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北京京劇院12時許於官方微信號正式發布訃告: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之子,京劇梅派藝術掌門人,全國政協委員,梅蘭芳京劇團團長,北京市梅蘭芳藝術基金會理事長,梅蘭芳紀念館名譽館長,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梅葆玖先生,因支氣管痙攣,深度昏迷,經多方搶救無效,於2016年4月25日11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梅蘭芳與梅葆玖


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的馬思南路(今思南路)梅公館,他是梅蘭芳大師的第九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不久,抗戰爆發,梅蘭芳大師蓄鬚明志,一直沒有離開上海;梅葆玖在那兒度過了人生旅途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


梅蘭芳大師從事的是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但梅蘭芳從來就不是一個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傳統)一步的人。從1919年到1935年,梅大師曾二次去日本、一次去美國和前蘇聯及歐洲國家演出,使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佔有一席之地;世界戲劇界把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三大戲劇體系」。通過出訪,梅蘭芳還結識了卓別林、保羅·羅伯遜、泰戈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文化名人;又從國外帶來了很多歌劇、芭蕾、交響樂的唱片,像蝴蝶夫人、阿依達、卡門等,這些西洋藝術瑰寶也成了滋潤幼年梅葆玖的養料。


葆玖先生童年時期,梅大師並沒有強迫他學戲,而是要求他先學好文化知識;不僅如此,當時上海有個蘭心大戲院,規模雖小,但是檔次頗高,不時有外國一些藝術家來此演出,梅大師總會帶他去欣賞、去感受;並對他說,你可以借鑒人家演唱的方法,如何運氣,而不是照搬。於是,葆玖先生從小繼承了梅大師博大的胸懷,對京劇以外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無論西洋的、流行的,都不排斥,使他日後對生活的理解和對藝術的把握的層次不斷提高。

由於在家裡,從小耳濡日染,葆玖先生對京劇藝術的領會和感悟似乎更勝他人一籌。十歲那年,上海的一位名票在黃金大戲院(即原在金陵路、西藏路口的大眾劇場,現已拆除)演出《三娘教子》,葆玖先生在戲中出演娃娃生薛倚哥。他清楚地記得,登台前,大人領著他來到後台,恭恭敬敬地向祖師爺(也就是唐明皇)拜了三拜。一場戲演下來,發現他嗓音、扮相都不錯,眼角眉梢、神情笑貌與梅大師特別相似,而且毫不怯場。直到這時,梅大師才決定,讓葆玖先生正式學戲。即使這樣,梅大師還堅持讓他白天讀書,晚上學戲。小學還好一點,到上了中學,壓力可想而知,葆玖先生在法國教會學校震旦學校上學,除了國文、數、理、化,還要學英語、法語兩門外語。他母親看著兒子受罪,便對他父親說,讓孩子在家學戲就行了,別再去讀書了。可梅大師不同意,「科班的吃虧就在於文化不高,藝術見解就上不去。」


王幼卿、朱傳茗、朱琴心、茹富蘭、陳秀華……這些名家成了葆玖先生的開蒙和主教老師,名師出高徒,葆玖先生京昆不擋、文武兼長,青衣、花旦、崑曲、武把子和小生戲,樣樣拿得起,練就一身好本領。十三歲那年,在上海演出《玉堂春》,又和姐姐梅葆碉(老生演員)同台演出《武家坡》、《四郎探母·坐宮》,在上海灘嶄露頭角。1949年正式參加梅蘭芳劇團,每到一處演出,都由他率先連演三天梅派劇目;抗美援朝時期,葆玖先生在蘭心大戲院和夏聲劇校的學生一起演出《龍鳳呈祥》、《玉堂春》等戲,為志願軍捐獻飛機、大炮。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在上海演出《斷橋》,梅蘭芳飾白蛇(中)、梅葆玖飾青蛇(左),俞振飛飾許仙


從記事起,梅葆玖就能感覺到父親為家庭營造的是完全開放的氛圍,「他不是家長制的,和你談話都是開導式的,從不罵人。相反身為旗人的母親卻比較嚴,她平時行動坐卧都是滿人、旗人的風範。母親大方有文化,古典小說包括翻譯小說都看。而且從不小里小氣的,私下裡從沒因為某件事跟父親哭鬧過,什麼事都好好商量。而且在家裡還輔佐我父親的工作,她頭腦很清醒,知道自己的位置,至於劇團的事,她從不干預,也從不在公眾場合炫耀自己,是個很有見地的人。不過從小她就要求我們,大人沒開始吃,小孩絕不能動筷子,所以我小時候特老實。」

梅葆玖先生曾經這樣回憶父親梅蘭芳是如何教他戲曲的:


梅葆玖:在日常生活中,父親謙虛恭讓;在藝術上,他擇善而從,扶植新秀。那時候,我和他在台上合作,我錯了,他從未罵過我、訓斥過我。常常是等到吃完飯,他再重新走給我看,唱給我聽,告訴我這裡是怎麼錯的,下次該如何避免。這時候,我的情緒會非常穩定,他說的我自然也就記下了。如果他採取的是家長式的作風,錯了就罵,再講什麼我都會聽不進去的。記憶中,父親從未發過脾氣,他說訓斥沒用,他說: 「如果我讓你罰跪,你心裡就算是害怕了,我再說什麼,你也聽不進去,你坐下來,聽我分析給你聽。」


父親善良、豁達,誰都願意與他交往,所以才能與那麼多國內外的藝術家、戲劇家、作家、畫家、歌唱家和舞蹈家建立起誠摯的友誼。


人們常用「忠、正、平、和」這四個字來形容梅派藝術,我想,這與父親的親和謙恭是分不開的。


上海,是梅葆玖邁出生命之旅的起點,也是梅葆玖揚起藝術風帆的所在。1958年,梅家真正搬出思南路老宅,定居北京。

梅葆玖在上海一直住到高中畢業,在震旦學了英文和法文,並說了一口那個年代的上海人說的上海話。


梅葆玖出生在京劇梅派鼎盛時期,那時候,梅家在法國租界租了程潛的一棟大房子,有汽車。梅家的孩子都在外國人的學校里受西式的教育。星期六的時候,梅蘭芳帶著孩子們去看在上海上演的好來塢新片,或者俄國的芭蕾舞。梅葆玖是這樣長大起來的,他跟著父親學習京劇,但一點也不影響他成為一個時髦的人。


他喜歡交響樂,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喜歡芭蕾,喜歡照相,汽車和音響,喜歡保爾莫利亞的輕音樂,甚至克萊德曼的詩意鋼琴也好。梅葆玖把他們的外國名字,說得很地道,而且熟練。


在他們不唱戲的時候,梅蘭芳曾經整個下午坐在桌子前拆裝手錶和打火機。而梅葆玖,可以整夜躺在車下,擺弄他的汽車。有人說,如果梅葆玖當時不繼承梅家的藝術,成為旦角演員的話,他一定是一個很好的工程師。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梅蘭芳(中)在上海寓所指點梅葆玖(左)吊嗓,王少卿(右)操琴。


「文化大革命」時期,流派藝術全成了被點名批判的「毒草」,葆玖先生也在所難免。一位優秀的演員,被打發到樣板劇組《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去當電工。好在他自幼愛好照相機、音響設備,加上他做什麼都認真,因此舞美、音響他也幹得很努力。那時候,他也有到上海的機會,不過不是登台演戲,而是到上海的無梅葆玖演出《御碑亭》線電廠來購買喇叭、錄音機、擴大器。自得其樂的他對以這種形式來上海也很高興,「公家花錢讓我來上海學習,也不錯。」話是這麼說,其中的酸楚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其實對一向性格溫良中正的梅葆玖來說,唯一遺憾的就是自己本應發展梅派藝術的年紀恰趕上「文革」。


「我父親1961年去世,1962年到1964年我在梅團演了幾年戲,正準備排新戲的時候,突然男旦和老戲一併被槍斃了,此後14年我沒張過一句嘴,管了14年音響,不過那也是我的興趣所在,因我從小就喜歡無線電一類的東西,直到『四人幫』倒台。那段時期,連吊嗓子都會被說成懷舊,讓軍代表知道就麻煩了。除了管音響就是勞動,白天收麥子,晚上到田裡捉蛤蟆、吃蛤蟆腿。」


1979年北京京劇院成立,梅葆玖與李宗義、李慧芳、李元春、李韻秋、趙慧英等聯袂擔綱三團主演,在一兩年時間裡,恢復上演了《穆桂英挂帥》《風還巢》《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一系列梅派經典劇目。梅葆玖的舞台表演狀態也很快煥發出全新的風貌與光彩。這一則得益於梅葆玖原來在父親的多年督導下,演藝基本功紮實。二則更是由於在20世紀80年代初那個撥亂反正、文藝舞台迎來第二個春天的社會氛圍里,眾對梅派藝術重現舞台的關注與期待,程度,更是使梅葆玖的藝術創造充滿激情、心情確實前所未有的舒暢。而各界觀特別是對梅葆玖再度亮相舞台的熱切歡迎充滿活力。


1982年,葆玖先生再次來到生養他的上海,那是為去香港演出而先行在滬亮相;他和另一位京劇名家童芷苓(著名苟派名家)合作,共演十六場,每人八場,足實讓久違梅派的上海觀眾過足了戲癮。


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赴香港的演出,是建院後第一次面向海外華人觀眾的大型演出活動。上海方面的領銜主演是苟派代表人物童芷苓。梅葆玖和她聯袂登台亮相於香港星光劇院,以梅、荀兩大流派經典劇目為主打品牌,一共連演了16場,梅葆玖和芷苓各演8場。童芷苓貼演的是《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等戲;我則演出的是《穆桂英挂帥》《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鳳還巢》等,還有《武家坡》,是和葆珥合演的。那時候的香港觀眾,也是時隔多年沒有看到這樣正宗傳承的梅、苟兩大流派精彩演出了,所以歡迎的熱度很高。16場演出場場爆滿不說,報紙上的連篇好評更是鋪滿版面,真可謂是轟動港九譽滿香江。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梅葆玖的《貴妃醉酒》劇照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台灣地區的觀眾(那時台灣地區和大陸還處於隔離狀態,來看戲的都是「偷偷」成行)乃至遠在日本、美國的戲迷,特意選好時日乘飛機來香港看戲,就想親眼目睹親身感受梅、苟兩大流派藝術傳承代表人物的風采。


20世紀90年代前後,改革開放的趨勢與時俱進成為社會潮流,京劇院團走出去,到境外、國外演出的機會變得日漸頻繁起來,梅派藝術在海外的傳播也隨之更廣泛、更深入,影響力更大了。


1988年,梅葆玖再度率團赴港演出。還是在星光劇院,這次打出的品牌是「梅派經典劇目薈萃」。演出的盛況依然是場場爆滿,觀眾好評如潮。這一次,梅葆玖攜弟子董圓圓、李勝素同台獻藝,還有上海梁谷音、王芝泉等出色的南昆演員一起亮相香江。香港的各界人士對內地在弘揚傳統文化,重光梅派藝術方面的新氣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91年,梅葆玖應邀到北歐去進行藝術交流,開展講學活動。同行的是河北梆子名家裴艷玲。在丹麥,梅葆玖和裴艷玲,一個講武生表演,一個講梅派旦角表演,現身說法,形象生動,效果非常好。


國粹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更是牽繫著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1993年,由文化局局長周述曾率隊,梅葆玖和譚元壽、張學津、楊少春、裘少戎等組成京劇流派名家後代藝術團赴台灣地區演出。張學良、蔣緯國、陳立夫、孫運璇、蔣彥士、王樞明、郝柏村等許多國民黨元老及政要都來興緻勃勃地看戲。在會見時,他們對梅葆玖的演出讚賞有加,並一再表示:「你一定要把你父親的梅派藝術繼承下去,把咱們的京劇弘揚光大啊!」


1995年,順應改革開放市場化進程和在多元文化潮流中開拓進取的時代要求,梅蘭芳劇團在企業的支持下得以重張旗幟,並進行改制實驗。隨之,梅派藝術走出國門彰顯於世界文化之林,為中華民族贏得的殊榮也越來越多。這些年來,梅葆玖率團或攜領弟子出訪演出的機會之多、範圍之廣,特別是「破紀錄」的外向演出首創之旅,更是規模空前,檔次超前。


2002年,梅葆玖率團出訪澳大利亞,第一次把梅派經典藝術完美地呈現在悉尼歌劇院的舞台上,使人在這個西方文化中心的標誌中領略到中國國粹藝術的魅力。


2003年,梅葆玖攜弟子董圓圓、尚偉作為北京申奧使者訪問俄羅斯,並進行演出交流活動。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尋蹤其父親當年赴蘇演出的足跡,還會見了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幾位藝術大師的後人,親切敘舊,重溫父輩們播撒下的中俄友誼。


2004年,梅葆玖率領梅蘭芳劇團到西班牙,第一次以一出大型新創新作——改編版本的梅派名劇《洛神賦》作為演齣劇目的主打,受到歐洲文化腹地觀眾的熱烈歡迎,所引起的轟動效應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頭條文化新聞。


2006年,梅蘭芳劇團又巡演加拿大。梅派風格特色的京劇藝術,同樣令北美觀眾為之傾倒。他們不止由衷讚歎梅葆玖的精湛表演,更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充滿欽仰之情。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梅葆玖為青年京劇演員示範


2006年,大型紀錄片《又見梅蘭芳》首映式上,梅葆玖獲得了由美國加州施瓦辛格州長親筆簽發的「終身藝術家成就獎」,在中國內地獲此國際知名獎項的只有兩個人(另一位是著名作曲家三寶)。在談到京劇傳承與梅派藝術時,梅葆玖先生曾這樣說:


「中國人信這個。家族相傳,好像一脈相承,一點也沒有破壞原來的味道,對觀眾來說,有一種親切感。有的時候,這種親切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家傳也有它的優點,他受到家庭的許多熏陶,這是一般的教育不能比的。」


「梅家到我,已經是第四代了,特別是到了我父親的手裡以後,那已經是一份那麼大,那麼輝煌的事業了,不能在我的手裡斷了。因為「文化大革命」,下面一代已經斷了,現在我們家有一個小孫子,是我大哥的孫子,看上去有一點天賦,看看可不可以。不過這要看孩子自己的愛好。」


「我並不是要世襲,我是不能把梅家已經傳到我手裡的這一份好東西,在我的手裡斷了。」


梅葆玖先生演的是旦角,曾經有記者問他:會不會出現入戲太深(的情況),我們知道,男旦在台上需要千嬌百媚,在台下會不會有入戲太深的情況?


梅葆玖回答:


台下不會,台下我還是大老爺們兒,該開車還是開車,該玩還是玩,也不能說台下我也擦胭脂抹粉,那乾脆改性得了,做一個性別手術。那是兩回事,藝術是藝術,生活是生活。台上是媚的,台下也一樣,那一定搞同性戀了,不是亂套了嗎?


梅葆玖曾說自己是個做事兒的人,是幹活的人,既不是大師,又不是頂峰。


「我是幹活的人,頂多到頭了我是一個名演員,大伙兒知道我就完了,現在的大師何其多?其實沒那麼多大師,貝多芬是大師,莫扎特是大師,科學界也是幾個數得出來的大師,現在這也是大師,那也是大師,一說學者,這也是學者,那也是學者,我看網上說『老師滿街走,學者多如狗』,這是我網上看見的,群眾也有反映,哪兒有那麼多大師?所以我不是大師,充其量就是一個老師——梅老師,把我父親的藝術傳下去,我自個兒也輕鬆,大伙兒也輕鬆。」


參考資料:


《採訪札記 寫在舞台邊上》作者: 秦來來


《有理想就有疼痛 中國當代文化,名人訪談錄》作者: 高曉春著


《薪火相傳三十年:北京京劇院建院三十年紀念文集》


《遙遠地方的音樂聲》作者: 陳丹燕


《盛世中華脊樑風采 藝術家風采》作者: 趙化勇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公眾號


關於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本正經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末與後金的議和較量:崇禎為面子誅殺「替罪羊」錯過最後機會
叫甄嬛等娘娘們為「小主」對嗎?細說清朝后妃稱呼的正確叫法
您可能感興趣

中科院玫瑰最後的芬芳——紀念李佩先生
港媒:英國王儲查爾斯演《王子復仇記》紀念莎翁
蘇萊曼清真寺,奧斯曼帝國「最富麗堂皇的紀念碑」
德國薩克森維丁王朝紀念銀幣
斯坦福橋致敬蘭帕德,紀念儀式溫暖人心
紐西蘭紀念帕斯尚爾戰役 英國威廉王子出席
北京大雨,夜讀《海燕》、《紀念劉和珍君》和托馬斯潘恩的《常識》
吳昌碩紀念館藏之 謝稚柳 《荷花》作品欣賞
威廉王子凱特王妃紀念黛安娜56歲生日,查爾斯卡米拉缺席
曼聯官網紀念魯尼,穆里尼奧和伍德沃德送祝福
紀念穆罕默德·阿里《拳王詠嘆》
英國威廉王子夫婦和哈里王子在肯辛頓宮花園紀念戴妃逝世20周年
紀念花園緬懷戴妃,凱特王妃綠裙優雅
經典已逝,傳承何方:紀念梅葆玖先生
潘孝傑 紀念毛澤東
【紀念朱紹禹先生文集】《回憶朱紹禹先生》
人民的王妃,永遠的英倫玫瑰,紀念黛安娜王妃去世20周年
金曲獎周杰倫林宥嘉顆粒無收 楊丞琳李榮浩同框張惠妹紀念張雨生
凱特王妃和威廉、哈里王子同框,紀念黛安娜逝世20周年!