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龍應台:一別經年隔閡深,兒子,我該如何挽回你的心

龍應台:一別經年隔閡深,兒子,我該如何挽回你的心

龍應台:一別經年隔閡深,兒子,我該如何挽回你的心


兩地書,母子情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大兒子安德烈在三年內的書信集。寫信的起因是龍應台離婚後與兒子分別數年,再度重逢突然發現自己不了解十八歲的兒子,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走不進他的內心世界,有一種要失去兒子的焦慮,就和兒子約定一起在《南方周末》上寫專欄,歷時三年,一共三十五封信,最終有了這本膾炙人口的小書。


龍應台的信共有18封,從她的字裡行間,我看到的是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拳拳深情。在信里,她給兒子講自己年少時的經歷,為兒子的清狂而擔憂,在兒子失敗時給與安慰和鼓勵,一起探討道德的界線,一起討論音樂的品位,一起思考老去死亡等人生終極哲學問題。


她是媽媽,為兒子的成長而欣喜,為兒子的獨立而茫然,她更是安德烈的人生導師,將自己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思考而得來的人生經驗傾囊相授。能有這樣一位媽媽指引人生的航向,安德烈何其幸運。


龍應台的好幾封信,我都特別喜歡:

《對玫瑰花的反抗》中提到:「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望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年近不惑,對作者的這段話深有體會,簡直說到了心坎里,人的確是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寂寞啊。可能孤獨寂寞才是人生的本色吧。


「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玩可以說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我簡直要為這兩句話擊節叫好了,我們總是不太敢玩,不敢鼓勵孩子玩,總怕玩物喪志,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你一定要會玩,不會玩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人生?


《有沒有時間革命》講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如何對待處理你不喜歡不贊同的人和事。「你怎麼處理衝突?對於自己不能苟同的人,當他偏偏是掌握你成績的老師時,你這麼面對?我希望我的孩子敢為自己的價值信仰去挑戰權威,但是有些權威可能倒過來傷害你,所以我應該怎麼去教我的孩子「威武不能屈」而同時又懂得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可能嗎?」「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屬,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作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這段話對我的啟示也非常大,可以說,我現在也沒有找到信仰和現實之間的路,常常「拔劍四顧心茫然」,這讓我非常地恐慌,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做好,我該如何教育我的小孩,如何才能教會她不要撞得頭破血流,如何才能做到內圓外方?


《陽光照亮你的路》和上一封其實講的是類似的問題。「人際關係,其實往往是一種權力關係,從老子、孔子到蘇格拉底都曾經思索這個問題。」「你是否思考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對手?你是否思考過,用什麼語言可能可以和他溝通?又或者,什麼形式的反叛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收穫或者災難?你是謀定而後動或是暴虎馮河?你想要達到什麼?你的邏輯是什麼?」


中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最多的就是好好學習,學習好了才有出息。但是我用整整三十年才明白一個道理:書本上的知識都是死的,只要你努力就能掌握。人才是活的,學會和人打交道,才是這世界上最難的學問。只會讀書,你未必有出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琢磨明白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你一定有大出息。怎麼訓練我們的孩子去思考人際之間的微妙,龍應台的這段文字,堪稱經典。


「我們自己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說得多好啊,當我們痛苦時,別人往往會覺得多大點事啊,至於嘛!自己有時也會鄙視自己,我怎麼這麼沒出息啊。其實痛就是痛,真的很痛。自己痛的時候,要正視,要接受。自己的孩子痛的時候,我們要理解,要安慰。

「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一個媽媽用詩意的語言告訴兒子應該選擇怎樣的伴侶,讀起來真的很美。


《給河馬刷牙》里的一段話在微信上傳播很廣:「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此苦口婆心,安德烈聽進去了嗎?我猜沒有,人只有遭遇挫折,才會發現父母以前說的都是金玉良言。

《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是開導兒子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失敗者,如何從四腳朝天、一敗塗地的地方,從容的爬起來,尊嚴地走下去?」


寥寥幾句話,說的是個大命題,每次失敗我們都做到優雅轉身了嗎?


《人生詰問》讀起來是驚心動魄的。你怕老嗎?你想過自己老了是什麼樣嗎?你想過要如何度過自己的老年嗎?


《獨立宣言》是特別好玩的一篇。尤其是你上廁所嗎那一段要笑得肚子痛。後邊讀者小魚的來信也非常妙。我們的孩子都有長大的一天,我們將如何去面對放手的那一刻?


安德烈的信共有17封。這是一個讓我驚訝的青年,按他信中對自己的描述,是個不求上進的花花公子,愛玩、愛喝酒、愛吸煙、愛旅行、愛藝術,但是似乎不是很愛讀書,告訴媽媽要接受自己的兒子很平庸。但他寫出的文字非常深刻,完全不像十八九歲二十齣頭的人。


《讓豪宅里起戰爭》,一個高中生對學校里的階級歧視不以為然。《裝馬鈴薯的麻布袋》說明他對生活美學有很深刻的認識,那種買衣服貴精不貴多的原則不正是諸多美女夢寐以求要達到的境界嗎?《KITSCH》說明他對藝術有很高的品位和鑒賞力。


但是全書中也有個別篇章是我非常不喜歡的,覺得這些文字暴露了母子二人心中的「小」。


《為誰加油》隱約透露出龍應台是反大陸的,是支持台獨的。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裡》嘲笑香港人總在趕時間,不懂得停下腳步休憩自己的心靈。要是沒有博士爸媽提供的優越條件,安德烈自己可能就會淪為他在某篇文中提到的木匠、司機、垃圾工,讀完初中就要工作,哪裡還有閑錢和閑情全世界旅遊,喝咖啡。誰不知道一下午不工作找個地方喝咖啡舒服啊,那得有錢加有閑才行啊!安德烈這麼說簡直就和「何不食肉糜」的昏君一樣無知。


《文化,因為逗留》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氣,對香港的文化氛圍指手畫腳,說什麼香港是堅硬的土壤,所以長不出經濟效率以外的東西。就象隨附的讀者來信評價的那樣:你們的文章讓我感覺到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並以文化之名,否定他人的文化。


《大學生哪裡去了》和《下午茶式的教養》是母子二人諷刺香港人爭取普選不積極,沒有政治激情,不像台灣人那樣努力追求民主。安德烈把香港爭取普選的遊行和甘地、馬丁路德金為爭取印度獨立、黑人權利而掀起的大遊行相提並論,真是搞笑,這能放在一起比嗎?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好嗎?至於台灣的民主就更好笑了,象跳樑小丑一樣,也好意思拿出來曬?那也叫民主?龍應台真的了解民主的真諦嗎?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是最讓人厭惡的一篇,安德烈因為香港政府在公共場所禁煙,損害了他作為煙民的利益,就上綱上線,引申香港沒有自由、沒有民主,並進而認為就是因為沒有普選才壓制了他們吸煙的少數派,作為公眾人物通過自身有影響力的言論評議政治並表明立場,說其心可誅有點過,說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還是貼切的。


—————————


歡迎關注公眾號「花開了」(flowering2016),每天推薦一本繪本。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開了 的精彩文章:

    我為啥不生二胎
    您可能感興趣

    龍應台,做父母的有效期,不該偷懶那十年
    龍應台:我愛你,你做什麼我都高興
    此時一別,你何時才會回來?
    龍應台:做父母的有效期也就十年!
    美文:一別匆匆為何又讓我遇見你在下著冷雨的街頭
    自從襄陽一別後,為什麼郭襄找了楊過一輩子都沒有見再到他
    羞羞的鐵鎚:師兄你有沒有想過一別三十年,我依舊貌美如花?
    龍應台:你心裡的你
    『夕顔』|此時一別,你何時才會回來?
    龍應台:是誰在作賤我們的子女?
    龍應台:我不是要你為我做這件事
    歲月無可回頭,願你我緣盡心安,一別倆寬各生歡喜
    龍應台: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自私」的媽媽
    薛之謙:我感動了全世界,卻感動不了你!一別兩寬,咱們再不相見
    孩子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一位補鞋的父親說的這句話,龍應台都沉默
    龍應台:存摺裡頭,誰裝了一個看不見的沙漏?
    這一別,我們是否還能再見
    看到這催人淚下的一刻我終於明白珍惜眼前人,有時候一別就是永遠
    龍應台:接受不完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