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逼宣統帝退位始末

袁世凱逼宣統帝退位始末

文/趙爽 蘇生文


袁世凱逼宣統帝退位始末


《清帝遜位詔書》

公元1912年2月13日,即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從法理上說,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日,宣統年號應告廢止),一則刊登在《京師公報》「號外」頭版頭條的消息,震驚了全國,也震驚了整個世界。


這則消息是:清代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正式宣布遜位,並登載了前一天(2月12日)擬定的《清帝遜位詔書》:


前因民軍起義,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領,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是誰起草了這一件看似「體面」但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遜位詔書?

《清帝遜位詔書》起草者


過去一般認為,《清帝遜位詔書》是南京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秘書長鬍漢民,授意清末狀元、實業家、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長張謇和他的幕僚趙鳳昌起草,經袁世凱改動,加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一句關鍵的話。


而《詔書》的最後三句話,據說為袁世凱的結拜兄弟、時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的徐世昌所擬,有人認為其中「豈不懿歟」四字最為筋道。


後又有張謇手下經理劉厚生(又名劉垣)回憶說,《清帝遜位詔書》是由他執筆起草,經張謇「略易數字」後轉交南北和談的北方代表唐紹儀。據說電稿發到北京後,又經協纂憲法大臣汪榮寶修改了幾個字。


還有說是張謇和幕僚楊度、雷季馨(雷奮)、楊廷棟三人在蘇州閶門外錢萬里橋附近一家並不起眼的旅館——維瀛旅館內草擬的。

但近年的研究表明,上述幾種說法都不確切,張謇和他的幕僚既不是《清帝遜位詔書》最初草稿的撰稿人,也不是最終定稿的撰稿人。(參見張耀傑《是誰起草了清帝遜位詔書》)


早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初三(1912年1月21日)之前,可能就已經有人起草了第一稿《清帝遜位詔書》,本來是準備在十二月初三這一天發布的,但由於收到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來的一份電報,所提條件與這一稿的《清帝遜位詔書》相悖,所以暫時擱置,南北雙方繼續商議、修改。


當然,要商議的不僅僅是詔書的措詞,更要協商與之相關的「清帝優待條件」和清帝遜位後中國將要採用的政體。


因為孫中山在電報里要求袁世凱保證以下五點:一、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權同時消滅,不得私授於其臣;二、在北京不得更設臨時政府;三、得北京實行退位電,即由民國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電問各國,要求承認中華民國彼各國之回章;四、(孫)文即向參議院辭職,宣布定期解職;五、請參議院公舉袁世凱為大總統,如此方於事實上完善。


協商進行了半個多月,十二月十八日(1912年2月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召開會議,逐條討論,將《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改作《關於清帝遜位後優待之條件》,並對原案中尊號、歲費、住地、陵寢、崇陵工程、宮中執事人員、清帝財產、禁衛軍等項進行修改,刪去第8款「大清皇帝有大典禮,國民得以稱慶。」第二天,這份修正條款以電報形式交到了袁世凱手裡。

十二月二十三日(1912年2月10日),汪榮寶在內閣得知,優待條款的最後版本已經得到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回電同意。時任袁世凱內閣署理郵傳部大臣的梁士詒囑託他草擬奏稿於第二天呈遞。


飯後,梁士詒又要他按照袁世凱的意思將奏摺修正數處,下午四時脫稿。汪榮寶草擬並修改的奏摺,很有可能就是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發布的《清帝遜位詔書》《優待條件詔書》和《善後安民詔書》。


看來,《清帝遜位詔書》這樣一份劃時代的文件,顯然不是出自個別人之手,而是南北各方(包括清室)多人多次協商、討論、修改的結果。


很顯然,詔書後面的第一個署名、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是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

自武昌起義爆發,至清帝遜位的156天里,袁世凱一面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實力,威脅革命黨人,逼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讓位;另一面,又利用南方的革命形勢,威逼宣統皇帝下台。自己則左右逢源,坐收漁利,最終劐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


袁世凱的陰謀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當時主持朝政的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突然發現,平時安享浩蕩皇恩的滿朝親貴,竟然找不出一個可以為朝廷分憂禦敵、頂事可用的人才。眼看江山就要保不住了,隆裕和載灃不得不重新起用前些年被打發回河南「養痾」的袁世凱。


袁世凱被重新起用後,立即派自己豢養已久的手下兵將前往武昌一帶對抗起義軍,但又不肯全力以赴。


他的如意算盤是,對起義軍要打,而且還要打一些勝仗,好讓朝廷感覺他是朝廷須臾不可或缺的頂樑柱;另一方面,又不能把起義軍徹底打敗,而是要讓朝廷時刻感覺到有一把利劍懸在頭上,不敢輕舉妄動,以便自己尋找「逼宮」的機會。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袁世凱的意料。袁世凱的北軍在對抗起義軍的戰鬥中打了很多勝仗,南軍似乎沒有還手之力。但北軍打了勝仗後,卻突然間停止了攻擊,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原來,在武昌戰事進行的過程中,國內外形勢正發生著有利於袁世凱的轉變。


首先,以英國為首的列強逐漸從「中立」狀態轉向支持袁世凱的傾向。武昌起義爆發後不久,英國的主流報紙《每日鏡報》《倫敦晚報》等就公開提出了袁世凱適合於做中國「大總統」的輿論。一些華僑、留學生也發出電報,表示支持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


宣統三年(1911年)年底,在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撮合下,南北雙方(這裡的北方特指袁世凱而不是朝廷)舉行了秘密和談。在會談中,南方首腦黎元洪不止一次表示,只要袁倒戈,則推舉其為「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國大總統」。


不但像黎元洪這樣的舊軍人、舊官僚,就連革命黨的領袖人物孫中山、黃興和宋教仁等人,也認為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是合理的。


十月十二日(1911年12月2日),各省都督代表聯合會在漢口作出了兩項重大的決定,一是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另一項就是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


這兩項決議作為籌組臨時政府的根本法律,具有臨時憲法的效力。兩天後,在上海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而僅選舉大元帥暫行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虛位待袁」。


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18日至31日),南北雙方在上海舉行了正式談判,談判的結果,也同意「只要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即推舉他為共和國大總統」。


袁世凱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加快了「逼宮」步伐,以逼退清帝來換取革命黨人許諾的臨時大總統一職。


袁世凱「逼宮」


袁世凱的第一個步驟是將他的宿敵、攝政王載灃排擠出權力中樞。


袁世凱回北京就任內閣總理大臣之後,授意內閣出台《奏事入對暫行停止事項》,賦予袁世凱「不必每日入對」請旨、遇事可「因事制宜」的權力,實際上是將宣統小皇帝、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架空。無奈之下,載灃於袁內閣成立10天後辭去了監國攝政王之位,不再干預政事。


第二步,拉攏實權派。慶親王奕劻是「皇族內閣」時期的總理大臣,為了同載灃爭權奪利,他與袁世凱結成了暫時的同盟。


奕劻和其他收受了袁世凱賄賂的「皇族內閣」協理大臣那桐、隆裕太后身邊的大太監小德張等人,不斷地向隆裕太后強調袁世凱的重要性,使處於困境中的隆裕太后更加依賴袁世凱,最終將孤兒寡母的命運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第三步,逼宮。宣統三年年底,隆裕太后陸續召集了7次御前會議,與王公親貴共商對策。


第一次御前會議召集於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八(或初九),會議伊始,袁世凱首先向隆裕太后假腥腥地作了自我檢討:「臣奉職無狀,罪萬死。」隆裕太后表示,不管袁世凱以後如何處置,都不會怪罪他。說完,太后抱著小皇帝大哭,與會大臣無不垂淚。


第一次御前會議後,袁世凱又使出了種種手段「逼宮」。十一月十五日(1912年1月3日),他與梁士詒等策動駐俄公使陸徵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請清帝退位;3天後,袁世凱又以國務大臣的名義合詞上奏,聲稱軍事形勢非常緊迫,只有實行「堯舜之禪讓」、接受民主共和,才能不至於亡國。


袁世凱還以法蘭西革命中法國國王的結局(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東奈特被革命黨送上斷頭台)作為恫嚇。


在袁世凱的逼迫下,隆裕太后又於十一月二十九日(1912年1月17日)再次召開御前會議。會議只有皇族參加,貝子溥倫首先發言,主張力勸袁世凱接替孫中山做大總統。奕劻表示同意,但恭親王溥偉、輔國公載澤等人駁斥反對。會議無果而終。


十二月初一日 (1912年1月19日),第三次御前會議,被召者主要是皇族和蒙古王公。雖然與會者都不願接受共和,但也沒有什麼實際的主意。話題轉到打仗,溥偉說馮國璋願意打革命黨,但要求皇家先給他發軍餉。隆裕太后說國庫沒錢,又擔心如果馮國璋打敗了,那就連優待條件都沒有了。


十二月初四日(1912年1月22日),第四次御前會議。奕劻託病不出,載灃聽說奕劻沒去,半路掉頭回府。會上,一向激進的溥偉似乎更有底氣:「臣等寧決死殉國,不服共和!」但結果還是——太后不敢做主,繼續大哭;眾人除了說「不」,並無對策。


十二月初八日(1912年1月26日),袁世凱策劃鼓動其心腹段祺瑞聯合前線北洋將領46人,聯名電奏清廷,要求立定共和政體,並威脅說一旦南北決裂,皇室優待條件也就沒有了。當日,革命黨人彭家珍炸傷了堅拒共和的頑固派良弼。


3天後,第五次御前會議,奕劻和載灃也沒有來,會議仍然無果而終。實際上,王公們知道良弼遇刺的消息後,「人人自危,無敢有異詞者」。


據說,良弼被炸後,隆裕太后竟不顧體面地向入見的梁士詒等人大聲哭求:「梁士詒啊!趙秉鈞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的性命都在你們三人手中,你們回去後好好跟袁世凱說,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 」


十二月十二日(1912年1月30日),第六次御前會議。奕劻與載灃均到場,但與會者仍唯唯諾諾無決詞。太后說:「爾等反覆推求,遷延不定,疑義叢生,將來必演出同室操戈、塗炭生靈之慘劇。此後茲事,由我一人擔承耳。」辭色甚厲,罷會。正是這次會議,隆裕太后最終下定了同意共和的決心。


十二月十六日(1912年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凱以全權,讓他迅速與革命黨商酌優禮皇室、皇族、宗廟、陵寢、八旗生計、蒙古回藏待遇等各條款。此後,應該就是在遜位詔書馬上就要頒布前,太后率小皇帝召集近支王公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召開了第七次御前會議。


既然共和已定,太后也就只有嗚咽哭泣的份了,王公大臣也都失聲痛哭。太后交代給小皇帝:「爾之所以得有今日者,皆袁大臣之力。」是讓小皇帝成人後要對袁世凱感恩戴德,並讓小皇帝降御座致謝。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的隆裕太后,最終不得不在「優待條件」的安慰下,在各方商定的《清帝遜位詔書》上蓋上了「法天立道」玉璽,並通過現代的通訊手段曉諭天下。


清帝宣布遜位的當天,袁世凱就宣布贊成共和。次日,孫中山就遵守諾言,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


2月14日,參議院批准了孫中山的辭呈。15日,參議院以全票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宣布就職。4月1日,孫中山交出臨時總統的大印,正式解職。


而遜位後的宣統皇帝,則根據相關的「優待條件」,繼續住在紫禁城裡,直到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的國民軍逐出紫禁城。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達·芬奇的指紋隱藏的秘密
嵇康為何而死?
中國「辛德勒」助2萬猶太人避難上海灘
法國需要麵包時,國王的情婦卻帶來藝術
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下落
您可能感興趣

宣統帝退位詔書
從清帝退位到洪憲帝制——許寶蘅日記中的袁世凱
他是乾隆帝的曾孫,協助袁世凱讓清帝退位,傅儀給他最差親王謚號
溥儀頒布退位的詔書是因為袁世凱嗎?
七十二年東亞這位末代皇帝退位 終結亞洲帝制時代 「皇帝」成為歷史
乾隆為何在執政六十年提前禪位?乾隆退位之謎
袁世凱逼迫清末帝溥儀退位時,保衛愛新覺羅家的滿人禁衛軍去哪了
最後的沙皇——主動退位後被全家槍殺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日本明仁天皇发表讲话,宣布退位
最後的太后,昭告天下讓皇帝退位,袁世凱為其舉哀
宋朝最長壽的皇帝之一宋高宗,為何早早退位?
李世民當上皇帝後險些被自己的兒子逼宮退位
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跟太后提了一個人,第二天清帝宣布退位了
溥儀退位詔書——宣告中國封建統治的結束
新發現「宣統退位詔書」最初版本
反對清帝退位,力主誅殺袁世凱的小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反對清帝退位,力主誅殺袁世凱的小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
清末迫使皇帝退位,為什麼最需要袁世凱而非他人?
帝制的終結——清帝退位影響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