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1942年夏,一群衣衫襤褸的中國士兵步履艱難地穿行在緬甸的原始叢林中,他們一個個飽含著熱淚,面露堅毅的神色,輪流抬著一具已經腐爛的屍體,在緬甸找不到棺木,將士們就把軍裝脫下來裹在這具屍體。


那些軍裝什麼軍銜都有,士兵、尉官、校官,一件裹一件,層層疊疊……

無論荊棘叢生,道路怎麼難行,他們都不肯放棄這具屍體。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他們是中國遠征軍的第200師,他們抬著的是他們無比敬愛的師長戴安瀾將軍!


中國遠征軍10萬雄師開入緬甸,作戰不足兩個月,逃亡幾近三個月,死亡總數達六成以上。其中作戰傷亡僅為1萬餘人,有近5萬餘人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中,生還者不足4萬人。

第200師共9000人,戰鬥死傷人數為1800人,撤退時死傷人數竟達4000人!,他們在撤退中沒有嚮導,象無頭蒼蠅一樣亂鑽亂撞,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跋涉,終於輾轉回到了中緬邊境,聽到了鄉親們的中國鄉音。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那一刻,戰士們抬著師長的遺體在自己的國土飛奔起來,他們一路奔,一路哭,拖著哭腔高喊著,我們回來了,師長,我們回來了!


有戰士問守在邊境線上的鄉親:你們怎麼知道我們會回來?


一位老婦說:我兒子是200師的。我知道他會回來!我們在這裡整整等了55天。

可是,這時候的200師人數已不足3000人!


6月27日,在雲南省騰衝縣,縣長張問德率全縣父老鄉親20萬人沿街而跪,淚迎抬著已故師長遺體的200師官兵!


在騰衝,官兵們把戴安瀾遺骸重新裝殮,隆重地裝入棺木之中,由200師副師長高吉人率兵護送靈柩去昆明。


靈柩路過安寧縣,當地一位老華僑聽說了戴安瀾的名字,二話不說,立刻獻出了原為自己百年之後備下的一口上等楠木棺材。


7月17月下午2時,戴安瀾將軍靈柩抵達昆明,雲南省各軍政長官龍雲、宋希濂和城防部隊、各界代表萬餘人至10公里之外跪迎,將靈柩接到昆明城東體育場停放。覆蓋著戴安瀾將軍血衣的靈車緩緩從市區運入,數十萬民眾夾道垂淚,痛悼這位為國捐軀、馬革裹屍的鐵血將軍!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廣西全州是第200師的發祥地,從昆明到廣西全州,沿途各城都擺設供桌,家家素燭鮮花,人人揮涕執紼。


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國民政府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


國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祭,全國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當地軍民一萬餘人參加了公祭儀式。

李濟深在悼詞中說道:「戴故師長為國殉職,其身雖死,精神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範!」


遠在重慶的蔣介石獻贈輓聯一幅:


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黍;


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在延安的毛澤東和朱德也共同署名輓聯祭奠戴安瀾:


將略冠國門,日寇幾回遭重創;


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


毛澤東還特別撰寫輓詩一首,遙祭將軍英魄,詩云: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還。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毛澤東一生,只為兩個人撰寫過輓詩,一個是戴安瀾將軍,另一個是1963年逝世的共和國的元帥羅榮桓。


戴安瀾將軍在世人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見一斑。


美國國會授權總統羅斯福,向戴安瀾頒發了美國軍團功勳章,羅斯福在簽署頒發勳章的命令中寫道:「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在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國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戴安瀾將軍因為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日戰爭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軍人。


1942年12月,國民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他的故里——安徽蕪湖市赭山公園的小赭山南麓。當天,自發起來送葬隊伍長達3華里。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將軍的原名為戴衍動,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後在國民黨第七軍中任職,立志於挽巨瀾、定風波,安邦濟世,改名為「安瀾」。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戴安瀾將軍參加了台兒庄戰役、中條山戰役、武漢保衛戰等著名戰役。因屢建戰功升任中央軍王牌第五軍第200師少將師長。


戴安瀾將軍的成名之戰是1939年12月在廣西賓陽縣境內與日寇展開的崑崙關戰役。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這是一場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決策與日本侵略軍當局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的正面對決,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


1938年10月,日本佔領了武漢和廣州,不但沒有如願達到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的目的,反而遭遇到更頑強的抵抗。


日本軍事偵察所通過偵察,認為中國政府之所以還在堅持,是因為有外援支持,而中國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日本海軍部《情況判斷》因此判定,只要切斷這條路線,中國必然喪失抵抗能力,最終不戰而降。


1939年4月15日,日本為徹底切斷中國抵抗其侵略的這條主要補給路線,發起了桂南戰役。參加作戰的部隊為:第五師團、台灣混成旅團、其他配合部隊、第五艦隊(11月中旬改稱第二派遣支艦隊)、海軍第三聯合航空隊。其兵力總共約三萬人;軍艦70餘艘;航母2艘、飛機約100架。


擔任主力的第五師團為日本陸軍第一流精銳機械化部隊,號稱「鋼軍」。該軍參加過南口、忻口、平型關、太原、上海、台兒庄、廣州等戰役,屢次擔任主攻任務。


日本人相信,只要此戰達到切斷補給路線的目的,中國政府必將陷入絕境,自己便可以立即結束在華戰爭,完成對中國的侵略任務。


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信心滿滿地說:「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然而,讓日本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在廣西的崑崙關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最激烈抵抗。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崑崙關,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的昆崙山上,扼守著柳州、賓陽至南寧公路的咽喉,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歷代兵家必爭戰略要地。在宋朝,狄青平定儂智高之亂時,曾在此名揚天下。


1939年11月25日,戴安瀾將軍的第200師第600團獨戰日軍第21、42兩個聯隊,激戰了兩天兩夜,終因抵擋不住日軍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而丟失了崑崙關,但亦予敵以重大創傷。


12月18日,在邱清泉新編第22師的策應下,戴安瀾第200師和鄭洞國榮譽第1師展開正面攻堅,冒著敵人的強烈炮火,一舉攻佔崑崙關主陣地。


19日中午,日軍再次出動飛機,在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奪回了崑崙關。


戴安瀾不信邪,於12月23日和24日,親率主力,以大刀、鏟刀和血肉之軀,一路披荊斬棘,割破日軍設下滿山遍野的鐵絲網,向崑崙關的界首陣地發起猛攻。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在這場惡戰中,僅第200師和榮譽第1師兩個師,傷亡就達2千餘人,日本軍傷亡也在千人以上。


而在戴安瀾的指揮和帶領下,中國士兵視死如歸,發揚敢打敢拼不怕死精神,終於在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12月31日,全部肅清崑崙關殘敵。


打掃戰場時,中國士兵發現了日軍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的屍體,並在其屍身上搜出了一個日記本,上面記有其戰死前寫下的驚慌失措的文字:「帝國皇軍第5師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有『鋼軍』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隻比俄國軍隊更頑強的軍隊。」


日本戰後公布,在崑崙關戰役中,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包括中村正雄少將旅團長、第42聯隊長坂田原一大佐、第21聯隊隊長三木大佐以及第1、2、3大隊的長官在內,該旅團班以上的軍官死亡達85%,士兵死亡4千餘人。


日軍統帥部收到的報告中也稱:「在崑崙關地帶,中國軍隊比任何方面都空前英勇,值得我軍敬意。」


戰後的日軍戰史記,崑崙關戰役是為「中國事變以來,日本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之不少。」


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因戰功卓著,全師受國民政府集體嘉獎一次,參戰人員提薪餉兩級。戴安瀾獲四級青天白日寶鼎勳章一枚,被蔣介石稱讚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戴安瀾也因此被軍民譽為當代狄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達到迅速解決在中國作戰的目的,日軍依然把切斷中國國際運輸通道作為主要目的,推行以「斷」為代號的作戰方案。


這次,他們的目標是切斷進入中國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阻隔美英援華戰略物資,孤立中國,包圍雲南,直逼四川。


為了保衛滇緬公路,保衛緬甸,中國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請求,派出10萬精銳之師入緬協同英軍作戰。


戴安瀾的200師為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最先入緬。


戴安瀾對親友說:「如得遠征異域,始償男兒志願」,已抱有必死之心。


出發前,戴安瀾集合全師官兵講話,講了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國家安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事迹,勉勵部屬為國爭光。


1942年3月7日,200師抵達東瓜 (亦稱同古 ,仰光至曼德勒的第一大城市),隨即與擁有重炮、坦克和作戰飛機的日軍第55師團約4萬餘人開戰。


戰前,戴安瀾宣布:「命令各團營進入陣地,準備戰鬥。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戰鬥中,戴安瀾履行「死戰」之諾,親自提一挺機槍到第一線與日軍作戰。


該戰,200師孤軍深入與4倍於己的日軍3個團激戰11天,斃敵5000餘人,在中國抗戰史和世界抗戰史上均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將士們在打掃戰場時,從一個名叫大佐橫田的日軍軍官屍體上發現遺留的日記,其中有一篇寫道,自「南進以來,從未遭遇若是之勁敵」。被俘的日軍官兵也供認。「從邊境打來,過仰光到庇古,我們始終是在行軍,直到同古,我們才打到硬戰。」


日本軍方後來也評價:「當面之敵是重慶第200師,其戰鬥意志始終旺盛。」


1942年4月戴安瀾將軍一舉收復了棠吉。


可以說,在緬甸戰場,戴安瀾的200師所戰皆捷,極大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囂張的侵略氣焰。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因此稱讚:「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始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不過,但由於盟國各方協調指揮不當,緬英方面一再貽誤戰機,無意抵抗,使抗日的戰機喪失殆盡。


中國遠征軍孤軍奮戰,後路被日軍主力切斷,援緬行動宣告失敗。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5月初,遠征軍開始後撤。


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撤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


與此同時,日軍還出動了大批飛機居高臨下地進行轟炸。


大軍不戰自亂,爭相逃入山林。


負責在溫佐一帶掩護撤退的第200師就此與軍部失去了聯繫。


5月18日,第200師在橫穿細抹公路時遭到大股日軍伏擊,緬甸嚮導因此堅決拒絕為中國軍隊帶路。


戴安瀾悲憤莫名,命令部隊立即分散突圍。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200師步兵指揮官兼598團團長鄭庭芨勸道:「白天突圍目標太大,是否改到晚上?」


戴安瀾悲愴無限地說:「關公走麥城,也不過如此。緬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這次突圍,200師傷亡慘重,戴安瀾胸腹部被一梭機槍子彈射中,血染征袍。


將士將他救起,用擔架抬著敗走於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由於飽受日晒雨淋,又加上缺醫少葯,戴安瀾傷口迅速惡化。


26日下午,200師轉戰到緬甸一個名叫茅邦的克欽山寨時,戴安瀾自知大限已到,叫來鄭庭芨,囑咐他:「如果我殉國了,你一定要把部隊帶回國。」並傷感地嘆道:「我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了!」


全體將士聽了,無不淚如雨下。


戴安瀾又讓擔架邊的隨從替他整理了一下衣冠,並把他扶起來,向北遙望祖國,奮力大聲呼喚「祖國萬歲」!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當日下午5時40分,戴安瀾溘然離世,時年38歲。


四川省雲陽縣龍重鄉的涼水井村人張家福時為200師的少校軍官,出生於1904年,2004年,已經是一百歲的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為我們詳細講述了戴安瀾犧牲的全過程,他說:「日軍數量十幾倍於我們,把我們團團包圍,仗打了七天七夜,200人只打的剩我們18個人。戰場上月黑風高,硝煙瀰漫,冷槍不斷,篝火叢叢。我們和師長一起突圍,戴安瀾師長走在最前面,周維漢參謀長走在第二,我走在第三,戰士們跟在後面。近在咫尺的敵人發現了我們,師長腹部連中三槍。負傷。參謀長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會日語,他和日本人喊話,對方以為是自己人,我們才得以突圍。」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我們十幾人輪流背著戴師長翻越緬甸的野人山往中國雲南方面走,由於沒有吃的、沒有藥物,戴安瀾師長兩天以後就犧牲了。我們砍下胳臂粗細的樹枝做成擔架輪流抬著戴師長往祖國的方向走,他著名的戰績和戰至一彈一卒的精神舉世聞名;他身先士卒、吃苦在前、衝鋒在前、犧牲在前,他是我們的軍魂,他是我們的英雄,我們一定要和他一起回到祖國去。」


「和戴師長一起踏上祖國的土地那一刻,我們都放聲大哭,我們回來了!我們還要和外國的侵略者血戰到底!那時,戴安瀾將軍的遺體已經開始高度腐爛了,一路上,我們都把軍裝脫下來裹在將軍的身上。那些軍裝什麼軍銜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說到這些的時候,老人眼裡泛著混濁的老淚,思緒一直沉浸在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裡……


他被譽為當代狄青,疆外血戰,馬革裹屍,二十萬父老痛哭跪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沙龍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人「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就怕中國軍隊的這件「法寶」
這位將軍曾經是土匪出身,在抗戰中譜寫出千秋忠義的英雄讚歌
集寧之戰後,傅作義得意洋洋地發一檄文,毛主席看後為何不怒反贊
長征時期,他是和林彪齊名的傑出將領,但情商欠缺,結局讓人痛惜
他用兵如神,曾以很小的代價殲滅日軍500人,死後慘遭敵人辱屍
您可能感興趣

他一句話讓崇禎放棄遷都,誰料到崇禎死後他第一個跪迎李自成
《甄嬛傳》合宮跪迎皇上,可皇上剛轉身她就溜掉,原來干這事去了
大清這位猛將認為鐵騎強於大炮,結果大敗,死後數萬百姓跪迎!
美媒挑事:曬出詹姆斯下跪迎接勇士奪冠的圖!遭網友怒批:太無恥
日軍侵略中國時,所到之處老百姓必須下跪迎接!
聖旨一定要「跪迎」?宋朝官員敢拒接還敢駁回
宋朝有沒有跪迎聖旨這回事?
末代攝政王,參加學生家長會,校長率千人跪迎,喊大清萬歲
年羹堯純粹找死:提督隨便殺、總督下跪迎、軍人只聽他召喚
末代攝政王,參加學生家長會,校長率1000人跪迎,喊大清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