015年底,俄羅斯空軍約裝備了87架蘇-34。
蘇-34保留了蘇-27UB的總體氣動布局,但機身結構是全新的,這是為了能在前機身和機鼻部分塞進並列雙座座艙和體積龐大的電子設備和更多的燃油。該機的所有主要機身結構都得到了加強,以承受增加的操作重量。
蘇-34還保留了其前身令人印象深刻的機動能力。機鼻左側的一個可伸縮的空中加油探頭是標準配備。蘇-34具有與蘇-33艦載型類似的鴨翼,同樣還沿用了蘇-33式樣的前緣邊條,但增加了一條尖銳邊緣以產生穩定渦流作用在垂尾上,提高大迎角飛行時的偏航穩定性。
蘇-34的前機身比蘇-27UB重許多,鴨翼有助於恢復氣動平衡,提高機動性,並且能在超低空飛行中減弱因亂流引起的顛簸,降低作用在機身上的應力(鴨翼自動響應)。
蘇-34的座艙設計還提高了機組的舒適度,新的前機身容納了並列雙座座艙,飛行員在左側,武器系統操作員(WSO)在右側。乘員可以從彈射座椅中走到過道上伸展一下身體,在長航時任務中甚至還能休息。
K-36DM彈射座椅具有零/零彈射能力,拋掉座艙蓋後左右座椅按時間差彈射。乘員通過前起落架上的登機梯,穿過後壁板上的艙門進入駕駛艙。與蘇-27UB和蘇-30的串列雙座相比,能大幅改善機組人員的工作環境。
在並列座艙中,飛行員和武器系統操作員在高負荷工作中無需交談就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因為他們能通過身體語言充分溝通,反應時間也更快。此外,座艙的雙重操縱控制也有利於機組的輪換休息。
蘇-34的全新雙輪前起落架向後收起,收起方向與蘇-27相反。主起落架安裝了串列雙輪以支持增加的著陸重量,並能在粗糙鋪裝跑道上起降。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尾梁明顯增大,增加了直徑和長度,內部安裝了附加設備和系統。
減速傘艙位於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背位置,配備雙減速傘以縮短降落滑跑距離。固定式進氣口降低了複雜性和重量,配合推力強大的發動機,能使「乾淨」外形的蘇-34能在海平面以1400公里/時的速度狂奔。
機身結構堅固,結合系統冗餘設計後能有效抵禦從輕武器到高能導彈戰鬥部破片。機組人員被鈦「浴缸」包圍,保護他們不受直接傷害,一些重要系統也有裝甲保護。
蘇-34最重要的航電系統為機頭的V004雷達,該系統由聖彼得堡的列尼涅茲控股公司製造,採用1250×850毫米的固定天線,除了氣象和導航功能外,還提供了豐富的空面和空空模式。
雷達為遠程探測和跟蹤地面和海面目標進行了優化,獲得的目標坐標能隨後裝訂在精確制導彈藥中。該雷達針對小雷達橫截面(RCS)地面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50-200公里,對戰鬥機大小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20公里。在掛載R-77-1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時,雷達在空地模式中可以同時攻擊兩個空中目標,在空空模式中可以同時攻擊4個。
其次就是烏拉爾光學儀器廠製造的「普拉坦」電視/激光光電系統,該系統能使武器系統官能在晝夜發現和跟蹤地面/海面目標。「普拉坦」還能為激光制導彈藥進行激光照射,為光電制導彈藥和無制導彈藥提供目標指示。
「普拉坦」內置於前機身中,在前機身與發動機進氣口交界處有一個可收放感測器窗,不用時可以收入機身,與表面齊平以減少阻力。感測器組件還包括一個從動於激光測距儀/指示器的高放大倍率電視攝像機,在最佳能見度條件下的最大探測距離是10公里。感測器通過三片光學玻璃進行前視和下視。
與俄羅斯任何其他戰術飛機相比,蘇-34能掛載更多種類的空面制導武器。彈藥可掛在機身的4個外掛點、翼下的6個外掛點、以及翼尖的兩個外掛點上。
掛載制導炸彈時,蘇-34可一次掛載6枚500千克KAB-500L或三枚1500千克KAB-1500L激光制導炸彈,或相應的KAB-500Kr和KAB-1500Kr電視制導改型。掛載短程空面導彈時,蘇-34可一次掛載6枚Kh-29L(AS-14「小錨」)/KH-25ML(AS-10卡倫)/S-25LD激光制導導彈,或6枚Kh-29T電視制導導彈。
掛載遠程空面導彈時,蘇-34可一次掛載3枚Kh-59M(AS-13「大螺栓」)/Kh-59M2(AS-18「蘆笛」)電視制導導彈,此時需要掛載一個數據鏈吊艙以人在環中的方式進行末段遙控。
本人是原SC軍事貼圖區版主hawk26,為大家提供原創軍事內容,感謝大家收看。搜索「hawk26講武堂」微信公眾號,可以關注收聽,謝謝!
※俄羅斯T-50戰機第9架原型機試飛 前途未卜
※殲16戰機再曝試飛猛圖 中國空軍逐漸邁向攻守兼備
※7年了,俄羅斯第9架T-50戰鬥機原型機成功試飛
※莫斯科航展開幕在即 T-50隱形戰機試飛炫特技
※中國即將擁有第二架大型空中加油機,烏克蘭的新伊爾78已在試飛
※俄公開蘇-35BM戰機兩架原型機試飛圖
※殲-20戰鬥機「神秘發動機」即將上機試飛
※俄軍武直試飛竟掛航空炸彈!揭秘卡-52生產廠
※準備飛向黑色大陸:交付黑叔叔前正在試飛的Su-27戰鬥機
※空軍試飛員李國恩試飛殲偵-8F偵察機曾遇險 拖火著陸成功
※俄MiG-35戰機1月份試飛 將爭奪輕型戰機市場
※大國利器 解放軍殲16戰機試飛猛圖
※003型航母艦載機曝光,「飛鯊」戰機改進版編入試飛院
※巴基斯坦有意購買殲31,印度催俄羅斯加緊試飛T50
※中國最新版FC-31戰機試飛動態 發動機噴黑煙起飛20秒升空
※遠遠落後於中國殲-20,俄羅斯隱身戰機塗迷彩妝試飛
※俄羅斯第九架T50原型機近日密集地進行試飛
※俄羅斯坐不住了:要求中國公開殲-20戰機試飛進度
※大陸渦扇15發動機即將進行試飛 被用於殲20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