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湘西風情二三事

湘西風情二三事

湘西風情二三事(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弱水三千


記得在一個晚上觀看湘西風情表演,其中幾個場景印象極深:一曰哭嫁;二曰趕屍;三曰放蠱。與朋友談起這些事,大家亦頗感新奇。並非我們這些人孤陋寡聞,細細想來,歷史上湖南湘西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過去與外界交往較少,再加上這裡少數民族較多,土家族、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才培育出獨特的習俗。

哭 嫁


湘西風情二三事經過仔細查書才知道哭嫁的習俗其實許多少數民族皆有,儘管結婚是喜事,應該皆大歡喜才對。


可是從女方來說結婚嫁人就意味著女兒離開母親,母女離別,難捨難分,落淚亦人之常情。有的地方的人如果出嫁時不哭無淚,會被人指為不孝。可是女兒出嫁大哭特哭,哭的如此纏綿、如此悲痛、如此入情、如此跌宕起伏,唯湘西土家族所獨有。


據說,土家族的女孩兒從懂事起就要接受這方面的教育。這裡面名堂頗多。與其說是哭嫁,莫若說是哭唱。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唱山歌在本地也叫「喊歌」。


因為湘西山多峰險,隔山喊話是家常便飯,土家族人自小就練就了大嗓門,以便於日常溝通。哭嫁,作為土家族人的獨特婚俗,土家姑娘大約從十歲左右開始學習哭嫁,一般是母傳女、姐傳妹,或者姑娘之間互相傳誦,完全是口頭相傳。


女兒出嫁哭的悲痛感人,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尊重,嫁到婆家地位也高,有的新媳婦就因為過門時哭嫁受到讚許,婆婆當場將象徵家庭權利的鑰匙交付新媳婦。當雙方婚事確定,男方送來聘禮,婚前三個月就開始哭唱,幾乎三五天哭一次,臨嫁前要夜夜哭唱。


哭的內容一般是爹娘情、姊妹情、姑嫂情等等,哭嫁詞因地、因人、因時而別,曲調不變,哭嫁詞可隨意發揮,但一般也有固定的歌詞,如《別祖歌》、《戀寨歌》、《別爹娘歌》、《別姊妹歌》、《上轎歌》……如其中《別爹娘歌》,女兒唱道「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曾記鬢髮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燕子齊毛離窩去,何時銜泥得回頭?」娘亦哭女道「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世上三年逢一閏,為何不閏五更頭?孝敬公婆勤持家,夫妻恩愛度春秋。」


母女情深,叮嚀囑託,執手相別,真情感人。

趕 屍


湘西風情二三事 何謂「趕屍」?即由人拿著鞭子趕著屍體走。人死如燈滅,死去萬事空,殭屍一具,怎能行走?聽起來不可思議,這可確實是湘西獨特的習俗。


湘西自古被稱為「荒蠻之地」。一則山高路險,與世隔絕;二則其中居住的多為少數民族,被人歧視稱其為未開化的「蠻族」。明清以來,軍隊駐紮,屯兵墾田,當地人亦把當兵吃糧視為「正途」。清朝太平天國起事時,曾國藩組織湘軍,其中就有一支苗族的軍隊。苗軍義勇剛烈,疆場威猛,堪稱堯勇之師。還有一些湘西人到雲貴一帶做生意。因為要葉落歸根,這些湘西人在外地或戰死或病死,無論山高路險,都要運回湘西埋葬。運屍的行業迎運而生。封建時代人們相信人死是有鬼魂的,運屍是一件頗為恐懼的事情。湘西道教盛行,於是一些道士、巫師就成為運屍的主角。據說,建國初期還有趕屍現象。趕屍一般是「夜行晝伏」,當路過村莊時,道士手持燈籠高喊:「各家各戶,關門閉戶,雞犬回家,請早讓路!」也有好奇之人曾目睹其景,道士手持塵拂,高聲喝道,後面幾具屍體身著黑色長衣,雙腳跳行,遇到轉彎或水溪,道士喊話指揮,觀者無不稱奇,對這種神奇現象,人們口口相傳,愈顯神秘。在當時湘西形成了一個行當,有收屍的、有運屍的、有專門接待趕屍住宿的客棧。


無神論者認為,讓屍體自己行走是根本不可能的,這裡面肯定有「機關」。我後來在新浪旅遊網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解放初期,解放軍部隊進駐湘西剿匪,在一個鎮子駐紮時,清晨有人報告,說有趕屍的進了鎮子。指揮員懷疑很可能是土匪裝扮成屍體要逃跑,於是帶人到趕屍的客棧去查看,敲門時許久才有人開門,指揮員愈加懷疑。待開得門來,只見一個趕屍人在桌邊吃飯,牆壁立一排死屍,細心的指揮員卻發現桌上擺了多副碗筷,嚴厲訊問,趕屍人懦喏。走到屍前掀起屍體的長衣,原來每具屍體下都立著一個活人!至此,趕屍人的秘密真相大白,所謂屍體行走,卻原來是由活人背著行走。


還有的文章披露說,趕屍人接到屍體後要分解軀幹,只保留四肢和頭顱,以減輕重量,然後以支架固定,再捆綁在背屍人身上。等到了喪家,聽到死者親屬的哭聲,屍體「砰」然倒地,趕屍人再喝退眾人,重新為死者穿衣,以棉絮充填軀體,裝殮入棺。這是一套十分專業化的行當,據說,趕屍人在招收徒弟時十分嚴格,一要身體強壯;二要膽大心細;三要機靈應變。學徒的頭幾年只能背屍體;然後才能接屍、肢解、裝殮;幾經考驗合格,才傳授念咒畫符等關鍵技能。

如今,趕屍早已成為歷史。想像當初在湘西崎嶇的山路上趕屍隊伍艱難行進。一些愚昧的人們對此卻堅信不移,真令人吁唏感嘆。


放 盅


湘西風情二三事作家沈從文是湘西鳳凰城人,他在《湘西》一文中曾寫到:「湘西是個苗區,同時又是個匪區。婦人多會放蠱,男人特別喜歡殺人。」到了湘西,常聽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起「放蠱」的故事。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上海知青到湘西插隊,與當地的一位姑娘相戀。後來知青在回城前與姑娘海誓山盟,吃了姑娘特地為他做的一頓飯,姑娘把貞操交給了他。等知青回到上海,家人強烈反對他與湘西姑娘繼續交往,書信往來漸少,多半年後,小夥子莫名其妙地得了一種怪病,住進了醫院,日漸消瘦,卻查不出病因。這時,過去相戀的姑娘突然出現在病床前,姑娘給小夥子倒了一杯水,小夥子喝了這杯水,立刻精神煥發。姑娘平靜地告訴他,他之前被放蠱,剛才水裡有解藥,但是,並不能徹底解除蠱毒,除非兩人結婚。小夥子的家人再也不反對兩人的婚事了。


關於「蠱毒」之說,並非唯湘西獨有。史書早有記載。《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蠱。』」這裡說「蠱」為亂世之產物,又提到「皿蟲為蠱」。在古時候,「蠱」往往與巫術關聯。歷朝都有「巫蠱為患」的記載。漢武帝時朝中就發生過多起「巫蠱案」。除此外,在雲貴、四川、廣東等地方都有「蠱毒」的傳說。古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了中「蠱毒」的徵狀「凡中蠱毒,令人心腹絞痛,如有物齒。或吐下血,皆如爛肉,腹大便黑如漆。」那麼,到底有沒有「蠱毒」,官方從未有調查或考證,難以下斷言。我想,或許古人遇到疑難雜症,比如腫瘤、肝硬化腹水等當時的手段難以診斷的病症,只好把它們歸結到「蠱毒」之列。

湘西人管放蠱人叫做「草蠱婆」。一般說,放蠱人多為女性。放蠱首先要養蠱,當地人傳說在五月初五,要踏著露水捉來有毒的蟲子,如蛇、蠍、蜘蛛、蜈蚣、癩蛤蟆等等,置於器皿之中讓其互相殘咬,最後剩下的為劇毒之王,待其死後陰乾,碾成粉末,即為蠱毒。「草蠱婆」將其藏於指甲內,放蠱時,伺機彈彈指甲,放置於食物或茶水中,使人不知不覺中了蠱毒。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有放蠱人有解藥。中蠱人必須哀求於放蠱人解蠱。這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放蠱人多為女性。許多少數民族還保留母系社會的傳統,由於社會的發展進步,男性逐漸擺脫了母系家庭的控制,這時的女性往往處於守勢或弱勢,而女性要加強這種控制,放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至於一些以放蠱的手段維繫愛情的故事更帶有同情女子弱勢的含義在裡面。


今天還有沒有放蠱人?前不久,湖南衛視有一個短片,表現的是記者在湘西尋找放蠱人的故事,記者歷盡周折在一個偏遠山區找到一戶據說會放蠱的人家。這家人因其放蠱的名聲在當地倍受歧視,住在村外一處偏僻院落,家中只有四個女人,最小的十幾歲,家徒四壁,十分貧寒。當記者問其是否會放蠱時,笑而不答。


放蠱,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說。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其危害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化。但願其只是傳說而不是事實,希望疑惑自己被放蠱的人早日解除心病,希望傳說中哪些會放蠱的人不再受歧視,回歸到社會正常生活狀態中來。


-END-


湘西風情二三事


作者by弱水三千


插畫來自網路


歡迎版權合作洽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袋書櫥 的精彩文章:

永遠不要瞧不起別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您可能感興趣

西江千戶苗寨民俗風情拾零《四》
海島風情,美麗三亞
東師幾抹夏色風情
寧夏 西北風情跟團一日游
大華西溪風情|杭州尚層別墅裝飾 西溪風情現代奢華展示
神秘的東南亞風情——泰式別墅
中秋在路上:廣西最美三江,侗族風情!
十二星座之古風情話
河南淅川「渠首第一村」陶岔村變身「風情小鎮」
領略冬季西嶺的獨特風情
去瓦倫西亞領略地中海西岸的一顆明珠的風情
雁 歌:西域風情
一組很美的嶺南水鄉風情畫
珠峰冰川第二屆「西藏風情」攝影大賽作品選登
風情,風韻,風骨——談談鐵三角的新老旗艦耳塞
五月如夢初夏,感受西塘古鎮水鄉風情
帝鄉風情:「驢行」九路寨
歐洲鄉野風情
廣西三江農民畫家將侗族風情「搬上」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