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前段時間寫了幾個瀋陽的「屯子」,這都是瀋陽的一些大的屯子。其實,打開瀋陽的地圖,還是有不少的屯子的,這不禁讓人疑惑,您說,這瀋陽這個大城市,哪來的這麼多的屯子呢?其實也沒啥不可理解的,好多城市不都是從屯子發展過來的嘛。今天,咱就討論討論瀋陽那些屯子。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

寧官屯文官屯,官屯有什麼官?


到瀋陽的屯子,有一個現象讓人比較費解,那就是有不少「官屯」,比如城西的寧官屯,城北的文官屯,還有路官屯,楊官屯等等。


這給人一個錯覺,是不是瀋陽原來出了好多的大官啊?而且這大官姓名還不一樣。 其實,這種說法也不一定不對。其中的一些屯子的名字,還真的是因為當年和某個官員有關係,所以才整出了這樣的「官屯」出來。


比如寧官。有資料記載,清初有寧姓在朝居官,任幫帶,賜領地於此。由關內遷來張、王、李、單、洪五姓,為寧家佃戶,搭窩棚居住,以此得名「寧家窩棚」,後更「寧官屯」之名,沿用至今。在清中前期,低級武官官職有幫帶之名。清末海軍水師一艦的長官為管帶,副職為幫帶;民族英雄鄧世昌即是「致遠艦」管帶,他的副手也就是幫帶了。同時,清末新軍的陸軍步兵為營制,營的長官為管帶,幫帶為其副職。所以,算來算去,這個幫帶不算是啥大官,所以「在朝居官」這一說法不咋準確。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寧姓清初本來就領兵駐於此地。

不管咋說,這種說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原來這裡出過寧姓的官,所以這裡就叫做寧官了。當然了,這只是一種說法,而且因為資料的匱乏,到底這個寧姓的官姓甚名誰,那還真的不可考了。同樣,其他的那些「官屯」,是因為哪個官來的,更沒有誰能說得清楚了。只是留下了一個姓而已。


出了某個官而將地名稱為「某官屯」的說法,並不止這個寧官屯,據說瀋陽的文官屯,也是因為清初有一位姓文的官員曾居住於此,而沈北有一個王驛屯,則是清朝有一個王姓的驛官在此居住而得名。那麼,這些傳說到底靠譜不靠譜呢?估計還是有一定的依據的,不過,更靠譜的還有一種說法,暫時賣個關子,等會再細說。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


新民屯大民屯,民屯是哪裡的民?


說完了官屯,就該說說另外一個奇怪的現象了——民屯。其中最出名的是新民市,起源於新民屯。其他的諸如大民屯,瀋陽人有多少吃過那裡的白菜,還有小民屯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出來一個當官的,就叫做官屯,那民屯難道還得找出來一個有名有姓的平民?


當然不是了。這要涉及一段歷史了。還是以新民做一個例子。新民市以前是新民縣,在這之前,還叫過新民廳、新民府,那可是一個不小的衙門。


但不管多大的衙門,這裡的名字來源就是新民屯。當然了,人家叫屯的時候,可早了,據說是清初了。據《滿洲地名考》記載,此地原本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來了許多新的移民於此地進行開墾,遂成村落,俗稱新民屯,建置縣治時便以新民命名。


可是為啥叫新民呢?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根據《大學》里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裡面來的呢,後來一研究,不是那麼回事兒。


據說明崇禎十四年(1641)和清順治八年(1651),相繼從山東、河北兩次移撥大批災民來東北墾荒。在清朝的時候,有「旗人」和「民人」之分,而「民人」大多是闖關東的漢民。在移民的時候,「民人」的落腳點便稱「民屯」。不過,這「民人」也有先來後到的,先來的佔據了一個地方,人家叫了「民屯」了,而且叫的挺好。不過這地方不錯,很快又有不少的人遷至今新民市所在的地方落戶,為區別遼河東邊的其他「民屯」,乾脆這裡叫做新民屯得了。於是這裡就叫做新民屯了。後來這裡設縣,設廳,設府,就沿用了「新民」這倆字兒。

和新民差不多的是,這裡還有大民屯、小民屯。這個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按大小說的唄,大的叫做大民屯,小的叫做小民屯。可能嫌舊民屯不好聽,所以這裡沒有叫舊民屯的。


其實,瀋陽的地圖上,還有一個新民屯,原來屬於遼中,現在屬於鐵西新區。這個新民屯的來歷,估計也差不多就是這麼回事兒。


瀋陽的官屯民屯,都是些神馬屯?


瀋陽的屯子,都是咋來的?

說了老半天,其實也沒把官屯、民屯等說得特別清楚透徹。別著急,繼續聽咱慢慢說。 其實,瀋陽的很多屯子,並不是來源於這裡出來了一些啥官員,而是因為這裡出現的屯田制度。而要是論起來,很多屯子的歷史,要比清朝還長,因為當時軍屯衛制度,是明朝在這裡弄的。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由於元末明初遼東戰事頻繁,即便後來明朝佔據遼東地區,仍遭受元軍殘餘的騷擾,農業生產荒廢。那時駐軍的糧食只能靠內地供應。於是,朱元璋就讓這些邊疆地區實行軍事屯田。這種制度延續了200多年,而這也是明朝時期,瀋陽衛人口增加和村落形成的一大基礎。


當時的軍屯大軍,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利用郵傳驛站的士兵進行屯種;二是用少數民族的降兵開展屯種,這在如今的新民、遼中和於洪等地都出現過,這三個地方的一些屯子,其實是明朝就有的;還有一種就是利用犯罪的謫戍遼東的犯人進行屯種。這些人大抵都來自於南方,他們到這裡後,也被列入屯田大軍,最後在此落葉生根。


剛開始的時候,屯田的人不管是軍兵還是一些罪犯,都是光棍,集體住營房,並且從事耕種。時間長了,這些人年齡增加,有的也回不去了,就乾脆在這裡娶妻生子。因此,當年的營房,也一點點地被一戶戶的人家的住所所取代。當然了,屯田的目的還是戍衛,因此,這些人的住戶,也是圍著軍事設施而建,漸漸的有了一些軍屯。如現在的沙嶺、十里河、白塔鋪等等,都是從那個時候發展過來的。


軍事屯田制度讓遼東農業得以迅速恢復。至永樂、宣德間,遼東屯田達到極盛。《全遼志》記載:「數千里內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由是罷海運糧。」也就是說,因為屯田制度的發展,這裡的村落逐漸增多,耕地也越來越多,到了後來,遼東軍糧可以自給,不需要從關內轉運了。以後歷代亦實行軍屯,屯田軍占整個遼東軍隊的三分之一左右。


《全遼志》記載:明初「遼東之軍,以十計之,大抵八分操備,而以其二供屯種、鹽鐵之務」。這是明朝初期,遼東官兵忙於農事的真實寫照。


剛開始的時候,明朝是為了軍糧而實行的屯田,後來,這軍隊「久在沙家浜」,慢慢開始過日子了。也就開始了相應的管理,於是有了「千戶」等官職,這其中,不少官員連同家屬一道,留在了瀋陽或周邊區域,實行屯田。於是,便留下了如今的「姚千戶」、「劉千戶」、「李千戶」等地名。


其實,不管是千戶還是百戶,最終都變成了一個個屯子。當時這裡地廣人稀,除了政府組織的屯田,很多人娶妻生子之後,開始自己開墾土地,這讓村屯的進一步擴大,形成了民間開墾的土地和政府開墾的土地的對應。所以,說到了現在,那些「官屯」,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實很多並不是什麼這裡出現的某姓的官員,而是這裡是官家屯田的地方,或者說官家屯田後形成的聚居地,而這裡的領導,姓啥,可能就叫做啥官屯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屯子是構成咱們這座城市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很多屯子已經消失,再過幾十年,屯子的名字也會漸漸模糊。不過,因為這些地名的存在,我們至今還能依稀感覺到當初阡陌縱橫間升起的裊裊炊煙景象。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瀋陽這旮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