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什麼?一個工業化的大宋

什麼?一個工業化的大宋

什麼?一個工業化的大宋

(圖文無關)


美國學者門德爾斯提出一個「原始工業化」的概念,意指「傳統組織的、為市場的、主要分布在農村的工業的迅速發展」。宋史學者葛金芳認為,宋代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原始工業化」。一個最能體現宋代「原始工業化」的例子是鐵的產量。由於煤礦的規模化開採並應用於煉鐵,北宋的鐵產量表現出飛躍性的發展勢頭,一些學者因此認為宋代發生了一場「煤鐵革命」,而英國要到十六世紀的工業化早期才產生類似的「煤鐵革命」。按日本學者吉田光邦的估計,北宋的鐵年產量為3.5萬—4萬噸,美國學者郝若貝則相信有7.5萬—15萬噸,葛金芳也認為宋代一年用鐵約在15萬噸上下。而到十八世紀初,整個歐洲(包括俄國的歐洲部分)的鐵總產量才有14.5萬—18萬噸。


宋朝政府對礦冶業的開發具有一種近乎資本家的熱情。不但設有專門勘探礦產的專業技術人員,也鼓勵民間探礦、報礦,報礦人甚至可優先承包礦場的開採(但對寺觀、祠廟、公宇、民居、墳地及近墳園林下面的礦產,不許報礦,即使報礦,政府也不得開採)。由於政府採取積極的礦產開發政策,宋代的礦場數以萬計,「監務坑井,殆幾萬計」。

宋朝的礦場多實行私人承包制,「召百姓採取,自備物料烹煉,十分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許坑戶自便貨賣」,礦坑開採出礦,只需向官府繳納20%的稅,其餘的產品可自主銷售,利歸自己。這叫作「二八抽分」,無疑是一項可以激發民間採礦積極性的制度,北宋礦冶業的繁榮應歸功於此。


「坑冶,利之所在,有礦苗去處,不待勸率而人自尋逐矣。凡坑戶,皆四方游手,未有齎錢本而往者,全藉官中應副,今烹煉到銀銅入官。」礦冶業以誘人的收益,吸引了無數的冒險家、游手,有些礦山居然聚集了十餘萬人,「信州鉛山縣出銅無筭,常十餘萬人采鑿」;「(韶州)岑水聚浮浪至十餘萬,所收銅已患無本錢可買」。為防止民間私鑄銅錢,宋朝要求礦坑的銅由官方收購,但由於韶州的銅產量太大,地方政府居然缺乏足夠的本錢來收購。


有意思的是,那時候即使是沒有本錢的平民,也有機會承包到礦坑。那些搜尋礦苗的人,「未有齎錢本而往者」,居然大多數都不帶本錢。那麼開礦的本錢從何而來?由政府提供貸款,「一行用度,以至燈油之類,並許召保,借支官錢應副。候烹採到寶貨,先行還官外,余充課利」。意思是說,礦冶戶若無本錢,可向政府預借啟動資金,包括燈油這樣的採礦用品,等到煉出礦產品,再歸還政府本錢,以後的利潤則歸礦冶戶所有。


為鼓勵民間貸款開礦,政府還承擔了放貸的風險:若「開採不成,及無苗脈,或雖有而微細,其所借官錢並與除破,即不得過三次」。礦冶戶如果採礦失敗,可不用償還貸款;只是三次開採失敗後,即失去貸款資格。後來政府覺得礦冶戶獲利太大,又提出利潤分成,這樣,作為出資人的政府與礦冶戶便結成了新型的股份關係,或者說,政府這時候的身份就不再是貸款方,而是相當於風險投資人了。

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顯然就喪失了這種對於礦業經濟的興趣。曾有官員上書請求設立官營煉鐵工場,朱元璋說:「今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若復設此,必重擾之,是又欲驅萬五千家於鐵冶之中也。」將上書人杖責,流放海島。宋明政府,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氣質。


什麼?一個工業化的大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說 的精彩文章:

今天世界地球日,但有人在質疑氣候變暖
柏楊曾受質問:為何在海外總與「左派」來往?
看看一千年前的高科技武器
您可能感興趣

汽車製造的四大工藝是什麼?
世間最大的罪業是什麼?
美國的本科畢業生們都去什麼樣的城市工作?
宋仁宗:一個好的皇帝為什麼卻把國家治理的一團糟呢?
星雲大師:業果是有什麼樣的內容?
為什麼每個朝代對鹽業都要那麼的控制
個性化醫療的「個性」是什麼?
為什麼在英國的一個小鎮上滿大街的都是波蘭商店?
建造華潤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第四次工業革命韓國需要做什麼?
大學畢業做什麼,擺個攤兒?
一個軍閥為什麼能在民國創辦出一流大學?
被欺負的人長大了都做什麼工作
一個家庭最主要的風水是什麼?
是一個什麼樣的系?
明朝的東廠是個什麼廠?它的權力有多大?
必背考點:是什麼影響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養一個特別蠢的寵物,是一種什麼體驗
柳大尉和姜醫生為什麼會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